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的水系

 激扬文字 2023-08-07 发布于四川

一、北京市的地貌特点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117°30′,北纬39°26′-41°04′。靠近渤海湾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相邻,占地面积1.641万平方公里,地势整体上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北京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北部和东北部为军都山属燕山山脉;东南部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北京位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交汇处,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北京西山,属太行山的余脉,最早记录在秦代《吕氏春秋》中的九山(吕金波,2020)。

图片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地貌数值高程图

(地图帝)

图片

大同阳原盆地地形素描图

(李润兰等,2000

大同阳原盆地即山西大同盆地和河北阳原盆地,总面积约10000km2。桑干河自西向东流经盆地,出石匣注入怀涿盆地与洋河汇合成永定河

北京西山地处北纬40°和经度116°的交汇部位,是太行山脉东北缘的山地。北京西山的北界为居庸关的关沟,这是一条略向西偏、近南北向的通道,南端始于北京昌平区南口,向北经过居庸关到八达岭关,是北京通往河北和内蒙古草原的重要通道。在古代,横穿太行山的重要通道有八条,称为太行八陉,关沟是太行山最北端的通道,被称为军都陉。军都陉同时也是燕山与太行山脉的分界线,东侧为燕山山脉,西侧为太行山脉。北京西山的南界是房山区与河北省涞水县的边界。因此,北京西山包括了门头沟全境和房山、石景山、海淀、昌平等区的部分山地。
北京西山区域内的最高峰百花山海拔1991m,西界以外的小五台山高达2882m。永定河从西北向东南穿过西山,流过北京城西海拔50m左右的山麓平原,汇入海河经天津入渤海。区域自然环境受东亚季风控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垂直分带性(吴锡浩等,2003)。

图片

华北平原及其邻区数值高程图

(杨吉龙等,2016

图片

北京西部的地质地貌立体示意图

(蔡向民等,2013

图片

北京全新世地层等厚线图

(罗明辉等,2007

图片

华北平原北部-太行山区的主要水系分布简图

(据互联网资料)

图片

华北山地晚更新世以来水系图

(吴忱等,1996

北京地处华北板块中部,位于北东向太行山隆起东北端,东邻华北平原,北邻近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在第四纪时期处于间歇性抬升的新构造运动的环境中,主要特点是以大面积总体差异性升降运动为主导(石莹等,2013)。北京构造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地貌形态对比鲜明,主要由西部和北部山地、东南部平原三大地貌单元构成。
北京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自西北向东南蜿蜒而过,奠定了前挹九河,后拱万山的地形。

图片

北京市DEM高程图

(数据引自地理空间数据云,分辨率30m

图片

北京市地貌类型分布图

(国家地理监测云平台,分辨率90m

图片

北京西山地理位置图

(张茵,2009

北京平原区可以划分为山前岛状残丘区、大清河冲洪积扇区、北运河洪积扇群区、永定河冲洪积扇区、潮白河冲洪积扇区、蓟运河冲洪积扇区等六个地质环境系统(吕金波等,2017)。
北京地跨华北平原断坳区和燕山-太行山-内蒙高原断块隆起区两个构造单元,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陈成沟等,2017)。北京平原区下伏基岩埋深变化较大,被多条断裂切割,主要的第四纪活动断裂有北东(北北东)向的黄庄高丽营断裂、顺义断裂、南苑通县断裂、夏垫马坊断裂和北西向的南口孙河断裂。由于受到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平原区范围内形成一系列第四纪沉积凹陷中心,如马池口、后沙峪、俸伯、平谷等,第四纪沉积物最厚达1000余米(雷坤超等,2016)。

