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通志稿文化志 第二卷 兴学

 新用户4541Ay47 2023-08-07 发布于上海

第二卷 兴学

历代学制  学  额

学校之设,肇于唐虞,备于成周,两汉而后,郡县之学渐次修举。自言游氏兴于东吴,为圣门文学称首,所谓南方之学得其精华者,故大江以南挟策缀文之士积而日盛。本省文治光昭,礼乐明备,列圣相承,加意作人之化者,所以尊孔子之正学,明广厉之实效,砥砺束修,薰陶德性,使成材也。然士竞以帖括市科名,舍本逐末,弊乃于无极。迨废科举诏下,学堂兴起,吾苏亦先于他省。愈言教育,人心愈淆杂,学术愈支敝,其不可收拾,视昔加甚。夫今昔纯驳,或由于气运之流转不一致欤,然阖有使之者矣。附著学堂之往迹以鉴来者,志学校。

学    制

汉武帝时,始令天下郡国皆立国校。

平帝元始三年,立学官。郡国曰学,邑侯国曰校,置经师一人。后汉光武时,李忠为丹阳太守,以俗不好学,乃为起学校。

晋太元九年,尚书谢石请颁下州郡普修学校。帝从之。

后魏天安初,立郡县学。

隋仁寿元年,诏废州县学。

唐武德七年,诏诸州县并令置学。

宋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请,诏州县兴学校。

五年,诏州县学毋辄容非本土人。

熙宁四年,州给四十顷为学粮。

元丰元年,诏诸路学府学官扬州、亳州各一员,苏州一员、江宁府一员。

崇宁中,诏县学生三岁不赴升试者除其籍。诸路宾兴,会试辟雍。独常州中选者多,知州教授特迁一官。

元至元二十三年,设江南各道儒学提举司,诏江南学校旧有学田,复给之以养士。

二十五年,尚书省臣奏令江南郡县学田所入羡馀贮集贤院,以给多材艺者。从之。

二十八年,令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老成之士教之。

二十九年,令江南州县学田其岁人听其自掌。春秋释奠外,以廪给师生及士之无告者。

明洪武二年,诏府州县皆立学,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日给廪膳,仍免其家产徭二丁。

十五年,颁释奠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其祭各以正官行礼,省布政司则以布政司,其分献则以本学儒职及老成儒士充之。每岁以春秋二仲月上丁日、每朔望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

二十六年,颁大成乐器于天下。

永乐四年三月,帝亲谒庙。

附成祖视学记

朕闻帝王之兴,必首举学校之政,以崇道德,弘教化,正人心,成天下之才,致天下之治。唐虞三代之盛,率由于兹也。我皇考圣神文武,钦明启运,峻德成功。渡江首建学校,亲祀孔子,日引德臣,讲论经义,求古圣人之道,身体力行。及统有万方,即诏府州县皆立学。天下士子云集京师,复新作庙学于鸡鸣山之阳,新制教条,颁布中外,又命天下增广生复其家。府州县皆用春秋祀孔子,赐以乐舞。德教广被,海外诸国并遣入学,教化之隆视古为盛。朕缵承大统,仰遵成宪,乃永乐四年三月朔日躬诣庙庭,谒先师孔子。前期三日雨,将祀之夕,卿云澄霁,星纬昭明。暨旦,天宇穆清,即旭鲜丽,释菜于庙,退即彝伦堂。文武辟臣咸侍左右,师儒在席,诸生序列堂下。命祭酒胡俨等以次讲经,成礼乃还。夫学以明道也,道之体广大光明,配乎天地日月,而其实不离乎日用之间,孔子明之。上以承尧、舜、禹、汤、文武之治,下以为后世植纲常,开太平于无穷。而世之极其尊崇之礼者,非于孔子有所增益,特以著明其道之至大,天下不可一日而无也。

