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34王稀稀:遗传论者的智商理论错在哪里——《人类的误测》读后感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8-07 发布于江苏

      智商理论自产生以来,带来了兼具利弊的影响,其中持遗传论观点的智商理论值得警惕。下文基于《人类的误测》读后感,分析遗传论者的智商理论错在哪里。

过于单一:忽略了多元智能

      今天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听到“智商”这个词,某个人取得了比你更卓越的成就,你就断定他比你拥有更高的智商。但事实是如此吗,真的是智商使他更加成功吗?

      19世纪以来理论家们相继提出了一元智能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领域从颅骨到大脑的研究,而本书主要针对生物决定论历史上的重大数据进行分析,是关于深刻而具有启示性的谬误的记录,而这些谬误则是对一元的、线性的、天生固有的、少有变动的智力根源的探寻和辩护。

      而比奈不仅拒绝把IQ标记为先天智力,还拒绝把它视作一种可以对所有孩子按照智力价值排序的常规手段。他设计量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指导,识别那些因表现欠佳而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比如有学习障碍或轻度弱智的孩子。

依赖测量:数值科学性存疑

      通过量化而对人类进行分析的特殊表格使智商可以被抽象成一个单一的数字,一个能够在固定不变的智力价值曲线上对所有人进行分类的数字,智商通常被认为是先天遗传,然而大众的观点真的是对的吗?

      在历史上,比奈参考了颅骨测量法,对布洛卡深信不疑,但后来却发现了错误,后来又参考了隆布罗索的解剖学,抛弃后再次多次测量,终于IQ诞生了,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但比奈承认智商完全根据经验的指导而得出,并出于一个有限的实用目的而创立,他曾说过''这些测试特别有趣的一个地方就是,让我们在必要时把美妙的与生俱来的智力从学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比奈是对的,而后人却忘了他的初衷,我们应当拒绝界定或推断每个孩子所得分数的意义,智商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不能仅仅通过一个数字说清楚,智力不是一个像高度那样单一的可测量的东西。以别人的智商判断别人的成就、作为可能会带来误解。

存在滥用:期望效应的危害

      如果将比奈的操作方法具体化为实体,就有可能被歪曲,即不是用来帮助识别需要帮助的孩子,而是给他们贴上不可磨灭的标签。

      而且更担心的是一直以来被称作“自我预言实现的东西”,也是期望效应的作用,一个僵化的标签也许会决定一个老师的态度,最终把孩子的行为转到一条预设的路径上。

      虽然比奈是反遗传论者,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潜在的遗传论者,现在家长或老师把智力测试结果视为与生俱来的限制记号,被标记的孩子就应该依据遗传被分类、被培训,然后在引导下进入适合他们各自生物特性的职业。

      很多父母或老师在孩子做错事或成绩不好时缺乏同情心,也不懂得尊重孩子,常常口无遮拦地说“你永远也学不好”“怎么那么笨,一点也不聪明”,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噩梦成真。

掩盖不公:标签歧视的工具

      实际上现在这种IQ遗传理论是错误的,他们把比奈的分数具体化,把它们作为智力这种实体的测量方式,假定智力在很大程度是遗传的,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混淆文化差异和先天属性的似是而非的论断。

      比如认为IQ标志着人种和种群必属的社会阶层,难道白人在基因上就比黄种人黑种人聪明吗?这难道没有更深层的历史或环境的影响吗?智商低的人一定文化程度低吗?

      再比如,戈达德从傻瓜建立起量表,并把最不受欢迎的行为归咎于违法者遗传的智力缺陷,实在是错误的判断!前人知之而不改之,向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那么,在现在智商被普遍相信的时代,我们应当如何作出改变呢?

      一方面,应该相信智商只是一种方法而非准则,从更宽泛的视角评判孩子和他人的才能;然后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数据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并进行宣传以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

      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正确看待那些所谓的能提高智商的产品和培训班,不交“智商税”,不上头,不冲动,不被他人的鼓吹欺骗。这只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可能我们还有更多有效的措施等待施行。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