图片

北京平原区地质环境背图

(雷坤超等,2016

北京平原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前向南、东南倾斜(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2008),总体为北北东走向,西起北京西山,北至燕山南缘,南到河北涞水一线,长约120km,宽1826km,为中-新生代沉积拗陷,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活动的影响(罗明辉等,2007)。地形从西北山区向东南平原呈阶梯状下降,在地貌上依次表现为中山、低山、丘陵、冲洪积扇、基岩孤丘和山前平原(汪良谋等,1990)。北京平原区由5大水系联合作用形成的洪冲积扇群构成,受全新世以来构造运动的影响,永定河由北向南迁移,表现出冲积扇的移动叠加(赵龙等,2018)。
北京拗陷是介于京西隆起和大兴隆起之间的中、新生代拗陷。在纵向上由几个相间排列的凹陷和凸起组成。中生代沉降中心表现出由北向南迁移,新生代以来则表现出自南向北迁移。北京拗陷的中段和南段表现出间歇性均匀抬升性质,北段垂直差异运动明显(汪良谋等,1990)。

图片

北京平原区北西-南东向剖面示意图

(渠洪杰等,2016

二、北京市的水系及水库

北京西山从北向南依次分布永定河、大石河和拒马河3条河流,其中大石河形成时代最新。大石河是北京西山发育的一条未侵蚀至分水岭的河流,其阶地发育特征代表了北京西山隆升的发展过程。大石河在中更新世早期初始发育,600ka以来,大石河流域山区隆升速率约为 0.96mm/a(郑桂森等,2017)。永定河从西北向东南穿过西山,流过北京城西海拔50m左右的山麓平原,汇入海河经天津入渤海。北京山区的河流保持了曲流很大的老年期河流的特征。而北京平原的河流较为平直,说明北京山区的准平原化过程远比现在的北京平原长得多。
北京主要河流包括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系的泃河,这些河流都发源于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
北京没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库85座,其中大型水库有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和十三陵水库。其中,永定河补给官厅水库,潮白河补给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蓟运河流经海子水库,北运河流经十三陵水库,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为主要饮用水水源。

图片

北京市主要水系及周边山脉分布草图

(据互联网资料)

图片

北京市的水系及重要水库分布图

(据互联网资料)

图片

北京市及其邻区水系分布图

(据互联网资料)

图片

北京平原区水系变化图

(付颖,2014

通过数字化和遥感解译得到1910年代、1950年代、1980年代和2000年代北京市四期地表水体空间分布数据

北运河,介于永定河与潮白河之间,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段,是历史上始于隋开凿的人工漕运水道。通州以上称温榆河,以下称北运河。温榆河发源于军都山南麓(万金红,2017),是北京平原北部一条重要的河流,其上游汇集了西山、军都山山谷中的众多水流,在昌平沙河镇附近又有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和清河几条支流汇集流向东南,在通州与通惠河相汇易名北运河最终汇入海河注入渤海。温榆河长度为几十千米(蔡向民等,2014)。
温榆河南口至百善一带最早的新生代沉积物产生于早更新世,温榆河的形成时间应是早更新世早期。温榆河在温榆河河谷内不断迁移,受断裂控制河床的迁移被限制在南口孙河断裂的下降盘一侧。在南口至马池口一带因南口孙河断裂上盘下降,形成深达数百米的凹陷,沉积巨厚的松散沉积物。在凹陷范围内长期存在一个湖泊,温榆河是该湖泊的泄水通道。湖水的完全消失距今不到3 ka的时间。温榆河的形成时代虽然很久远,但是河道不断变迁,今天温榆河的面貌还很年轻(蔡向民等,2014)。

图片

温榆河流域地质简图

(蔡向民等,2014

图片

北京的潜水溢出带示意图

(据《北京历史地图集》)

北京平原系由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等携带的泥沙所填积而成,其中,以永定河和潮白河的冲积平原为主,约占整个平原面积的 70% 以上。海淀位于处于永定河冲积扇和潮白河冲积扇之间的低湿洼地-丘陵上。北京西山与城市平原组成海淀区基本的地貌格局。区内有主要有永定河,属海河流域(张超等,2008)。
永定河冲积扇及其古河道的地层结构,还控制了北京市湖泊的及地下水的平面分布特征(蔡向民等,2013),形成了西部的泉水洼地、东部的古河道残留水体等不同类型的湖泊。

