分享

《海藏楼诗笺注》0241

 毕天增 2023-08-06 发布于黑龙江

0241-4

感愤诗 四首

羣昏自称豪,一奋碎神器1)。罪魁有三士,不在徐刚辈2)。荣光首拒战,咋舌敌已怪3)。聂马久枝梧,彼族嗛强对4)。朝中轻诸子,谓虏不足畏5)。何虞果掩至,很复得狼狈6)。脱令津沽间,海城早为帅7)。微闻金鼓震,万众已崩溃8)。牵羊必肉袒,所全讵百倍9)。京师安如山,完取十万械10)。吾言匪诡诞,嚼血聊自快11)

【笺注】

据《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月廿六日(10月19日)记载:“夜,作《感愤诗》,成三首。”第四首作于何日,日记未载。

第一首诗,描写罗、聂、马的豪举拒敌,使得清廷轻敌而导致京师沦陷,又假设李秉衡领兵战败,才能使清廷认识到联军的兵力远超自己,才能讲和不宣战,总之描写出了清廷的盲目自大、刚愎自用。

1)“群昏”二句:一群人昏聩,自称是豪杰,一时的举动,导致国家破碎!

神器”,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汉书·叙传上》:“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说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颜师古注引刘德曰:“神器。玺也。”《文选·左思〈魏都赋〉》:“刘宗委驭,巽其神器。”吕延济注:“神器,帝位。

2)“罪魁”二句:论起“罪魁祸首”,有三个人,不在徐刚这类人之中!

三士”,窃以为指“(罗)荣光”、“聂(士成)马(玉昆)”三人,才是“不在徐刚辈”。

徐刚”,指徐桐、刚毅。徐桐,字豫如,号荫轩。汉军正蓝旗人。清朝大臣。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戊戌政变后,不择手段攻击新党,深得慈禧信任。庚子之乱时,主张借助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自缢身亡。刚毅,他塔拉·刚毅,字子良,满州镶蓝旗人,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率领义和团同八国联军开战。后随同慈禧西逃,途中因病死于山西侯马镇。“徐刚辈”,指徐刚等主张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的人。

3)“荣光”二句:罗荣光首先拒敌作战,敌人震惊得说不出话,已很奇怪。

荣光”,罗荣光。罗荣光,字耀庭,乾城县(今吉首)鸦溪村生人。清末名将。官至直隶天津镇总兵,驻守大沽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罗荣光率军激战六小时失守,退至天津。后在天津失陷前三天服毒自杀。

拒战”,抵御抗击。《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

咋舌”,谓因惊异而说不出话。宋刘弇《赠雪峰长老守超》:“东瓯万刹尽金布,咋舌谁堪论妙悟。”此指八国联军受到罗荣光的“拒战”而言。

4)“聂马”二句:聂士成与马玉昆长久地抵抗,那些外族人怀恨遇到了劲敌。

聂马”,聂士成,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岗集镇聂祠堂)人,晚清名将。先后参与剿捻、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变,战功卓著,于庚子之变的天津保卫战中,中炮阵亡。聂士成阵亡后,清廷朝议赐恤,载漪、刚毅力阻,后来清廷下诏称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马玉昆,字荆山,亦作景山,安徽亳州市蒙城马集人。曾参与剿捻、甲午战后平壤与日战事,战功卓著。庚子之乱时,任直隶提督,率军与义和团在天津、北仓一带抗击八国联军,因无援而退守南苑。后保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逃往西安。

枝梧”,斜而相抵的支柱。引申为对抗,抵挡。《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裴骃集解:“如淳曰:'梧音悟。枝梧犹枝捍也。’瓒曰:'小柱为枝,邪柱为梧,今屋梧邪柱是也。’”

彼族”,此指八国联军等外族。

强对”,劲敌;有力的对手。《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嗛强对”, 怀恨强敌。嗛,怀恨。《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5)“朝中”二句:朝中的人轻视反战几个人的话,认为外族人不值得害怕。

诸子”,此指反对对外宣战的人,参见本诗第二首。

6)“何虞”二句:那料想到敌人忽然杀到,刚愎自用,得到的是狼狈不堪!

