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一个宁海的青年艺术家——俞至诚

 文化宁海 2023-08-07 发布于浙江

俞至诚

199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

2018年9月-2023年6月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获学士学位

导师:李占洋 尹代波

研究方向:当代木雕、具象雕塑

2023年10月即将成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具象雕塑艺术创作

主要参展经历:

2023年 重庆市第三届FUN城市青年艺术节(世纪新都)

2023年 “沐光”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2023届毕业作品展(雕塑系展厅)

2023年 四川美术学院第26届学生作品年展(虎溪公社)

2022年 “五年之期”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作品年展(雕塑系展厅)

2020年 “异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作品年展(雕塑系展厅)

获奖经历:

2023年 四川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2022年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作品年展 优秀奖

2021年 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 金奖(成员)

2021年 四川美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2020年 四川美术学院一等奖学金

导师寄语:

读《一个医院的研究》有感

作者:李占洋

至诚同学有一种文学情结,他很少笑,少言寡语,但一旦跟他聊起天来便漫天遍野,聊个不完。他说不上高深,但非常自信,自信来自他阅读的知识,这知识包括文学,尤其是鲁迅的文学他尤其喜欢。鲁迅先生的某种硬气附和着他少年轻狂的心,由此,他便想把鲁迅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做成木雕场景创作。

之所以选择木雕,而且是场景木雕,潜在的因素来自他童年的记忆,他父亲是开家具厂的,明清家具雕龙画凤,充满整个车间,记忆中那些繁复精细的图案像吃伤了东西一样,使他从小就对那些特别工艺化的东西反感,使得他的木雕创作选择另外一个方向——极简的雕工手法。他性格中的倔强和我行我素使他坚定地选择这条极简雕刻的路子。有时我在检查学生的过程创作时,跟说他是否还可以再雕得深入一点,他总是说还好还好。他的还好充满了自信,自信有时会把一个很坏的、很差的东西变得很有生命力。其实雕少比雕多难很多,刀切斧砍,几下子就能使一块木头跃然生动是不容易的。巴塞利兹就是这样的高手。

他轻狂地想象着通过作品把古今中外他所理解的文化都糅杂在这件限定空间的装置木雕里,虽然处处勉为其难,他却总是自圆其说。他表现《狂人日记》,却不是一个插图式的,或图解式的对应书中情节。而是夹杂他很多个人想象。他说,“狂人就是以自我形象塑造而成的。赵家的狗代表着封建势力爪牙,狂人头像侧面的月亮女神露娜把月光以箭的形式射入狂人的右眼,指代西方语境中的科学民主等新文化。之所以选择右眼,是因为我右眼比左眼视力好”。这种近似无厘头似的自我阐释简直很难说圆,但他这种儿童给大人讲故事般的天真,有时真会起到儿童给大人讲故事那般效果,使大人跟着儿童的视角进入他单纯的世界。呐喊的半身像举起右手,呐喊的头像举起右手。似乎像他说的那样,那是对星星画会中的干将王克平作品的致敬。因为王克平做过一件举起红语录的手。他说:“我设定他的右手是四个指头,左手是五个指头,这代表了“五四”,“五四”是我对青年一代的期许……”他的气质很像五四时期的文艺青年。

在他年轻的头脑中真是天马行空,初生牛犊不怕虎是因为没见过虎,可就是这种天不怕地不怕,天马行空的个性、说是啥就是啥的狂劲,才是创作中最可贵的东西。好多作品推敲来推敲去,到后来就没法做下去了,因为越推敲就越不合理,再往下走最后就成理论家了。而艺术创作最本初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的自信力,肤浅也好,盲目也好,指鹿为马也好,总之,真的自信就好。

