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大话红楼系列只解析原著《红楼梦》本身,由于内容有连续性,建议点开合集逐集观看,本期为大话红楼第36期 贾母有多讨厌王夫人?如何评价贾宝玉的长相? 前文我们说到,王夫人敲打黛玉,贾母又通过吃饭敲打王夫人。 我们说王夫人隐藏的深,难道贾母隐藏的就浅吗? 后文写四大家族: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贾母就是史侯家的小姐,要知道王熙凤之前,都是她在管家。 现在,她依旧是贾府的最高领导,掌握着贾府这艘破船的船舵。 小说出场她都70了,可是您看王夫人谨小慎微的样子,王熙凤对她的谄媚嘴脸, 就知道老太太的厉害。 管理贾府那么大的家族,第一重要的是什么? 就是稳定。 要稳定就要保证贾母的权威,要树立权威,就得消灭一切刺头。 所以,就算是最疼的外孙女林黛玉,贾母也是要敲打的。 不信您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 老太太这么问,想来是关心黛玉的学业吧。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黛玉小小年纪,还是个女孩子,能读完这些,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 黛玉的回答,其实是带了点骄傲的。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 贾母的回答却有意思了:“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这句话的内涵可太丰富了。 有人认为,这是贾母看不上读书人的表现。 结合前后文,显然这个分析并不成立。 如果不在乎,她的孙女完全没必要读书,干嘛多花这份钱。 如果不在乎,自己的亲女儿贾敏怎么看也不是个文盲。 如果不在乎,就不会问黛玉读书的事。 她之所以这么说,就是纯纯的不满意黛玉的答案。 黛玉太高调了,出头的汆子先烂,她是要倒霉的。 贾母就是在点黛玉:做人要低调! 同时,读书了不是在睁眼瞎,不读书的可就是真眼瞎了。 贾母骂谁呢? 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这三位文化水平都不高。 尤其是王夫人妥妥的一个文盲。 后文玩骨牌游戏,刘姥姥都说了一个,王夫人居然是丫鬟代说。 王夫人没文化,心底坏,好伪装,这样的人未来会闯大祸的。 贾母说这话是在点林黛玉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王夫人心底的厌恶。 估计刚才一桌吃饭的时候,多看了几眼,又被恶心到了。 有朋友问了,贾母讨厌王夫人,证据呢? 第35回,贾母把话都挑明了:不大说话,跟木头似的,在公婆面前就不大显好。 当然,也有人认为王夫人是极好的。 那还是只看表面了,就好比做题,你认认真真,仔仔细细,最后考了个0分。 请问,你能说自己是个好学生吗? 王夫人做的每件事都有她的道理,但最后都导致了更坏的恶果。 你能说,这叫一个好人吗? 要知道,做坏事的道理,一定会比做好事的道理多。 总之,在我们解读的红楼体系中,贾政夫妻是最大的反派。 贾政就是歪。王夫人就是亡府人,也就是灭亡贾府的人。 扯远了,我们书归正文。 丫鬟回话,宝玉来了。 黛玉暗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您看,王夫人说儿子的坏话,对儿子的声望绝对是有影响的。 起码黛玉是信的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千呼万唤,贾宝玉终于出场了。 而此时此刻,我们已经解读了10万字。 这位10万字铺垫出来的男主角到底什么样呢?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这段描述是宝玉的穿戴,主打的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什么样的脸才能配得上这样的衣呢?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用一个帅或者美字来形容宝玉,都过于浅薄了。 如果非要用一个字的话,那就是“极”。 他是一个极致,超越想象力的极致之美。 无论影视剧拍的多符合原著,都不及小说中宝玉的万分之一。 红楼美学是文字之美的顶峰,不是画面能表达的。 再看宝玉的脖子: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这块美玉,不说您也就知道,就是青梗峰下的补天石。 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显然这是对应前文的神话故事。 绛珠仙草喝了神瑛侍者那么多甘露,可不是眼熟吗? 宝玉向贾母请安后,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 咱们前面说,贾母讨厌王夫人,为什么还要让宝玉去请安呢? 这就叫格局。 还是那句话,管理一个大家族最重要的是稳定。 稳定压倒一切,包括个人情感。 宝玉见了王夫人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这身衣服,主打的就是舒适和亲民。 因此也就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您看,作者前后两次写宝玉的相貌。 侧重点几乎全都在眼睛。 可以这么说,眼睛才是宝玉的本体。 宝玉今日越是灵动,散场的时候就越呆滞。 就如通灵宝玉,最后化作一块粗蠢的石头一般。 《红楼梦》的故事流程,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最后变成行尸走肉。 《红楼梦》的看点不是结局,而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是什么样宝玉眉梢的风骚不在?又是什么让他眼角的情思断绝? 《红楼梦》的主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人心是如何死的? 那么如何评价贾宝玉呢? 原文写道: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那么到底是什么底细呢?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首词有什么内涵? 宝玉摔玉在映射什么? 咱们下回再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