爰因视学,谨序述所以致隆之本,勒碑于庙。

正统元年,始设提督学校官,直隶以御史为之。

嘉靖三年,令增应天府学廪膳,增广生员各二十名。

二十一年,题准直隶金山卫学设廪膳二十名。

万历六年,令南直隶、庐凤、淮、扬四府,滁、徐、和三州提学,以江北巡按兼之,

十二年,令南直隶提学御史乃兼管江北。

顺治九年,命礼部颁卧碑于天下学宫。碑曰: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宫以教之。各衙门宜以礼相待,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条开引于后:一、生员之家,父母贤智者当受教,父母愚鲁或有非为者,子既读书明理,当再三恳告,使父母不陷于危亡;一、诸生立志当学为忠臣清官,书史所载忠清事迹务须互相讲究,凡利国害民之事更宜留心;一、诸生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仕必作良吏。若心术邪刻,读书必无成就,为官必取祸患。害人之事,往往自杀其身,常宜思省;一、生员不可干求官长,结交势要,希图进身。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一、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与他人词讼,他人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一、为学当尊敬先生,若讲说皆须诚心听受。如有未明,从容再问,毋妄行辨难。为师长者,亦当尽心教训,勿致怠惰;一、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一、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以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康熙二十三年,御题万世师表匾额颁悬大成殿。又颁御制学校论:

治天下者莫亟于正人心,厚风俗,其道在尚道教化以先之。学校者教化所从出,将以纳民于轨物者也。是以古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人生八岁,自王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盖自家至于国莫不有学,自天子至于庶人莫不学,自幼至于长莫不皆学。凡学有诗、书、礼、乐以为之本,干、戈、羽、龠以为之文。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于是焉观之,六德、六行之教于是焉取之。所以淑其耳、目、手、足之举措,而养其心以复其性,以为修己、治人之大者,可谓备至矣。是以当时之君子履信思顺以事其上,小人亦皆乐循礼而耻犯法,扑挞不事,而至治以兴。后世学校浸广,博士之途浸繁,所以立教之方,失先王之遗意。士之游其中者,直以为利禄之阶,欲期道德之一,讵不难哉?且夫今之所以谓教者,诵读焉而已尔,而又弗实致其力以防其放僻侈之心,使气之充而识之明,以渐求复其性,其何以为修己、治人之道域?故曰:教隆而化成于下,教不明于上而欲化成于下,犹却行而求前也。教化者,为治之本;学校者,教化之原。欲敦隆教化而兴起学校者,其道安在?在务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实而不务其华。以内行为先,不汲汲于声誉;以经术为要,不屑屑于文辞。如是则于圣人化民成俗之道,庶乎其有当也夫。

四十一年颁御制训饬士子文:

国家建立学校,原以兴行教化,作育人材,典至渥也。朕临御以来,隆重师儒,加意庠序。近复慎简学使,厘剔弊端,务令风教修明,贤才蔚起,庶几 棫朴作人之意。乃比年士习未端,儒效罕著,虽因内外臣工奉行未能尽善,亦由尔诸生积锢已久,猝难改易之故也。兹特亲制训言,再加警饬,尔诸生其敬听之。从来学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学,学术事功原委有叙。尔诸生幼闻庭训,长列宫墙,朝夕诵读,宁无讲究?必也躬修实践,砥砺廉隅,敦孝顺以事亲,秉忠贞以立志。穷经考业,勿杂荒诞之谈;取友亲师,悉化骄盈之气。文章归于醇雅,毋事浮华,轨度式于规绳,最防荡佚。子衿佻达,自昔所讥,苟行止有亏,虽读书何益。若夫宅心弗淑,行己多愆,或蜚语流言胁制官长,或隐粮包讼出入公门,或唆拨奸猾欺孤凌弱,或招呼朋类结社邀盟。乃如之人名教不容,乡党弗齿,纵幸脱褫扑,滥窃章缝,返之于衷,宁无愧乎?况乎乡会科名乃抡才大典,关系尤钜。士子果有真材实学,何患因不逢年,顾乃标榜虚名,暗通声气,夤缘诡遇,罔顾身家,又或改窜乡贯希图进取,嚣凌腾沸,网利营私,种种弊端,深可痛恨。且夫士子出身之始尤贵以正,若兹厥初拜献,便已作奸犯科,则异时败检逾闲,何所不至。又安望其秉公、持正,为国家宣猷树绩,膺后先疏附之选哉?朕用嘉惠尔等,故不禁反复倦倦。兹训言颁到,尔等务共体朕心,恪遵明训:一、切痛加改省,争自濯磨,积行勤学,以图上进。国家三年登造,束帛弓旌,不特尔身有荣,即尔祖父亦增光宠矣。逢时得志,宁俟他求哉?若乃视为具文,玩愒弗儆,毁方跃冶,暴弃自甘,则是尔冥顽无知,终不能率教也。既负栽培,复干咎戾,王章具在,朕亦不能为尔等宽矣。自兹以往,内而国学,外而直省乡校,凡学臣、师长皆有司铎之责者并宜传集诸生,多方董劝,以副朕怀。否则职业弗修,咎亦难逭,勿谓朕言之不预也。尔多士尚敬听之哉。

