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南京大屠杀照片11

 文化龙乡 2023-08-06 发布于河南

本系列为大家呈现一些惊心动魄的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历史照片,该相册珍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据信这些照片是由一位在上海的法国摄影师拍摄而成,后来他将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赠送给国民政府外交官董显光先生。董显光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第一期毕业生,曾先后担任上海英文报纸《华报》的编辑和总经理,并受到蒋介石的任命担任第五军事委员会副部长,负责对外宣传活动。

在此感谢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以及楊麗瑄小姐的帮助!

因为原文提示信息并不是非常具体,所以本人将照片和国内网络上图片进行交叉对比,丰富相关信息,如有错漏,欢迎批评指正!

在编辑这些文章之时,发现其中有一些日军拍摄的照片,我想这本相册应该是收集了部分从日军缴获的照片。

提示:图片含有被日军毁坏的建筑,被日军斩首的中国军民遗体,日军用中国军民头颅堆砌的京观,牺牲的中国士兵,横遭不幸的中国平民……请谨慎观看!

内容图片

在日军持续轰炸下,繁华的闸北已成灰烬

内容图片

在缺乏装备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使用木制小舢板在水面作战

内容图片

人民查看日军轰炸后的上海街头,收敛遇难者遗体。

内容图片

日军拍摄在上海设立的三肉弹墓

日军在上海挑起战事,却因轻视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而疲于苦战。此时,日军开始炒作“爆弹三勇士”:他们绑定炸弹,投身铁丝网以突破中国军队防线。日本报纸踊跃响应,授意报道,号召日本民众纪念,还有女性仰慕者为其自杀。此后,“爆弹三勇士”被奉为现代军神,载入课本、荣获荣誉勋章,铜像和纪念碑也被建立,还有多部电影以此为主题拍摄。参见《满洲建国及上海大事变史》3

内容图片

日寇荼毒前繁华的上海,照片上是上海南京路

内容图片

淞沪会战期间,一名法租界警察。他身后在冒烟的是日军轰炸上海的遇难者遗体。

内容图片

日军轰炸后的上海,满地残破尸骸。

内容图片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挖掘的防空壕

内容图片

日军轰炸上海的遇难者

内容图片

一名牺牲的中国军队士兵,左腿断了,胸口还有一处弹孔,不知是不是受伤后被日军杀死。

内容图片

残破不堪的遇难者遗体

内容图片

惨遭日军毒手的中国平民

内容图片

日军发起攻击

内容图片

惨遭日军毒手的中国平民遗体

内容图片

中国军队哨兵和战壕

内容图片

日军经过街道,可以看到它们普遍装备了防毒面具,以便在日军针对中国军队使用毒气武器时佩戴。

内容图片

日军轰炸后,人们在被炸的16路电车中搜寻伤者

内容图片

一名英国军官于中国军队士兵在一起

淞沪会战期间,英美法等列强基本保持了中立的 态度,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也是进入英租界后被英军缴械关押。


本系列到此也快要进入尾声了,手上的资料大概还可以写个一两篇。在此感谢每一位读者的支持和关爱。是你们的支持给我继续下去的信心。同时感谢微信提供这个平台,也感谢微信的工作人员给予的帮助。

从5月22日我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到5月27日开始发表这系列第一篇文章到今天,感慨良多。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这个账号原本是拿来发一发网络上看到的古籍和老照片之类的,聊以自娱。但在看到这些照片中国军民的惨状后,我想做点什么,让这些照片让更多人看到。

照片发布之后,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一篇图文章居然可以达到数万阅读,这实在是太超出我想象了。也充分说明了国人对当年遭受日本荼毒的中华同胞的关注。这是中华民族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

我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后,又在哔哩哔哩和抖音发布了图片视频,也获得了非常多的关注,人们纷纷留言评论,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其中有网友指出图片大部分是淞沪会战期间拍摄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是发生在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那是是冬季,而照片中很多人穿着没有冬季那么厚实。

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在人们纷纷表达愤慨,勿忘国耻的时候,有一些打着什么“中日友好”,谩骂指责我挑起中日矛盾,还有一些居然站在日本人角度,洗白日本人的评论。实在是让人惊讶,这些也许就是所谓的“精日”吧,视频发布不久它们就冒出来了,鼻子可真灵。

文章发布之初,我已做好心理准备,谩骂攻击算得了什么。

日本至今对于侵略、屠杀他族丝毫没有羞愧之心。军国主义思想也并未在日本消弭,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头。需要我们时刻提防!

文章进入尾声,并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我将继续在网络搜寻整理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发布出来,也请大家继续关注我,再次对大家表示感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将做出相应整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