掩至”,突然杀到。《梁书·侯景传》:“景退还吴郡,达松江,而侯瑱军掩至,景众未阵,皆举幡乞降。”

很愎”,犹刚愎。《晋书·甘卓传》:“卓转更很愎,闻谏辄怒。”

狼狈”,喻艰难窘迫。《后汉书·任光传》:“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蓟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信都独为汉拒邯郸,即驰赴之。”

诗的前十二句,郑孝胥认为罗荣光、聂士成与马玉昆的拒战对抗,导致清室轻敌,认为联军不足畏,没料到敌人掩至而身陷狼狈。从这点来说,此“三士”亦是“罪魁”。

7脱令”二句:假令天津和大沽口之间,李秉衡早点做统帅

脱令”,假令,假使。金李奎报《题全州孝子里立石》:“伊昔鲁曾参,不入胜母里。脱令见此石,绝欲卜邻寄。”

津沽”,指天津与大沽口之间。

海城”,指李秉衡。李秉衡,字鉴堂,清朝大臣,今辽宁海城人。庚子事变时,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由江苏江宁率兵北上,并在慈禧太后召见时极力主张,领四军在天津杨村(天津市武清县)败溃,退至直隶省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服毒自杀。谥忠节。清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二十九曰(25 曰),李秉衡至自江南,太后大喜,三召见宁寿宫,语移日。秉衡主战,且言:'义民可用,当以兵法部勒之。’太后诘以李鸿章等公奏,秉衡言:'此张之洞入臣名耳,臣无与也。’太后闻天津败,方旁皇,得秉衡言,乃决,遂命总统张春发陈泽霖万本华夏辛酉四军。……七月初三曰(7 月28 曰),杀许景澄袁昶,秉衡有力焉。……十七曰(11 曰),李秉衡败於武清之马头,通州失,秉衡死之,拳匪杀平民无算而归。秉衡由丞尉起家,至开府,负清名三十年,及死而无人惜之者。”。

8)“微闻”二句:刚听到战鼓的震动声,万众的士兵已逃跑溃散!

金鼓”,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錞、镯、铙、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金鼓用以节声乐,和军旅,正田役。见《周礼·地官·鼓人》。泛指战鼓,战声。

9)“牵羊”二句:必定裸露身体牵着羊投降,所保全的岂不是胜过百倍!

牵羊”句,露体牵羊,以示降服顺从。《左传·宣公十二年》:“ 郑伯 肉袒牵羊以逆。”杜预注:“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

10)“京师”二句:京城安全了,稳重如山,保全了十万个城池!

安如山”,如山安稳。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完取”,保全。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从第十三句到第二十句,假设李秉衡领军抵抗联军而败,清廷就不会轻视联军的兵力而讲和不宣战,保全京师以及十万城池了。

11)“吾言”二句:我的话不是怪异荒诞,咬得嘴唇出血,聊以一时的快意!

诡诞”,怪异荒诞。明陆深《传疑录》:“且云所作诡诞,全无凭据。”

嚼血”,嚼唇出血,愤激不能自制的行为。宋文天祥《自述二首》其一:“当年嚼血洒铜驼,风气悠悠柰若何。”

诗的最后二句,表达自己的这些话,不是荒诞,也不是怪异之论,是愤激自快的咬出唇血的话。

【附记】

    云:“'罪魁有三士’,当谓李秉衡、毓贤、载漪。'不在徐刚辈’,谓徐、刚毅。'荣光首拒战’,罗荣光。'聂马久枝梧’,聂士成、马玉昆。'海城’语李秉衡。使李秉衡先败,朝廷知惧,或不致京师糜烂也。”(《养晴室遗集》卷十五《海藏楼诗评语》)庞谓“罪魁有三士’,当谓李秉衡、毓贤、载漪”,此三人皆为朝中重臣,岂可称为“三士”,且在庚子之乱中,与“徐刚辈”,大略相同,正在“徐刚辈”中,焉得称“不在徐刚辈”?此诗下句即写到罗荣光、聂士成与马玉昆,正是“三士”。

