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2023年08月01日 A08版
□丁 东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现如今,静静流淌于张家港市老城区的谷渎港,碧波荡漾,楼榭掩映,林木葱郁,花香四溢。曾经船桨纵横、商贾云集、人声嘈杂、货运繁忙的景象,只能借助于想象。虽船桨、码头的踪迹难觅,却挡不住古远的气息。凭水而立,一阵暖风从流年的深处飘来。 “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有关谷渎港的兴盛和衰落,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得从一千多年前说起。 在江南,“港”除港口之外,另指河流。今张家港市的城关镇——杨舍镇,在历史上曾经是西晋暨阳县、南朝梁丰县的治所。五代时,隶属江阴县管辖的杨舍镇,地处江尾海头,数里外便是波涛滚滚的长江,江岸在今杨舍镇斜桥村北侧,乃江防要塞、滨江重镇,居住人口有四五千人。两宋时期(960-1279),在长江与杨舍镇区之间,贯通着一条北自江口、南至北涸、长十余里的出江大港——令节港。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前后,令节港一度更名为“杨家港”。至南宋后期,恢复令节港称谓。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载:“杨舍镇,县(江阴县)东五十五里,旧有杨家港。宋乾道六年(1170)……于杨家湾东开河置闸,通行盐船……自是商旅繁集,谓之杨舍镇,为沿江要冲。”又有传说,宋代杨姓中书舍人弃官隐居于此,死后择一风水绝佳处葬身,谓“杨舍人之墓”,杨舍镇借此得名。因杨舍镇为江阴、无锡之门户,区位重要,两宋时,兵部设兵守卫。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江阴知县贺子徽(字嗣音)组织杨舍民众对令节港进行了大规模疏浚。疏浚完工后,将令节港更名为“谷渎港”。之所以更名“谷渎港”,是因为谷渎港乃江南稻谷水运的重要航道。自此,穿杨舍城而过的谷渎港,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兴盛延续数百年,为杨舍地区带来了富庶和繁荣。一个“谷”字,质朴本真,饱含乡愁,让人不禁联想到江南稻田里颗粒饱满的稻谷。 明天顺二年(1458),为畅通水运、增强排涝能力,江阴知县周斌组织杨舍民众对谷渎港再次进行大规模疏浚。因谷渎港出江口未设水闸,港内潮起潮落,故老杨舍人又称谷渎港为“潮河”。为确保谷渎港水流通畅、水清岸美,清同治八年(1869)六月,杨舍地方政府在谷渎港立了块河道戒碑,上书包括“不准沿河倾倒垃圾”在内的“八不准”。每一条“不准”,均涉及谷渎港生态、环境及景观的保护,足见当年谷渎港的分量。 “潮河”潮起潮落,默默流淌,恰似一支翡翠玉掻头,斜插在长江的发髻上,滋养了一方百姓,流传了无数故事。 相传,北宋年间,谷渎港畔居住着一户袁姓人家。某一日,袁家媳妇袁陆氏至水边洗衣,发现一枚白蛋。回家后,她小心把蛋捂入棉絮,没几天白蛋孵出一条小青蛇。袁陆氏赶紧捧了放生。不承想,小青蛇一入水,便像吹了气的皮球,迅速膨胀,瞬间变成一条青龙,欢快畅游。此后,只要袁陆氏来到河边,懂得感恩的青龙总温情相伴,直至袁陆氏年迈。 有一年夏天,暴雨连绵,雨涝成灾。早习惯了风调雨顺的百姓备感纳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几天前,袁陆氏仙逝了。为让雨停下来,袁陆氏的儿子手捧亡母灵牌,站立雨中,对天喊道:“青龙啊!吾娘升天,实属天命,不可逆生。余见汝伤悲,定难安魂……”话音刚落,天上即响起一声闷雷,骤然雨停。正仰头望天的袁陆氏儿子,见青龙于云层间急速下坠,一头扎入谷渎港河底——青龙随袁陆氏而去。 明嘉靖十四年(1535),杨舍富绅郭彦荣见谷渎港上木制的暨阳桥腐朽严重,独自出资,请人重修。然而,当工匠们在老桥原址打桩时,桥桩总是打不下去。好不容易打下去了,到第二天又浮起来了。无奈,郭彦荣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先生拿罗盘一测,吃惊不小,对郭彦荣耳语道:“河中有龙,重情重义,顾念老桥,不忍拆除。打桩时务将朽木绑于新桩,一同打下,或可告慰。”郭彦荣吩咐工匠照办。第二天早上一看,桥桩果真没再浮起来。由此,为纪念那条感恩念旧、重情重义的青龙,暨阳桥更名为“青龙桥”。 传说终归是传说,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由传说引申开来,在现实生活中,凡是与张家港人打过交道的人,多少能感受到他们深入骨髓的义气。 作为杨舍地区通达沪、苏、锡、通、虞等地的重要航道、黄金水道,谷渎港的兴盛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年,航行在谷渎港的船只,有满载稻谷和土布的篷帆船,有轻便灵巧的乌篷船,有渔民捕鱼的丝网船,有两头尖尖的“镗镗船”,还有汽轮拖拽木驳船的小火轮,等等。繁盛的谷渎港,人来客往,各地货物在此中转,其中包括产自上海的“回力牌”“元宝牌”雨鞋及丹青士林布等。本地农民种出的稻谷、农妇纺织的棉纱、土布等,经此销往长三角各地。穿越历史,你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居民临水而居,街巷店铺林立,港内船来船往,客轮汽笛悠扬,码头装卸繁忙,摊贩吆喝声声……好一幅“清明上河图”,好一处江南水乡景! 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伴着陆路交通的便捷,谷渎港风光不再。曾经的货物码头、客运码头,先后被拆除,仅留下几截锈蚀不堪的揽船铁柱,在水面时隐时现,诉说着陈年往事。 2011年,为还原历史风貌、释放老城空间,张家港市市政府出资20亿元,对谷渎港进行全面整治。全部拆除建在谷渎港混凝土盖板上的楼房,疏浚河道,美化景观,并复古重修了青龙桥,还原了一段堡城城墙,新建了竹筏码头、1.8万平方米的亲水广场。尤其在植树增绿上舍得投入,种植了一千多株各类林树,其中,樱树占了近半。自此,谷渎港重现天日,容光焕发,成了环境优美、风情温婉的生态廊道、“城市客厅”。樱花盛开时节,“去谷渎港看樱花”成了一句网红语,本地及外地游客纷纷来谷渎港打卡赏樱。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当下,谷渎港,这一条曾经运输稻谷的航道、排涝泄洪的河港,早已从千年往事中转身,以她生态的模样、高雅的气质,弹奏着新时代港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