四十三年,御制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

五十一年,奉旨升祔先儒朱熹于殿内十哲之次,改题其主曰先贤。

五十三年,以宋儒范仲淹从祀,称先儒。

雍正元年,谕内阁礼部,加封先师五世王爵。肇圣王木金父、裕圣王祈父、贻圣王防叔、昌圣王伯夏、启圣王叔梁纥,改启圣祠为崇圣祠,两庑增宋儒张迪从祀。

三年,御书生氏未有匾额,颁立文庙。

诏郡县二祭,增用太牢。又诏增先贤蘧瑗、林放、秦冉、颜何、牧皮、县直、公都子、乐克、公孙丑、万章,先儒郑康成、诸葛亮、范宁、尹焞、黄斡、陈淳、何基、魏了翁、赵复、许谦金履祥、陈浩、罗饮顺、蔡清陆陇其从祀。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为先贤。两庑,东庑首蘧瑗,西庑首林放。列叙先贤先儒共一百二十三人位次。又开衬有子若列殿内东序,为十二哲。

又颁御制朋党论:

朕惟天尊地卑而君臣之分定,为人臣省义当惟知有君,惟知有君,则其情固结不可解,而能与君同好恶,夫是之谓一德一心,而上下交。乃有心怀二三,不能与君同好恶,以至于上下之情联,而尊卑之分逆,则皆朋党之习为之害也。夫人君之好恶,惟求其至公而已矣。凡用、舍、进、退孰不以其为贤而进之,以其为不贤而退之,惟或恐其所见不未尽当也,故虚其心以博稽众论,然必众论尽归于至正,而人君从之,方合于大公。若朋党之徒,挟偏私以惑主听,而人君或误用之,则是以至公之心,反成其为至私之事矣。孟子论国君之进贤退不肖,既合左右诸大夫国人之论,而必加察焉,以亲见贤否之实。洪范稽疑,以谋及乃心者求卿士庶民之从,而皇极敷言,必戒其好恶偏党,以归于王道之荡平正直。若是乎人君之不自用,而必欲尽化天下之偏私,以成大同也。人臣乃敢溺私心,树朋党,而各徇其好恶以为是非,至使人君惩偏听之生奸,谓反不如独见之公也,朋党之罪,可胜诛乎哉?!圣祖仁皇帝御极六十年,用人行政,迈越千古帝王。而大小臣僚未能尽矢公忠,往往要朋结党,圣祖戒饬再三,未能尽改。朕即位以来,屡加申饬,而此风尚存,彼不顾好恶之公,而徇其私昵,牢不可破。上用一人,则相与议之曰,是某所汲引者也,于是乎远之若浼,曰吾避嫌也,不附势也。争怀妒心,交腾谤口,以媒蘖之,必欲去之而后快。上去一人,则相与议之曰,是某所中伤者也,亲昵者为之惋惜,疏远者亦慰藉称屈,即素有嫌隙者,至此反致其殷勤,欲借以释憾而修好。求一人责其改过自新者,无有也。于是乎其人亦不复自知其过恶而愈以滋其怨上之心,是朝廷之赏罚黜陟不足为重轻,而转以党人之咨嗟叹息为荣,以党人之指摘诋訾为辱,乱天下之公是公非,作好恶以阴挠人主予夺之柄,朋党之为害一至是哉!且使人主之好恶而果有未公,则何不面折廷争,而为是阳奉阴违,以遂其植党营私之计也?书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当时君臣告语,望其匡弼,而以面从复言为戒。夫是故一堂之上,都俞吁 咈,用能赓歌飏,以成太和之运。朕无日不延见群臣,造膝陈词,何事不可尽达,顾乃默无献替,而狡猾叵测,蓄私见以肆为后言,事君之义,当如是乎?古纯臣之事君也,必期致吾君于尧舜,而人君亦当以尧舜自待其身,岂惟当以尧舜待其身,亦当以皋夔稷契待其臣。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夫以吾君不能而谓之贼,则为君者以吾臣不能亦当谓之恶。”语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苟不以唐虞君臣相期待,而区区效法仅在唐虞以下,是乌能廓然尽去其私心,而悉合乎大公至正之则哉?宋欧阳修朋党论创为异说,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夫罔上行私,安得为道修之所谓道,亦小人之道耳。自有此论,而小人之为朋者,皆得假同道之名,以济其同利之实。朕以为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且如修之论,将使终其党者则为君子,解散而不终于党者反为小人乎,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饬之以正其惑。大抵文人掉弄笔舌,但求骋其才辨,每至害理伤道而不恤,惟六经、语、孟及宋五子传注可奉为典要。论语谓君子不党。在易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朱子谓上承九五,下无应与,为能散其朋党之象,大善而吉。然则君子之必无朋党,而朋党之必贵解散以求元吉,圣人之垂训亦既明且切矣。夫朋友亦五伦之一,朋党不可有,而朋友之道不可无,然惟草茅优处之时,恒资其讲习以相佽助。今既登朝莅官,则君臣为公义,而朋友为私情,人臣当以公灭私,岂得稍顾私情而违公义。且即以君亲之并重,而出身事主,则以其身致之于君,而尚不能为父母有,况朋友乎,况可藉口于朋以怙其党乎。朕自四十五年来,一切情伪,无不洞烛。今临御以后,思移风易俗,跻斯世于熙 皞之盛。故兼听并观,周诹博采,以详悉世务,且熟察风俗之变易与否,而无知小人辄议朕为烦苛琐细,有人云君不当亲庶务者,信若斯言,则皋陶之陈谟,何以云一日二日万几;孔子之赞舜何以云好问好察,此皆朋党之锢习未去,畏人君之英察,而欲蒙蔽耳目,以自便其好恶之私焉耳。朕在藩邸时,坦易光明,不树私思小惠,与满汉臣士素无交与,有欲往来门下者严加拒绝。圣祖见朕居心行事,公正无私,故令缵承大统。今之好为朋党者不过冀其攀援扶植,缓急可恃,而不知其无益也,徒自逆天悖义以陷于诛绝之罪,亦甚可悯矣。朕愿满汉文武大小诸臣合为一心,共竭忠悃,与君同其好恶之公,恪遵大易、论语之明训,而尽去其朋比党援之积习,庶肃然有以懔尊卑之分,欢然有以洽上下之情,虞廷赓歌飏明良喜起之休风,岂不再见于今日哉?

