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错字,一千多年来竟然没人发现!是这些人文化全部没有文化,孙鹤教授文化太高吗? 孙鹤教授 果真,孙鹤的搜索词条中显示,她是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方向博士后。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艺术经纪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湖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专业硕士,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书法艺术博士。 看来是个大人物啊! 她在一堂公开课中指出颜真卿不知道自己写错了字,“刾”,“这个字没有写成'刺’,写成'刾(孙教授读作:jiá)’,这个本身就是个错字,他自己不知道。唐代的所有的官称当中没有刾史的,只有刺史……” 就是这个刺字 我是真不知道,这个字还能读成jiá。不但我不知道,很多人都懵圈,这个字本来就读cì,什么时候多出来另一个读法?孙教授创新出来的吗?马未都先生也证实了,这个字就读cì,刺的异体字。 不想再说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硕士、书法专业的博士,闹出这种乌龙,是学校的问题,还是个人的问题。现在只就事论字,说说有关书法中字的变体用法。 颜真卿《祭侄文稿》 刾字,是刺的异体字,古时候同刺的用法是一样的。这个字篆书时期只有左边部分“朿”,是树上的“棘针”的象形文字,也表示这种刺直刺进去。隶书时文字符号化,各种与“朿”有关的字,各自有了各自的面貌。 用原来的“朿”表示树上的刺,用“刺”表示用尖锐的东西扎进去。同时,还有另一个字“刾”,它代表的含义是,把刀夹在里面。就是刀深入进去,也就是后来的“刺”字的含义。 不同时期的刺字 楷书时期,这两种写法并存。欧阳询、钟绍京、李邕都有“刾”这种写法,反而是“刺”比较少。 刺史,是古代一种官职的名称。最初的刺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院长和反贪局局长。后来退化成地方行政机关最高长官。这个刺有监察的含义,用这两个字形都没有错。 文字是一直在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就表现在了书法中。这就造成了文字古今不同的现象,从今天现代汉语简化字知识的角度来看,似乎都是错的。 孙鹤的作品 这些字在古代都是没错的,但容易造成今天的我们书写出现解读错误。这些易错的字主要分布在这几个方面。 通假字,有通用和假借两种,异体字也包括在内。 文字创造的初期,文字数量较少。往往一个字有无数种含义和用法,现在的字量已经很多,同样有一字多义的情况。后来由于使用上的不方便,便在原来字的基础上用各种造字法创造出更多不同的字。这就造成了两个或多个字都有同一种含义和用法。 书法字典中的刺字 另一种异体字,主要出现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各地的文字因为造字方法的不同, 这些不同的字,都不能算错别字。 还有一种现在看来的错别字,主要特征是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或者就是用另外同音的字来代替。这些也多半不是错别字,而是古人的一种避讳用法。 琅玡台石刻 避讳有三种,私讳、国讳、圣讳。晚辈不能直呼、直书父母、祖父母等长辈的名字。臣民不能直呼、直书君主、君主的先人的名字。有时还要避圣贤的名字。书写时遇到名字中有的字,要用各种方法避开。 这时就出现了少一笔、空字、换另外一个字的类似错别字的情况。 唐欧阳询《千字文》中的“渊”,就是避李渊的讳,少写了中间的“米”部。《说文解字》中,对要避讳的字,直接空出来,注上“上讳”。《琅琊台石刻》中的“端平法度、端直敦忠”里的“端”就是为了避秦始皇“正”的讳。 欧阳询《千字文》中的渊 最后一种就是繁简字的互换,汉字的简化,把有些同音不同意的字简化成一样的。这就是前后的后与后妃的后的不同,头发的发和发芽的发地不同。皇后不能弄成“皇后面”的笑话,头发也不能弄成“头发芽”的笑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