图片

大石河流域区域地质略图

(郑桂森等,2017

1-新太古界;2—长城系;3—蓟县系;4—青白口系;5—寒武系;6—奥陶系;7—石炭系-二叠系;8—二叠系三叠系未分;9—侏罗系;10—下白垩统;11—上新统;12—中更新统;13—上更新统;14—全新统; 15—早白垩世中期花岗闪长岩;16—早白垩世早期石英二长岩;17—断层;18—地层产状

三、永定河

永定河,古称漯水”(《水经》)。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全长548km,上游汇集了桑干河、大洋河等多条河流。永定河从晋北高原山地发源,流经大同盆地,从黄土高原奔腾而下,经过泥河湾,向南穿过太行山脉,切穿北京西山,连通延庆盆地和北京平原,进入渤海湾。
永定河切穿北京西山,山峡段全长100km,峰谷高差约1100m,从官厅大坝到出山口高差约350m。从官厅大坝到青白口,河谷狭窄陡直,最窄处仅百余米,局部区段沿幽州背斜轴部张裂隙形成(蔡向民等,2010)。
永定河是渤海湾盆地、山西断隆(桑干河断陷盆地)之间的河流大通道。在地貌上涉及了黄土高原、坝上高原(保存有中新统玄武岩)、太行山北端(山间盆地)、北京平原等地貌单元。山前平原主体为渤海湾盆地,受控于第三纪地堑系构造的热沉降作用。

图片

永定河全流域示意图

(据北京市水务局官网)

永定河从太行山北端流出,在山前形成冲积扇,古永定河在冲积扇上不断迁移,形成古河道沉积。永定河从三家店山口进入华北平原,从北到南的呈扇形摆动(清河故道、金沟河故道、古高梁河道、灅水故道、无定河故道)(李华章,1995),形成洪积冲积扇平原及其河流湖泊(吴文涛,2020),成为北京古城建城的自然地质地貌基础。总体上,这些古河道由北向南移动,改道后的古河床多被新的冲、洪积物填埋,没被填埋的古河道则积水成湖。当今的积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等都是古河道洼地积水成湖的(蔡向民等,2013)。

图片

北京永定河流域地质略图

(蔡向民等,2010

图片

永定河略图

(据互联网资料)

图片

北京小西山地质图

(吕金波,2023

图片

永定河地理位置图

2019年发布)

图片

北京市西南部永定河冲积扇及其相关的全新世活动断裂分布图

(据吴文涛,2020,互联网资料)

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等古湖泊的湖水大都已消失,变成湖积平原。晚更新世中、晚期(距今15~3万年),随着溯源侵蚀,大同古湖和涿鹿古湖之间的石匣山地被切穿,统一的桑干河水系形成,永定河上游也贯通(葛肖虹,2010),大同-阳原古湖打开,桑干河向东于怀来与洋河会的流路最后形成(吴忱,2001)

图片

更新世时期大同阳原古湖

(李润兰等,2000

永定河作为桑干河和洋河的下游,它的形成历史,记录了太行山北端抬升的历史。原先东西两侧的大湖溢出和沟通,造就了永定河的形成。桑干盆地(包括延庆怀来盆地)更新世大湖,溢出溃决,穿过了当时尚非常矮小的太行山北端,进入了北京湾,形成了永定河最初的形态。随着山脉的抬升,逐渐形成了官厅-永定河山峡以及永定河冲积扇,最终从天津入海。
永定河及其上游的桑干河和洋河,沟通了黄土高原、坝上草原及华北平原,是从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入海,最便捷的通道。沿着这一流域,出现了许多古人类遗迹及古人类化石记录,如许家窑文化、泥河湾文化、北京猿人,是研究东亚大陆上古人类起源的最佳地区。永定河谷的南、北两端是泥河湾和北京湾古湖,是衔接旧石器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大通道。查明永定河的形成演化,对于认识东方古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图片

永定河洪积扇的东西向地质剖面图

(蔡向民等,2016

本文据(李江海, 2023,中国地质之旅讲义)修改补充,限于篇幅,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