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敬以立其本 我是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长大的。 那时,有两首诗歌我张口就来的,一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这《清明》是在我们家乡写的,老师要求倒背如流),一是「春雨惊春清谷天」(《二十四节气歌》)。瞧,这两首都跟节气有关。 你知道那时大人翻日历关注啥吗? 不是几月几号星期几,而是节气! 1. 节气,这么被人重视,有啥来头? 把太阳在黄道上一年内的运动轨迹切成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的时间),这样就有了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关于「节气」,说法是很多的,《玉海》提到「五日为候,三候一气,六十日为节。」也就是说,六十日一甲子合为一「节」,算下来一「节」就分摊四「气」了)。 ![]() 在这,「气」就是指气象、气候。 节气名称是通过观察物象定下的。 这种观察多是在华北、华中地区。 2. 最初,把握节气是通过观察竿影。 具体怎么做?在平地上垂直地插一根竿子,保持竿子的位置不变、长度不变,然后每天在固定时间(正午)观察竿影的长度。古人发现,竿影的长度一年四季都在变化——暑天竿影短、寒天竿影长;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暑天里有一天竿影是最短的,寒天里有一天竿影是最长的。 这两天特殊,古人称为「日至」。 甲骨文就有关于「日至」的记载。 ![]() 后来,观测工具有改进,用土圭(用玉刻的尺子,放在平地上可以很方便地读出竿影长度)。工具改进了,观测也细致了,古人注意到:暑天日影短且日在南,寒天日影长且日在北(《周礼》:「日南则影短多暑,日北则影长多寒。」)。于是,古人想到要把「日至」分成两种: 一是「日南至」,又称「夏至」; 一是「日北至」,又称「冬至」。 观测日影是一件大事。为什么呢? 古人全面地总结了生活经验(农业生活大数据),大体上得出了结论:夏至日影短于一尺六(《周髀算经》:「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有旱灾,冬至日影长于一丈三(《周髀算经》:「冬至之日晷一丈三尺五寸。」)有水灾。没错,日影的长短关系农作物收成、关系一家人口粮。 ![]() 试想,看到日影有出入,得多慌? 「二至」定了,「二分」即春分、秋分也就呼之欲出了。太阳在黄道上每年要自西至东地「走」一圈,三月二十日前后通过春分点,这天地球上昼夜长度相等;九月二十三日前后通过秋分点,这天地球上昼夜长度再次相等。由此,不难理解春分、秋分之「分」就是——昼夜平分! 二至,以及二分,非常重要。这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而且体现在一系列易学、易术上,比如奇门遁甲。 ![]() 奇门遁甲注意到,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阳气渐长、阴气渐消(白昼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因此这半年用阳遁。 所谓阳遁就是从一宫到九宫顺排。 与之正相反的是,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阴气渐长、阳气渐消(白昼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所以这半年用阴遁。 所谓阴遁就是从九宫到一宫逆排。 除了二至,余下节气奇门遁甲也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立秋、处暑、白露对应二宫,立春、雨水、惊蛰对应八宫。 瞧,抽掉节气,奇门遁甲没得玩! 3. 聚齐二十四节气是个漫长的过程。 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书中称「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随后列举了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名称),至今未变。 ![]() ![]() 几千年过去,为什么名称都没变? 想必是当初古人定名时花了心思。
4.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每年变化不大。 为了更好地记忆,民间还有口诀的:「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啥意思?这就是在说呀,上半年节气日期一般在每月的六日或二十一日,下半年节气日期一般在每月的八日或二十三日。 ![]() 日期可能有一两天出入,但不大。 记住哦,这说的可是公历日期呦! 5. 最后,想提一下所谓的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是以大阳和月亮两者的运动作为天文依据,把回归年、朔望月并列为制历的基本周期。我国古代的历法,即所谓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如前所述,确定节气便是以太阳运动为依据。 这就是为啥记节气能用公历日期。 ▲穷理以进其知 |
|
来自: 新用户3226104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