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义本义》各家序跋

 闲月山堂 2023-08-06 发布于河北

《百年易学菁华集成 初编 易学史 》1875《周易本义考》

周易本義》·十二卷、附《重刻周易本義》·四卷內府校刊宋本

宋朱子撰。是書以《上、下經》為二卷,《十翼》自為十卷。顧炎武《日知錄》曰:“洪武初,頒五經天下儒學,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為書。永樂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傳》之後,而朱子所定之古文仍複淆亂。如'《彖》即文王所系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後凡言“傳”仿此’,乃《彖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彖上傳》三字,而附於'大哉乾元’之下。'《象》者,卦之上下兩《象》,及兩《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辭也’,乃《象上傳》條下義,今乃削去《象上傳》三字,而附於“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傳》、《象傳》之義以盡《乾》、《坤》二卦之蘊,而餘卦之說因可以例推雲’,乃《文言》條下義,今乃削去《文言》二字,而附於'元者善之長也’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無,複依程《傳》添入。後來士子厭程《傳》繁多,棄去不讀,專用《本義》。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頒,不敢輒改。遂即監版傳義之本,刊去程《傳》,而以程之次序為朱之次序。”又曰“今《四書》坊本,每張十八行,每行十七字,而注皆小字。《書》、《詩》、《禮記》並同。惟《易》每張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而《本義》皆作大字,與各經不同。凡《本義》中言程《傳》備矣者,又添一'傳曰’,而引其文,皆今代人所為”云云。其辨最為明晰。然割裂《本義》以附程《傳》,自宋董楷已然,不始於《永樂》也(詳董楷《周易傳義附錄》條)。此本為鹹淳乙丑九江吳革所刊。內府以宋槧摹雕者,前有革《序》。每卷之末題“敷原後學劉容校正文字行款”及《象傳》、《履》、《夬》二卦不載程《傳》,一一與炎武所言合。卷端惟列九圖,卷末系以《易贊》五首,《筮儀》一篇,與今本升《筮儀》於前而增列卦歌之類者,亦迥乎不同。《彖上傳》標題之下注“從王肅本”四字,今本刪之。又《雜卦傳》“咸,速也。恒,久也”下,今本惟注“咸,速。恒,久”四字,讀者恒以為疑。考驗此本,乃是“感,速,常,久”,經後人傳刻而訛,實為善本。故我聖祖仁皇帝禦纂《周易折中》即用此本之次序,複先聖之舊文,破俗儒之陋見,洵讀《易》之家所宜奉為彝訓者矣。至成矩重刻之本,自明代以來,士子童而習之,歷年已久,驟令改易,慮煩擾難行。且其本雖因《永樂大全》,實亦王、韓之舊本,唐用之以作《正義》者。是以國朝試士,惟除其爻象之合題,而命題次序則仍其舊。內府所刊《袖珍五經》,亦複因仍。考漢代《論語》,凡有三本。梁皇侃《論語義疏序》稱“《古論》分《堯曰》下章《子張問》更為一篇,合二十一篇。篇次以《鄉黨》為第二篇,《雍也》為第三篇。《齊論》題目長《問王》、《知道》二篇,合二十二篇。《魯論》有二十篇,即今所講是也”云云。是自古以來,經師授受,不妨各有異同。即秘府儲藏,亦各兼存眾本。苟其微言大義,本不相乖,則篇章分合,未為大害於宏旨。故今但著其割裂《本義》之失,而仍附原本之後,以備參考焉。

明刻十二卷本《周易本义》跋

(清)朱彝尊

朱子《周易本义》,析为十二卷.以存《汉志》篇目之旧,较之程子《易传》依王辅嗣本,原不相同。惟因临海董氏楷辑《周易传义附录》一书,乃强合之,移《易本义》次序以就程《传》。明初用以取十,故不复分。其后习举子业者专主《本义》,渐置程《传》不讲。于是乡贡进士吴人成矩叔度署奉化儒学教谕,削去程《传》,乃不从《本义》原本更正,其义则朱子之辞,其文则仍依程《传》次序,此何说哉!沿至于今,科举试题,《爻》、《象》并发,其亦悖乎朱子之旨矣。余尝求原不可得,今睹此秩然不紊,中附东莱吕氏《音训》,未有朱子《后序》,是为完书。宜亟开

雕,颁诸学官,第恐下士见之翻大笑尔。

康熙丁亥夏六月,小长芦朱彝尊跋,时年七十有九,书于家珩斋之道古堂(录自南京图书馆藏本)

仿宋本《周易本义》跋

(清)钱泰吉

宋咸淳间,九江昊革既刊程《传》于章贡郡斋,又刊《本义》于朱子故里。敷原刘公为之校正,每卷尾皆有公名。卷前无《序》,无《卦歌》,卷后有《五赞》,殿以《筮仪》,正文下无《音训》朱子本无音训,以东萊有

成书也。皆与今本不同。盖自董楷附录程《传》,成矩别刊《本义》,而后不独经文之变乱矣。嘉庆庚辰,得内府重刊本于琉璃厂肆,道光癸巳,海昌管茂才庭芬又以康熙五十年曹通政寅属黄山巴锦刊本见赠,版式与所刊字书相类,纸墨頗精,然不若内府之影写元本也。每卷尾“敷原后学刘㝐公校正”一行,曹本无之。吴革《序》文抑朱子有言”,曹本以草书字形疑似,作“于朱子有言,恐不然也。翁氏《经义考补正》录吴《序》文作抑”。通政刊字书,竹垞翁力赞而成。此本开雕时,翁已下世。故曝书亭所跋本,卷后附东莱《音训》及朱子后序,与此不同。而吴革本,《经义考》之不及,则竹垞翁亦未见也。暇当合两本,校其异同,并访求善本东莱《音训》,以校正俗刻附释音之讹。惜吴氏所刊程《传》不可得矣。

(《甘泉乡人稿》卷四)

《竹汀先生日记钞》

晤袁又愷臧在东见宋板《尔雅疏》有正文而无注疏,皆大字引《韩诗·箌彼圃田》。每叶三十行,行三十字,《公羊传》“灵公有善狗”,作“害狗”。又翻刻朱文公《周易本义》十二卷,前有《易图》,卷末附《筮仪》、五《赞》。咸淳乙丑九江吴革刊本,其《杂卦传》:“遘,遇也”,不作“姤”,与唐石经、岳倦翁本同,可证文公本犹未误也,向读“咸,速也,恒,久也”,注惟“咸速恒久”四字,甚疑之,读此本乃是“感速常久”,悟俗本之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