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看到这排名,大多数人第一个疑问便是:典韦为何排名这么高? 《三国演义》中,典韦可以说是'战绩平平',最出彩的就是与许褚大战半天,可典韦并未表现出强于许褚的能力。 ![]() 至于濮阳大战吕布,那是六人围攻一人,不提也罢;为救曹操,杀退吕布手下四健将,是典韦为数不多的闪光时刻,要是杀退的人众里有张辽或高顺,就更有说服力,可惜没有。 典韦是忠诚的,为救曹操不惜赴汤蹈火,最终也为救主捐躯。典韦的忠诚也不可能提高其武力排名,因为这排名并不是曹操决定的。 那典韦为何在武力排行榜上位列第三?我认为是因为他傲视群雄的步战能力。 ![]() '古之恶来'典韦就像《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一样,既是马战顶尖高手,其步战能力也无人能及。 典韦有三大条件使其步下作战威力无比。 一,力量胜吕布 典韦天生神力。他在山中逐虎过涧时,让猛人夏侯惇也惊诧不已。 ![]() 初见曹操,十几个士兵扶不住的旗杆被典韦一只手轻松握定,曹操送其称号'古之恶来'! ![]() 吕布一手轻松提起袁术手下头号大将纪灵,如同提一小孩时,大家都不由称赞吕布的神力。 吕布如老鹰捉小鸡般地提起纪灵,就被众人惊为'神力',但这在典韦手拿二人当武器面前,就犹如小巫见大巫一般。 宛城大战时,典韦手提士兵当武器,独战众叛军,让人叹为观止。 ![]() 张绣投降曹操以后又因被羞辱反叛,决定深夜偷袭,要杀曹操报占婶娘之仇。 ![]() 身为曹操贴身保镖的典韦一个人挡在了门前,此时典韦武器铁戟又被人偷走,他只能站在门口拿普通军刀杀敌,后来刀砍缺了,就拿着两个人当武器与敌人死战。虽然典韦被敌人从后面偷袭而死,但是他一人杀死很多敌军,直到死了敌人都不敢上前,可见其恐怖的步战能力。 ![]() 典韦一手提着一人,舞动如飞当武器,这力量岂是吕布手提一人可比的? 二,武器称手 典韦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运使如飞。 按演义中武器的重量,只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比典韦的双戟重,但也就是重二斤。 典韦勇猛过人,他曾在张邈部下时,因与人不和,一怒之下杀了几十人后,逃入了山中。 ![]() 典韦曾为朋友报仇杀人后,提着人头直接过闹市,几百个人也不敢阻拦。可见,典韦是何等的勇猛。 任何一位武艺高强者,都会有一件称心如意的武器。人与武器合而为一,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威力。吕布的方天画戟,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这些都是神兵利器。但这些武器较长,在马上使用才可发挥应有的威力。试想,如果张飞步战用丈八蛇矛,他如何施展得开,弄不好还会刺伤自己。所以,一般武将都会腰悬一把宝剑,就是为了近战和步战用。 ![]() 但典韦的双戟不同,他既可在马上使得密不透风,也可在步下舞得运使如风。所以,典韦只要双戟在手,无论马战还是步战都能挥舞自如。 当张绣在宛城想杀曹操时,可典韦就住在曹操帐旁,日夜护卫。众人'畏典韦勇猛,急切难近。' ![]() 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的胡车儿献计:
果断,此计得逞。失去了双戟的典韦就像没有牙齿的老虎,为救曹操,命丧于一群士兵之中。 三,身怀绝技 濮阳西寨大战时,一夜混战,曹操被吕布的人马四面包围,手下将士们四散奔逃。 四面八方“箭如雨下”,将曹操困住,他于是大喊道:“谁人救我!”在这关键时刻,典韦挺身而出,来曹操救。只见典韦“飞身下马”,将双戟插在腰间,取出十数短戟挟在手中,冒着箭雨,快速向敌兵冲去。 ![]() 典韦'放开脚步,冒箭前行',一边冲,一边让众人在距离敌军十步时提醒他。不一会儿,典韦便和吕布军队十步了,得到手下提醒后,又让五步时提醒。在随从提醒到了五步距离的时候,典韦“飞戟刺之”,弹无虚发,一戟射中一人,很快便杀了十几个人,剩下的敌兵吓跑了。这时,典韦才翻身上马,拿着一双大铁戟,又向敌兵杀去。典韦在步战中,使用绝技,救下了曹操。 ![]()
这里,典韦'放开脚步,冒箭前行',肯定的挥舞双戟拨打飞箭,否则,他那魁梧的身躯早就被射成了刺猬。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敌军,让主公脱身。果然,火力全吸引过来了,然后,施展飞戟绝技,连杀十几人,众人惊退。 ![]() 别的武将在马上时,都是手握长兵器,挂着弓箭,腰悬宝剑;在马下时,一般只有宝剑护身。可典韦不同,他手握双戟,身有短戟十数枝,无论马上步下,也不论远战近战,都可应付自如。 马超步战剑术高超,但他要用一把宝剑胜典韦八十斤重双戟,难度不小;庞德悍勇,曾在曹军中步战杀了个来回,但他步下拿大刀对典韦的铁戟,取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关羽拿着青龙偃月刀与典韦厮杀,可以想像关羽的狼狈不堪……更何况,典韦还有百发百中的飞戟绝技! '一力降十会'。典韦的双戟重达八十斤,他单臂拿单戟四十斤舞动如风,特别是一手拿着一个死人当兵器,一个人起码是一百斤,而且,还是软的,要多大的力气才可舞动!单凭这点,典韦就是三国演义中最强的大力士! ![]() 所以,三国有马战温侯,步战恶来之说。典韦在武力榜上位列第三,也就不奇怪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