俞至诚在这组场景中,以粗粝的手法雕刻一些形状各异的樟木,对木头不做细致雕琢,保留粗犷洒脱的未完成感,瓦解真实物象的同时又批判现实境况,最主要是想制造一种紧张对立的关系,使得整个气氛有种冲突感。两扇门板间简直就是平面版画,刻许多探出的头,木板刻成剪影似的身体,那是左右对垒的村民,表示他们对人吃人的利益关系是一致的,但对于利益本身他们就开始激化矛盾。老账单、老中医、摊开的大手、封闭在箱子里的大头、箱子上一个小头像被两只脚踩着。这些都是制造紧张感和冲突感的单体写照。作者用很多原木堆砌,有些成为整个场景的一部分,有些成为雕塑的底座,这样制造出一种原始现场感。很有意思的是他把文字刻在木板上排列,上面书写的内容是《白虎通义》,是关于三纲五常的解释。他把这些文字重新编写,有些像图案,有些像西夏文,更有些像徐冰的天书。文字的落款是用他们班全体同学的名字加在一起重构的。这些文字和整个作品很相匹配,既是又不是,既有又比现有的复杂,也使得整个氛围有一种扭曲的张力。

俞至诚作品以木雕组合和少量现成品的方式呈现,与场域空间也相辅相成。他的毕业展有一块独立的展区,是一件叫人过目不忘的场景木雕装置,是一则园林式的现实寓言。

这组作品是些几乎近似版画一样的雕刻,和同样粗糙手法雕刻的单体木雕以及现成品组合,还加有他自己理解的文字。他完全出于想象,借用了《狂人日记》又与《狂人日记》相去甚远。是对经典文学的重构,是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自我抒发。他的作品有些其他同学不由得“痞气”,很粗糙,很稚嫩,但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很生的力量感,希望他能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中越走越远。

俞至诚作品创作灵感源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一件大型的木雕组合作品,其中还少量地用了现成品,现成品的介入打破了材质的单一。鲁迅回忆说《狂人日记》太直白,失去文学性,未能做到从容。作者想以雕塑的形式弥补这一遗憾,作品看似内容荒诞、错乱无序,实则是作者对文学著作理解后的内心独白。作品注重细节表现,但不断面到位落实,容忍模糊和不确定性。这样的作品引观者品味和细读,给观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虽然雕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色彩,但木雕的着色依然是一个值得不断尝试的领域。在这件雕塑上,作者恰恰想呈主观的色彩,让作品与现实有一定距离。雕塑着色在追求主观的同时还强调凸显木材的特性,故而在很多细节上使用晕染、浸透的办法,使得颜料渗入木材表层,既有色彩指向又保留了木材的纹理。由此形成丰富的层次,特有的时间感让雕塑的形体与色彩饱满而强烈、自然而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色彩是这件木雕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                                         

2023年7月29日

于虎溪公社工作室

毕业作品

《一个医家的研究》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樟木、柏木、椴木、现成品

尺寸 | 可变

年代 | 2023年

作品介绍:作为雕塑系的医生,翻开鲁迅的文本,剖析社会的负形,挖掘压在二十层床垫子和二十床鸭绒被下面的一粒豌豆。本科阶段百分百遵从自己内心的创作,用坏了两把电锯,做得很开心。

其他作品

  《狂人日记·四》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樟木

尺寸 | 32×90×35cm

年代 | 2022年

作品说明:“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小食》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椴木

尺寸 | 实物等大

年代 | 2022年

作品说明:在重庆生活五年,我却很少吃辣。

《卒业忧虑》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樟木

尺寸 | 7×5×16cm

年代 | 2022年

作品说明:在毕业的前一年,我预测了自己穿学士服的样子。现在看来是预测失败了。

《猴子骑马》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汉白玉

尺寸 | 56×30×46cm

年代 | 2022年

作品说明:有人说这是马上封侯,还有人说这是心猿意马,我说这仅仅是猴子骑马。

《缑城之吻》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樟木

尺寸 | 22×22×114cm

年代 | 2022年

作品说明:汉谟拉比情典在民间?此处致敬了克里姆特的《吻》

《太阳落在西山上》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樟木

尺寸 | 20×15×45cm

年代 | 2022年

作品说明:无心插柳的边角料成了写景的小品。

《不怕你》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雕塑泥

尺寸 | 半开

年代 | 2021年

作品说明:我就坐在这,你来吧。

《方体上的植物》

作者 | 俞至诚

材料 | 纸、铁丝、绷带

尺寸 | 104×51×168cm

年代 | 2021年

作品说明:出水芙蓉下的错彩镂金。

图片 | 作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