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团结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作为取得奠基性成就的开国领袖,毛主席在中国人民心中是完美的化身。 ![]() 然而陈毅元帅却曾经在一次会议上公然指出了毛主席的四个缺点,并且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同,所以陈毅到底说了什么?而这四个缺点真的是缺点吗? ![]() 会议上的争论:陈毅元帅一生为国为民,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除了功绩被大众熟知,陈毅豁达坦荡,直言不讳的鲜明个性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等人公然背叛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我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也随之进入到了最艰苦最迷茫的时期,被阴霾笼罩的将士们不禁发出“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疑问,党内的思想也渐渐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未来该何去何从,大家争论不休。 ![]() 1929年6月,为了彻底解决掉这一问题,红四军在福建龙岩召开了第七次党代会,然而这次会议却没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年仅28岁的青年陈毅是这次会议的主持者,他担当着调和党内矛盾,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的重任,年轻气盛的他没有选择偏向某一方,而是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但这个看似公正的做法却实际上打压了正确的观念。 ![]() 在总结完红四军的经验教训后,陈毅又在会议上直言了他认为的毛主席的四个“缺点”。 第一:存在“个人英雄主义” 陈毅认为毛主席在党内工作中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却有些过分夸大了自己的作用,而很多官兵也习惯于把党内成就都归功于毛主席一人身上,忽略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陈毅认为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我党的主张与工作的实际需要都是不相符合的。 ![]() 毛主席过人的文韬武略的确得到了众多人的敬仰崇拜,但事实上,毛主席本人却一直都是反对个人崇拜的坚定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内的民众自发掀起为毛主席塑像,挂毛主席照片,戴毛主席像章等一系列表达敬仰与热爱之情的行为浪潮,但毛主席都反复予以制止,甚至为此生气。 ![]() 除此以外,毛主席也一直把革命的胜利归功于人民群众,对于自己的功劳从不多提,在1955年大授衔时也拒绝了“大元帅”的军衔,还主动把名额让给其他将士,可见毛主席一直是将名利视为身外之物。 ![]() 第二:总是“质疑”马列主义 陈毅认为,对于我党乃至整个世界的共产党员,马列主义都是毋庸置疑的指导思想,我们应坚定的信仰与奉行,而且我党已经习惯于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吸取教训,学习先进经验,所以陈毅认为毛主席常常对此发出的一些质疑是不利于党内军中思想塑造的,也容易产生思想的混乱。 ![]() 这一批评在当时是受到大部分与会人员的支持的,但从后面我国的发展来看,毛主席的这一所谓“不足之处”,却正是他高瞻远瞩,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体现,虽然我国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无论如何,世界上也不可能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 ![]() 中国当时的国情与困难要更加复杂,如果只是照搬他国路线与主义都只会陷入被动境地,而毛主席屡次的质疑也都是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产生的,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考,中国才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创造出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 ![]() 第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这句话是毛主席提出的,陈毅虽然同意调查是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但他也同时认为毛主席过于追求调查可能会有些极端,容易发展成为一种束缚,从而忽略了党内其他领导的经验与智慧。 ![]() 其实陈毅的这一担忧也是有道理的,但事实证明,毛主席也很善于运用党内的集体智慧,在打仗时,也会听从前线将领们的意见来对自己一些决策作出相应的改变,坚定追求实事求是的作风,而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第四:毛主席容易发火,脾气有些大 陈毅认为作为领导者需要处变不惊,时刻保持理性,要用平和的态度面对不同意见。 这一点毛主席倒是自己也承认过,他说自己在年轻时情绪容易激动,因为觉得手握正义与真理,所以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 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毛主席也在一次次的考验之中也在不断成熟,真正做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展示出了一代领袖的风姿。 其实,从后人角度来看,陈毅提出的这些“缺点”之中有的恰恰是应该坚守的真理,但是历史是螺旋发展的,出于时代的局限性和站位的不同,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与争论也是很正常的,正如毛主席也把陈毅的一些想法批评为“陈毅主义”。 ![]() 只不过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大部分人还是更加支持陈毅的观点,毛主席主张的正确性还没来得及被实践所证明。 陈毅直面错误:虽然陈毅的批评有些犀利,但这并不代表他是因个人恩怨才如此,从其之后的所作所为便可看出陈毅的一片赤胆忠心。 ![]() 在第七次党代会之后,毛主席被迫卸任,陈毅则意外当选了前委书记,但他却很快意识到以自己的能力很难胜任,于是便辗转赶往上海,准备向中央如实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抵达之后,陈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写出了一份将近五万字的详尽而客观公正的工作报告。 ![]() 报告中再一次陈述了红四军的具体情况,并提到了内部分歧斗争的主张与解决办法,而最后,陈毅也恳切的说明自己实在难当前委书记的大任,此时的他也深刻意识到了毛主席的过人之处。 于是陈毅在上海代为起草了著名的“中央九月来信”,并日夜兼程的赶回了军中,向官兵们宣读,根据陈毅的力荐与中央的核定,最终决定还由毛主席来担任前委主席。 ![]() 陈毅不仅为自己之前的批评向毛主席诚恳的道了歉,还坦荡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率先批评起自己,陈毅直言:“'陈毅主义’是非无产阶级的东西,我自己也要和同志们一起打倒推翻这个'陈毅主义’!” 这封九月来信像一盏航灯,照亮了黑暗,明晰了航向,为之前军中激烈的前委、军委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让我党我军在紧要关头又重新回到了正轨。 ![]() 之后,红四军又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议,清风正气,彻底纠正了之前的错误。 可见陈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党和国家的发展,并非出于私心,他敢于质疑,也敢于承认错误、自我批评,展现出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和坚定不移的党性原则。 ![]() 而这次的“小插曲”也没有使毛主席与陈毅产生隔阂,两人反而变得更加默契与亲近,在之后的革命路上巧妙合作,留下了许多佳话。 ![]() 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出毛主席不计前嫌的大度洒脱,两人都抛开了个人名利,坦荡豁达,彰显了一心为公的大局观念,一同推动了我党我军的发展,也体现了我党公正公开,人人平等,实事求是的作风。 结语: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兼程的奋斗路程,毛主席与陈毅乃至千千万万为中国做出贡献,立下功勋的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公与私”如何取舍的答案,他们镌刻下的光辉品格为后人钦佩,也更是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传承发扬的优秀品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