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杯首届全国魏碑书法双年展,似乎就是专门来搞事情的。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丑书假特等奖”风波,由褒扬丑书,发展到“假特等奖”打脸以丑为美的假专家、假大师。 如今“假特等奖”风波稍微有点平静下来,人们又找到了论战的新话题。有些人把目光移向了本次展览的评委兼组委会副主任的中书协副主席刘洪彪。 刘洪彪代表评委,接受书画频道记者采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评委)的意思是,不要特别像某个古人,也不要特别像某个今人,一定要像自己,而且十张作品往那里一挂,一品一面目,绝不雷同,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理想。” 人们好像被忽悠怕了,草木皆兵了,仿佛每一个顶着“中国书协”出来的人都是在忽悠,在卖弄。如果遇到中书协的人讲话,一定要把他翻过来,以免被人耻笑。 对于中国书协刘洪彪副主席的这段讲话,有人提出异意,说这种书法评奖标准弹性空间太大,不适合作为标准。这样的标准,不公平啊!“不要特别像”这样的词被怀疑不具体,没有办法界定,不应该作为评选的标准。 这是刘洪彪副主席接受采访时的记录,“不要特别像”也属于口头语言。就算不考虑这些因素,“不要特别像”也足以表达清晰的概念。就是说作品要有继承,也要有发展,要入得进去,又出得帖来,要把学习的前人的内容消化吸收,作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呈现。 “不要特别像”,就说明了可以有一部分像某人,另一部分不像某人。比如虞世南,他的作品就能看出是出自王羲之。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王羲之的俊迈,只有王羲之的美韵。欧阳询的得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于变化;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 看看哪一位不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呢?说白了就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书法没有继承不可以,没有发展更不可以。所以要强调“一品一面目,绝不雷同”。各自向着一个风格方向去发展,书法才会长青不老。 中国书法从王羲之开始就注重个人丰貌,王羲之就曾经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称一家。书法作品的评选,如果不是矬子里头挑将军,就不会存在两个最好的作品没有个人面貌,分不清各自的风格。这种状况只存在于低级的展评之中,高标准的展评中不会出现。 不仅有王羲之,历代书法大家,也都是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不同的优质内容,才得以脱离前人的束缚,形成独特的面貌,这样才配独成一家。作为国展,作品成千上万,出色的作品一定会有。如果连自己的风格都没有,怎么能占据书法金字塔的顶端呢? 参赛作品这么多,如果连十来件个性鲜明,有来源出处的作品都选不出来,那样中国书法恐怕就已经陷入了绝境,不可救药了。更何况除了临摹时入帖出不来,哪有一种情况是分不出彼此的? 刘洪彪的评奖标准,只是书法品评的标准之一,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也比较大,可以作为我们书法学习的一个目标。但是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条件下,或者说在书法的法则之内,才能追求个人风格。 除了有个人风格外,书法品评首先要看神采,其次要看形质。神采关乎作品的灵魂、气韵。形质又分两个方面,形,便是结体,结体是不是符合审美,这是书法品评的重点。质,则是看书法的核心,也就是能不能得笔。 评论书法,不能看人下菜碟。书协中是有一部分名不符实的,但是看书法一定要看本质,不人云亦云,也不望风捕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