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多、风险高,而发生医院感染以及医院感染暴发后果极其严重,影响巨大,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环境管理1、病房分区:新生儿病房应相对独立,内设新生儿病室、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2、必须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备。3、无陪病房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90公分。4、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为55-65%。5、有陪护病房应一患一房,且净使用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6、门、门把手、窗台、墙、桌椅、台面清水擦净,消毒液擦抹,每日1次:如有污染,随时擦洗。物表非致病性细菌总数≤5cfu/cm2。7、婴儿床、暖箱、蓝光箱、辐射台每日清洁,如有污染,随时擦洗;用毕终末消毒,清洁保存备用。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清洁或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听诊器、雾化器每个患儿专用一个,患儿出院消毒后备用。9、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按II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每天空气消毒机消毒空气2次、每次30分钟,开窗换气2-4次,每次15-20分钟。10、地面保持清洁,每日消毒湿拖2次,拖布一次擦地不超过20米,或一房一拖布。如有病人分泌物等用消毒液湿拖2次清水擦净,不同病区使用不同拖布。最好以不同颜色区分,如清洁区用蓝色,污染区用红色,抹布也可以这样分开。用后清洁、消毒、晾干、保存。11、墙面、门窗应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清洁剂或消毒剂擦拭。12、雾化吸入器,呼吸面罩,氧气面罩,体温表应一人一用一消毒。(二)工作人员管理1、新生儿病房设缓冲区、清洁区,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2、工作人员至少每年健康检查1次,患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3、工作人员进入病房需更换专门工作服、换拖鞋、戴帽子,如离开病房需换鞋、更衣或在工作服外加穿白大褂、保持工作服、帽子整洁,并于每周定时更换清洗,如有污染,随脏随换。拖鞋每周清洗消毒一次。4、工作人员上班更衣后,护理前、后必须用洗手液及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定期抽查作细菌培养。手消毒要求培养非致病性细菌总数≤5cfu/cm2。。5、医生查房检查、护士治疗护理每一个患儿前应用手消毒剂擦手,或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配奶及侵入性操作时,再戴口罩。6、查看护理顺序:非感染区→感染区,辐射台上患儿→暖箱中患儿→婴儿床上患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足月正常体重儿。7、接触肝炎、梅毒、严重感染与隔离患者时,需戴手套操作,操作后并洗手和手消毒。(三)对患儿的管理1. 患儿分区管理2. 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对家属的管理1、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实行无陪伴制度。住院及留院观察患儿入住新生儿科后即由科室护士24小时陪护,不需家属陪护。2、每天家属可在洽谈室等候了解病情变化,原则上不安排家属进入病房探视。若患儿病情特殊需家属入病房探视者,可安排1名直系亲属,换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洗手后,在本科工作人员带领下进入病房。3、患儿入院及出院时,由1名直系亲属,换鞋、穿隔离衣后在洗澡间与护士交换,并在患儿入院、出院登记本上签字。4、进行健康教育:如母乳喂养只是宣教、母乳的取得与保存、新生儿生活环境要求、新生儿护理常识等。(五)其他新生儿重点院感事件防控——肠道感染新生儿院感常见事件防控——鹅口疮呛奶、窒息应急演练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的早期警告与报告1. 当同一病区一周内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如同类病例3-4例)时,视为医院感染暴发的预警情况。此时,临床科室的临床医生、护士应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卡》。2. 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3. 检验科有关人员发现预警病例应与临床医生或医院感染管理科联系。4. 医院感染管理科初步核实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个案调查表》5. 报告主管院长,并立即组织本院感染控制专家组进行确认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