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无问西东”私信留下了“㤁”字,不瞒您说,不过不要紧,咱们能学习,下边是“㤁”字的学习笔记,如果你也不好认识,一起来瞅瞅 《康熙字典》中对㤁字的解释为:【說文】忝本字。【長箋】从天心會意。以天求心,每自慚愧寓戒也。这段注释是直接从《说文》当中引用的,是在说“㤁”是“忝”的本字,本字和异体字是汉字的两种形态,异体字是指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而本字是指最早或最正的写法。这段话中,“从天心会意”是指“㤁”字的构成方式。从是指偏旁,也就是构成汉字的部件,如“从心”就是指“㤁”字由“心”字作为偏旁。会意是指一种造字法,用用两个或多个有关联的部件组合成一个新的字,表示一种抽象的概念,如“休”字由“人”和“木”组合而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的意思。“以天求心,每自惭愧寓戒也”是段玉裁对“㤁”字的意义的解释。他认为,“㤁”字是用“天”和“心”两个部件会意而成,表示人要以天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心,时刻感到惭愧和警惕,不敢有所懈怠。如下图书影(点击放大可高清查看): 
㤁是一个多音字,有【miǎn】和【tiǎn】两种读音,《说文》的解释为:辱也,从心天聲,他點切。即“辱”是“㤁”的本义,也就是最初的含义。本义和引申义是汉字的两种含义,引申义是指由本义演变而来的新的含义,而本义是指最原始或最基本的含义。天声是指天然之声,也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如雷、风、水等。在《广韵》中,天声用来表示声调,也就是汉语中的四声。天声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分别对应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种声调。这段话中,“㤁”字属于入声,也就是以清辅音结尾的字。这段话中,“他点切”是指“㤁”字的反切。反切是古代汉语标音的一种方法,用两个字,取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拼成一个音。反切有助于读者准确地发音,因为古代汉语没有拼音系统。这段话中,“他点切”就是用“他”和“点”两个字来表示“㤁”的读音。“他”的声母是t,而“点”的韵母和声调是ian入,所以“㤁”的读音就是tian入。如下图: 
那前头还说到“㤁”字同“忝”字,表示: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跟前文一样。 那总结一下“㤁”字的基本知识: ①㤁字的拼音是【miǎn】和【tiǎn】; ②同“忝”字,表示: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 《书·君牙》中写到:无忝祖考。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辜负祖先的期望,不使祖先羞愧。可以用来表达对自己或他人的赞扬或期望,也可以用来表示对祖先的敬重或忠诚。比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无忝祖考,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说文》中写到:忝,辱也。 《书·太甲上》中写到:辟不辟,忝厥祖。这段话是《尚书·太甲上》中的一句话,是周武王在即位后,对太甲的训诫。它的意思是:你要不要遵守礼仪,不要辱没你的祖先。这里的“辟”是通“譬”,表示比喻或假设,相当于“如果”;“忝”是指羞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厥”是指示代词,相当于“你的”;“祖”是指祖先。这句话表达了周武王对太甲的期望和警告,要他遵循礼法,继承和发扬祖宗的德业,不要做出有损于祖先荣誉的事情。这句话也反映了周代的礼教思想,强调对祖先的敬重和忠诚。 《诗·小雅·小宛》中写到:无忝尔所生。这是一首古代的劳动歌曲,歌颂了农民的勤劳和孝敬。无忝,是不辱的意思,尔所生,是你们生我。整句话的意思是,不辜负你们生我的恩情。这里的你们,指的是父母或祖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父母或祖先的感恩之情,也表明了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他们的期望。这句话也被《孝经》引用,作为孝道的一种体现。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中写到:二十忝科名。《训俭示康》是一篇家训,教导子孙要继承祖先的节俭朴素的家风,不要随波逐流,奢侈浪费。二十忝科名,意思是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名列榜上。忝,是不辱的意思,表示不辜负父母或祖先的恩情和期望。司马光在这里用了一种谦虚的说法,表达了自己对科举的成功感到惊讶和感激,也表明了自己对父母或祖先的孝敬之心。这句话也反映了司马光的清高自持和不随俗靡的品格。
===休息观景区=== 把这些内容学会,㤁、忝字的基本知识就能够掌握的很扎实啦。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一起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