乾隆二年,御书与天地参匾额颁立文庙。

五年,颁太学训饬士子文:

士为四民之首,而太学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观型焉。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师儒,举古人成法规条亦既详备矣。独是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重难返,士子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不知国家以经义取士,使多士由圣贤之言体圣贤之心,正欲使之为圣贤之徒,而岂沾沾焉文艺之末哉。朱子同安县谕学者云:“学以为己,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以勉其弟,师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学,舍科举之业则无为也。使古人之学止于如此,则凡可以得志于科举斯已尔,所以孜孜焉终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后已者,果何为而然哉?今之士惟不知此,以为苟足以应有司之求矣,则无事于汲汲为也。是以至于惰游而不知反,终身不能有志于学,而君子以为非士之罪也。使教素明于上,而学素讲于下,则士子固将有以用其力,而岂有不勉之患哉。诸君苟能致思于科举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为,则将有欲罢不能者矣。”观朱子此言,洵古今通患,夫为己二字。乃人圣之门,知为己则所读之书,一一有益于身心,而日用事物之间,存养省察,暗然自修,世俗之纷华靡丽,无足动念,何患词章声誉之能夺志哉。况即为科举,亦无碍于圣贤之学。朱子云:“非是科举累人,人累科举。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为文,以应之得失置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然岂能累孔子也。”朱子此言,即是科举中为己之学,诚能为己,则四书五经皆圣贤之精蕴,体而行之,为圣贤而有余;不能为己,则虽举经义治事而督课之,亦糟粕陈言,无裨实用,浮伪与时文等耳。故学者莫先于辨志,志于为己者,圣贤之徒也;志于科名者,世俗之陋也。国家养育人才,将用以致君泽民,治国平天下,而囿于积习,不能奋然求至于圣贤,岂不谬哉?朕膺君师之任,有厚望于诸生,适读朱子书,见其言切中士习流弊,故亲切为诸生言之,俾司教者知所以教,而学者知所以学。

