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对前来参加学术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陈教授指出,复旦大学作为我国从事老龄研究的重要力量,率先成立了我国高校中首家实体化老龄研究院,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领域进行了长期而不懈的探索,热切盼望着与更多相关领域学界同仁开展学术思想交流与合作,围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 在论坛中,专家们就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与改善、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智慧养老等问题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汇报,围绕积极老龄化的促进,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成果交流。 论坛一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心理与行为科学实验室主任郭秀艳教授主持了论坛一并对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点评。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韩布新研究员聚焦整合老年人个人、社会、自然、宇宙四重自我,强调要以全域健康视角看待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关注全人成长和知行合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蒋毅研究员指出,当前老年研究多集中于出现问题的事后干预,急需制定有群体针对性的早期预防、筛查方案,并从嗅觉功能评估和生物社会信息的视觉加工两个方面介绍了可能的筛查和预防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王大华教授从心理学的毕生发展观视角阐述了老年期成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认为通过学习探索继续成长是老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跨学科平台首席专家、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结合生命历程视角和生态系统理论,分享了团队基于生命历程-生态系统模型对老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探索。 中国心理学会老年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娟研究员介绍了团队在延缓认知老化和痴呆防治上的工作,为脑认知健康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李春波主任医师围绕认知老化的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介绍了运用脑电、功能磁共振、经颅磁刺激、经颅交流电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以及认知老化中的认知训练干预、有氧锻炼干预以及部分物理刺激干预等进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李健研究员介绍了心理账户效应的具体体现和理性决策的差异,结合计算建模,神经成像和神经干预,提出了心理账户效应的神经计算模型和脑机制,有效提升了对该行为效应背后的认知机制的理解。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主任陈斌斌教授从演化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老年歧视现象,发现了老年人的熟悉度这一影响因素,为增强代际情感联结、促进老人照护提供启示。 论坛二 ![]() 论坛三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周楚教授主持了论坛三并对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进行了点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永芳教授根据贝叶斯模型的生态化应用提出用频数方式而非概率方式沟通风险,这种风险沟通方式更适用于老年人,为老龄友好社会的建设提供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高等研究院黄景特聘副研究员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展示了老年人在眼动学习和眼动决策方面的研究结果,揭示差异性认知老化的来源及其对老年人认知研究的启示作用。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宝玺副教授介绍了价值对情景记忆老化的影响,即价值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的联结再认表现均有基于回想过程的促进作用,为在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老年人的认知资源如何分配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张昕副教授紧扣老年心理视角下的积极老龄观介绍了团队的研究发现,分享了如何从时间、代际接触、自我效能的角度提升积极老龄观。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杨伟平副教授结合行为学的漂移扩散模型和竞争模型,以及脑电的时频和时域等分析技术对跨通道感知决策老化的神经机制进行了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刘兰芳副教授围绕老化效应和补偿机制介绍了口语交流中的脑际神经耦合,分享了利用磁共振技术的最新研究发现。 军医大学海军护理系叶旭春教授围绕健康照护机器人对智慧养老的助力和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介绍,为推进机器人智慧养老领域的应用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卢洋助理研究员从内隐序列知识外显转化的视角探讨了有意识觉察与元认知老化的脑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意识功能并基于此探究老年人的意识通达规律。 ![]() ![]() 本次论坛是复旦大学在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引领下,服务“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会议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中国老年人心理特点和老化规律的最新研究,展现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护理学、公共卫生等学科在老龄研究领域深度融合的前景,有望助力中国学者提出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老龄化科学理论体系,为全球老龄社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文字 | 沈先亭 郑丽 内容来自:复旦老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