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从隋代算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止,历一千三百余年。 科举考试也和现在的教育制度差不多的,也是有一级级相应的考试,分县考(童试),省考(乡试),国考(会试),历朝历代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数不胜数,不说千千万,那也有万万千了。 由于科举制度的没有年龄限制,所以,参加考试的学子之间的关系就很多了,同门同乡一起去参加考试最常见了,相熟的亲朋一同去参加考试也常见,那父子同进考场,同族同胞兄弟一起那也不少,这些反倒成为了地方的人文佳话。 如清康熙时就有青州的李唐绪、李芃的父子同科进士,清代名臣陈廷敬家族在明清两代的“一门九进士,三朝六翰林”之类的。 广西也有类似的佳话,如灌阳的“一门三进士,同胞三翰林”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三兄弟;宣化(南宁)的两代三人均恩科进士钟德祥、钟德瑞、钟刚中;科举时代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临桂陈继昌家族的五代连科,等等。 真要翻翻旧书,那这样的佳话就很多了,网上这种故事一搜也一大把。 之前翻看广西最后一科乡试中举名录,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当中提到的人物,当中就有一对兄弟,这可以说是广西古代科举中的最后一对“兄弟同榜”了。 这就是怀集县的林锡熙,林锡畴兄弟了。 提到这个怀集县,那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广东肇庆市的怀集县,和广西有什么关系呢? 没错,现在怀集的确是广东属县,所以,本文也可以说是《广东人文》,但是,在1951年以前,怀集当时还是属于广西的辖县,这就是以前的文章《广西解放后被拆划给广东的县——怀集县的行政沿革演变历史》中的故事了。 明清的时候,怀集县是梧州府辖县之一,怀集县的科举历史,都是被广西的史籍所记载的。 在1903年,广西最后一科乡试,有多少怀集学子到桂林参加乡试,这不知道,只知道最后有三个怀集人中举上榜了。 即第七名林锡熙,第三十五名林锡畴,第四十一名温家修,其中林锡熙,林锡畴是同宗兄弟。 作为一千三百余年科举历史的末科举人,这一科乡试中举的人的命运其实很受时代所左右的。他们中举以后,并没有像前辈人一样,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一步的实现自己的仕途理想,进入官场,反倒只能跟着时代的随波逐流。 当中有些人,紧跟时代,成为了变革时期的佼佼者;有些人则从此默默无闻。像之前几篇文章中提到的这广西末科举人,好几位都在历史中有所建树,有迹可记。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桂平最后的科举举人,国语运动参与者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四书五经策五道,高考遇上八股也难考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一场末代广西乡试,几多人物故事一 广西人文:古代科举史话——广西最后一个科举解元 这林家两兄弟也是一样,好像现在找到林锡熙的记载比较易,而林锡畴的记载则比较难。说白了,一个对历史有建树,另一个则对历史无闻。 林锡熙 (1868~1948年),字缉伯,马宁镇珠岗村,中举的时候,才二十九岁,按照当时的科举制度,他已经是得到封官的资格了,以同知衔分配到广东候用。 不过,正值清末的多事之秋,其间他被分到哪个地方任职,这暂时还没找到记载,只知道他在那几年,得到了“勤政为民”官声传颂。 随着1911年辛亥枪声的响起,二千余年的封建时代结束,清朝的各级大小官员不得不纷纷转型,林锡熙就在1912年,随着大流受召进入粤军将领吕房帅之下,任广东南韶连军府参谋。估计他在军中干的也不怎么样,或者说是这个吕房帅干得不怎么样,所以,后来林锡熙在军中也没有混出什么名堂。 最后在1915年,他回到了广西地界任职。先后任苍梧警察局局长、广西省长公署内务部长、广西建设厅第一科科长等职。 林锡熙之所以能受到当时政府的重用,主要是正值时代转型之初,虽说都是科举出身,但也是那个时代有见识,有文化,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比较快的人。 到1921年他调任广西怀集县县长,在怀集县主政时,地方也正值混乱,各种不法之徒趁机拉帮结派,踞山为匪,为害一方,正好,广西也在成立新的武装形式,即推广民团制度,由此,作为怀集县长的林锡熙与邻县开建联合组织民团,打击盘踞在附近谠山的土匪,还地方安宁。 后来,在1926年又短暂调任广西信都县县长。 1927年,林锡熙辞职回乡,由此热心家乡的建设,据说在马宁乡(今马宁镇)建起新的农贸市场;倡建西区中学,出钱出力为建设家乡而奔忙。 反观他的哥哥,林锡畴,当年中举已经是三十八岁了,也得授同知衔简选知县,可能有着年龄的差距,对时代的变革敏感度不够,又或是各种情况,没有多少消息流传。 只知道,作为末代地方举人,基本就在怀集家乡生活,是当时地方还有点名望的文化人,他后来参与了民国时期怀集县的地方志编修,这也是他留在历史的一份业绩了。 真是: 林家兄弟同中榜, 各自人生两相异。 为弟锡熙怀集记, 为兄锡畴记怀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