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图及图说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6月刊 制图:陈云 (点击看高清大图) 本图由三方面的主体信息组成。首先,以1998年版《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的《中国地震带分布图》为蓝本,绘制了8个地震区域共计25条主要地震带。地震带的确定不仅仅需要大量的地震历史资料,也需要结合一定的地质构造原理,因此,地震带往往与一些重要的地质断裂带相重合。 其次,我们给出了《中国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级分类图》,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在研究中,上述学者参照国际惯例,把以城市为中心、3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的地震定义为城市近源地震。他们采集、分析了截至2000年共约4300年间、涉及672个城市的地震信息6759条,结果表明,曾经发生过等效6.5级以上近源地震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东南沿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而这些城市大多位于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上。发生过中强级别近源地震的城市,其下方存在着潜在震源,在抗震设防时应予以特别重视。 另外,据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邓起东等发表的《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一文,可以发现,迄今为止,有记载以来我国共计发生8级以上巨大地震21次,其中南北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以及西北地震带发生巨大地震的频率明显较高。然而,因为东部人口、城市的分布更为集中,因此,在这张地图上,受到地震威胁的城市也多集中于东部,尤其是华北地震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