瘈狗无不噬,弊木无不摽1)。重黎卒死难,劲节殊皎皎2)。许子盗所憎,要领安得保3)。异哉立联徐,骈首岂同道4)。袁许吾伤之,决去胡不蚤5)何人与湔雪,未可恃苍昊6)

【笺注】

    第二首诗特斌突出袁昶与许景澄,认为他们与立联徐不是一路的人,为他们不能早离朝堂远害而惋惜。

    1)“瘈狗”二句:疯狗没有不咬人的,大树倒下,没有不砸死人的。

瘈狗”二句,意谓疯了的狗没有不咬人的,倒下的大树,没有不砸人的。语出《左传·哀公十二年》:“长木之毙,无不摽也。国狗之瘈,无不噬也。”“瘈狗”,疯狗。“弊木”,倒下的大树。弊,同“毙”,仆,向前倒下。“摽”,击。

首二句,指斥清室与主政权臣如疯狗如倒木,残害人间。

2)“重黎”二句:重黎一样的忠臣最终死于灾祸,坚贞气节特别的鲜明!

重黎”,重与黎,为羲和二氏之祖先。《书·吕刑》:“乃命重黎,絶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此代指忠臣。

劲节”,谓坚贞的节操。南朝梁范云《咏寒松》:“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皎皎”,明亮貌。《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三、四句,感叹忠臣的气节。

3)“许子”二句:许先生为盗匪所憎恨,性命怎么能保全?

许子”,许景澄(1845-1900),世称许公。原名癸身,字竹筠,生于浙江嘉兴,同治年间进士。曾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德、奥、荷、俄等国公使,官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工部左侍郎。庚子之乱时,许景澄极力反对攻打外国使馆,上书慈禧太后云:“攻杀使臣,中外皆无成案”。惹得慈禧太后大为震怒,被定为“勾结洋人,莠言乱政,语多离间”的罪名,于1900年7月28日在北京处死,时年55岁。著有有《许文肃公遗稿》、《许文肃公外集》、《出使函稿》。

”,强盗。此指义和团等暴民。

要领”,腰和脖子。引申为生命。《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郑玄注:“全要领者,免于刑诛也。”孔颖达疏:“领,颈也。古者罪重要斩,罪轻颈刑。” 此指性命。

4)“异哉”二句:奇怪啊,立联徐这些人,一并被杀,岂是他的同路人?

立联徐”,立山、联元、徐用仪。立山,字豫甫,土默特氏,官至户部尚书。。联元,崔佳氏,字仙蘅,满洲镶红旗人。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衔。庚子事变时,反对围攻各国使馆。徐用仪,,字吉甫,号筱云,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尚书,反对利用义和团排外。三人因为庚子事变时反对利用义和团排外进攻外国使领馆,成为庚子年被祸五大臣之一,同日被清廷处死于北京菜市口。

骈首”,“骈首就戮”之省,一并被杀。明徐复祚《投梭记·哭友》:“可怜周戴二兄,不听吾言,果然骈首就戮。”

同道”,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唐张谓《夜同宴用人字》诗:“平生颇同道,相见日相亲。”

从第五句到第八句,感叹许景澄不与立联徐为同路人,却一并被杀害!

5)“袁许”二句:袁昶和许景澄,我哀伤他们二人,为什么布早些离开朝堂?

袁许”,袁昶(详见0048《答袁爽秋》笺注)、许景澄。二人因反对利用义和团排外,先立联徐三人被杀的三天前被处死。

决去”,辞别离去。决,通“诀”。《汉书·苏武传》:“(李陵)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颜师古注:“决,别也。”此指离开朝堂。

6)“何人”二句:什么人能为他二人洗雪冤屈?不能依仗老天了!

湔雪”,洗雪;洗刷。《金史·循吏传·张特立》:“近降赦恩,谋反大逆皆蒙湔雪。”

苍昊”,苍天。《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据坤灵之宝势,承苍昊之纯殷。”张铣注:“苍昊,天也。”此暗喻清廷。

最后四句,惋惜袁昶与许景澄未能早离朝堂,叹息此冤屈,何人能为昭雪。

【附记】

    云:“'异哉立联徐’,立山、联元、徐用仪。'袁许吾伤之’,许景澄、袁昶。”(《养晴室遗集》卷十五《海藏楼诗评语》)

京城知必陷,所苦吾主耳1)。黑衣缚绔褶,无异逃李子2)。当时设有人,奉上匿乡里3)。逡巡稍南趋,北向下诏旨4)。遂兴燕齐甲,自翦畿辅匪5)。诸蕃孰不从,秕政悉可理6)。徒手援天下,宁用折一矢7)。吁嗟失此会,秦晋入井底8)

【笺注】

    第三首叹息光绪帝的西逃而未选择南趋,失去了以此好机会。

    1)“京城”二句:判断京城必然陷落,遭受苦难的,是我皇帝了。

吾主”,指光绪帝。郑孝胥在得知慈禧下令“焚使馆、戕公使”信息,即云:“京师必亡,太后必将西幸,皇上其危矣,伤哉。自古亡国未有若是之速也。”(《郑孝胥日记》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十九日日记)

2)“黑衣”二句:穿上黑色的军中衣服,和逃跑的的李唐子孙无异!

绔褶”,汉服的一种款式。上服褶而下缚袴,其外不复用裘裳,故谓袴褶。名起于汉末,便于骑乘,为军中之服。清吴《行路难伟业》其十二:“我初从军缚裤褶,手击黄獐弓霹雳。”

逃李子”,此当指李唐之子孙为皇者乱世逃亡。唐玄宗避安史之乱,西逃蜀地;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亦曾两次西逃。此拟光绪帝。

首联叹息京城陷落,光绪帝出逃狼狈。

3)“当时”二句:当时假设有个人,侍奉皇上藏匿在乡野之间。

奉上”,侍奉君主。南朝宋颜延之《阳给事诔》序:“奉上以诚,率下有方。”

4)“逡巡”二句:小心谨慎稍稍往南边走,向北方下达诏书旨意。

逡巡”,小心谨慎。《后汉书·钟皓传》:“逡巡王命,卒岁容与。”

南趋”,向南行走。此指光绪帝避祸江南。可见郑孝胥有趁二宫西幸之机,劫光绪帝之江南,以摆脱慈禧控制的想法。

5)“遂兴”二句:就能调动河北山东的军队,自然消灭京城周边的匪徒。

燕齐”,指战国时燕国和齐国。后亦泛指其所在地,即今河北、山东一带。南朝陈张正见《赋得韩信》:“淮阴总汉兵,燕齐擅远声。”“燕齐甲”,指河北、山东的军队。

自翦”,自然消灭。翦,翦灭,消灭。

畿辅”,京都附近的地方。畿,京畿;辅,三辅。后泛指京城周围。《南齐书·王融传》:“若来之以文德,赐之以副书,汉家轨仪,重临畿辅,司隶传节,复入关河 。” “畿辅匪”,此指京津、河北的义和团。

6)“诸蕃”二句:各地的边疆民族谁会不跟从?不良的政策全可以清理。

诸蕃”,指边疆各少数民族。《新唐书·吐蕃传上》:“且莫贺延碛袤二千里,无水草,若北接虏,唐兵不可度而北,则伊西、北庭、安西诸蕃悉亡。”

秕政”,不良的政治措施。《国语·晋语七》:“公使祁午为军尉,殁平公,军无秕政。”

7)“徒手”二句:天下空手来支援,哪里用得了损失一根弓箭?

徒手”,空手。唐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向之从鱼之大者,幸而啄食之。臣亦徒手得焉。”

一矢”,一箭。“折一矢”,折断一支箭。形容用了很少的兵力。《战国策·秦策一》:“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从第五句到第十四句,设想光绪帝逃南,可以徒手评定天下。当是指南方都是拥护光绪帝的,不被废帝势力包围,且可摆脱慈禧控制。

8)“吁嗟”二句:唉,失去了这个机会,中外修好的愿望,落得个银瓶坠井底的境地!

吁嗟”,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秦晋”,“秦晋之好”的省称。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此指中外修好。

入井底”,犹“银瓶坠井底”,常比喻男女情事危绝。语出 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末二句,悲叹机会丧失,中外关系陷入危险境地。

死或不蔽辜,论罪当以榜1)。秉衡等徐崇,纔可谓漏网2)。吾嘉宣化守,击刚奋忠谠3)。奈何褒海城,此李反见枉4)。天步方艰难,是非在刑赏5)。可令天下士,西望徒怏怏6)

【笺注】

    第四首通过李秉衡与李肇南的不同遭遇,谴责朝廷的刑赏不公,令人失望。

    1)“死或”二句:死也不能抵消他的罪过,论罪应当用张榜来公布!

蔽辜”,犹抵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我死不蔽辜,故天以汝等示身后之罚。”

以榜”,用张榜公布。

2)“秉衡”二句:李秉衡相当于徐桐和崇绮,才可称为是漏网之鱼!

秉衡”,指李秉衡,辽宁海城人,故称。

徐崇”,徐桐与崇绮。徐桐,见本诗第一首注(2)。崇绮,字文山,阿鲁特氏,原隶蒙古正蓝旗。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庚子事变时,支持慈禧废光绪帝,主张利用义和团排外。后随慈禧西逃,自缢于保定。卒谥文节。

首四句认为李秉衡死有馀辜,是漏网之鱼。

3)“吾嘉”二句:我赞赏宣化的知府,抨击刚毅,高扬忠诚正直。

吾嘉”句,见清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二十七曰(21 曰),至宣化,知府李肇南献千金。刚毅夙骄蹇,倨见肇南,肇南让之,因召谒,劾毅误国庇乱民,罪最大,太后不悦,肇南卒罢归。”李肇南,字薰臣,号少轩。云南镇雄州人。

击刚”,此指抨击刚毅。刚毅,见本诗第一首注(2)。

忠谠”,忠诚正直。汉蔡邕《琅邪王傅蔡朗碑》:“规诲之策,日谏于庭,忠谠著烈,令闻流行。”

4)“奈何”二句:无可奈何啊,褒扬了海城那姓李的,这个李肇南反而被冤屈!

海城”,指李秉衡,海城人,故称。“褒海城”,褒奖李秉衡,卒谥忠节。

此李”,指李肇南,因弹劾刚毅而罢归。

从第五句到第八句,愤慨之处自己赞美的宣化知府李肇南抨击刚毅的忠谠却反受冤屈。

5)“天步”二句:国家的局势正处于艰难时刻,是非的标准,就看赏罚的公正。

天步”,天之行步。指时运、国运等。《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朱熹集传:“步,行也。天步,犹言时运也。”

是非”,对的和错的;正确与错误。《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刑赏”,刑罚与奖赏。《周礼·天官·大宰》:“七曰刑赏,以驭其威。”贾公彦疏:“谓有罪刑之,有功赏之。”

6)“可令”二句:怎么可以让天下的诗人,向西望着,突然地内心懊丧!

可令”,岂令。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可,犹岂也;那也。”宋刘敞《挽叶翰林》:“尺璧可令毁,坚石难使铸。” 宋谢薖《呈无逸兄》:“但遣诗书长在眼,可令声利苦关情。”

西望”,此指西望西安。时清室西逃至西安。

怏怏”,闷闷不乐的神情。《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诗的最后四句抒发天步艰难之时,刑赏不公,令天下人对朝廷心怀失望。

【附记】

朱大可云:“《感愤四首》乃论庚子拳匪之祸,设执政者能用其言,何至神器颠沛,京邑邱墟耶!……又《海藏楼杂诗》第卅一首、卅二首、卅四首论辽东事,《癸丑杂诗》论鼎革事,天下大事如指诸掌,坐而言者可以起而行,或以书生大言短之,殊浅之乎测海藏矣。”(海藏楼诗之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