嘉庆四年,御书圣集大成匾额,颁立文庙。

十九年,奏准生监考试概令默写圣谕广训。

道光元年,御书圣协时中额,颁立学宫。

二年,题准刘宗周汤斌黄道周吕坤、陆贽、孙奇逢、文天祥、谢良佐先后从祀,称先儒。

咸丰元年,御书德齐帱载额,颁立学宫。又题准李纲韩琦从祀,称先儒。

三年,题准公明仪、公孙侨从祀,称先贤。

七年,议定圣兄孟皮增入崇圣祠从祀。

九年,题准陆秀夫、曹端从祀,称先儒。

同治元年,御书圣神天纵额,颁立学宫。

二年,议定毛亨、吕柟方孝孺袁燮张履祥先后从祀,称先儒。

光绪元年,御书斯文在兹额,颁立学宫。又奏准陆世仪、许慎、刘德、张伯行、辅广、游酢、吕大临先后从祀,称先儒。

钦颁存学书目:上谕十六条,康熙二十四年颁;周易折衷、朱子全书,康熙四十九年颁;御制万言广训,雍正三年颁;朋党论,雍正三年颁;瑞谷图,雍正五年颁;上谕,雍正八年颁;圣祖御纂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性理精仪,共四部,雍正九年布政司刊刻大板,存贮各省会府学,听人刷印。又御制平定青海碑,雍正三年颁。恭建碑亭在学。

各府州县入学额例

清顺治五年定额:府学六十名,大学四十名,中学二十五名,小学十二名。顺治十五年定额: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八名。康熙二十八年定额:府学二十五名,大学二十名,中学十六名,小学十二名。雍正元年定额:人文最盛之地大学照府学,中学照大学,小学照中学,武童岁科并试。额取府学二十名,大学十五名,中学十二名,小学八名。雍正四年,苏、松、常、淮、扬、太六府州分县,文武入学额数与原县两分。十一年,升徐州为府,以州治为铜山县,府县入学名数与府同。

乾隆八年,裁汰福泉县入学额数,并青浦县。

二十二年,议准阜宁县学额,拨还山阳、盐城文生各二名,武生各一名,额进文生八名,额进武生六名。

三十三年,泰州分设东台县,分拨泰州学额,文生十二名,后改取十名,武生七名。

三十八年,裁汰金山卫学额,并入华亭、娄、南汇三县。

咸丰十三年,太仓州拨苏州府学武生三名,通州拨扬州府学三名,海州拨淮安府学二名。

同治元年,奏准加上海县武学永远学额四名。

十一年,阜宁添设学额八名。

光绪十三年,阜宁县拨还山阳、盐城学额各二名。

今制学额:

江宁府学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上元县学、江宁县学、句容县学各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溧水县学、高淳县学各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江浦县学、六合县学各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苏州府学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吴县学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长洲县学、震泽县学、常熟县学、新阳县学各三十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元和县学、吴江县学、昭文县学、昆山县学各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松江府学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华亭县学、娄县学各十六名,廪生十四名,增生十四名,四年一贡。上海县学十四名,廪生十二名,增生十二名,四年一贡。奉贤县学、金山县学各十三名,廪生十一名,增生十一名,四年一贡。南汇县学十五名,廪生十四名,增生十四名,四年一贡。青浦县学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常州府学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武进县学、无锡县学、荆溪县学各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四名,四年一贡。阳湖县学、金匮县学、宜兴县学各十三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江阴县学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靖江县学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镇江府学二十五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丹徒县学、丹阳县学、金坛县学、溧阳县学各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淮安府学二十三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山阳县学、盐城县学各二十三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半一贡。阜宁县学十二名,禀生八名,增生八名。四年一贡。清河县学、安东县学、桃源县学各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扬州府学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江都县学十三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甘泉县学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仪征县学、兴化县学各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高邮州学二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泰州学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一名。东台县学十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三年一贡。宝应县学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徐州府学二十名,廪生四十名,增生四十名,一年一贡。铜山县学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萧县学、沛县学、丰县学各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邳州学二十五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宿迁县学、睢宁县学各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太仓州学十三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镇洋县学十二名,廪生十五名,增生十五名,三年一贡。嘉定县学十三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宝山县学十二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四年一贡。崇明县学三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苏州府学旧额内入学五名,在太仓州属各学凭文取进。海州学二十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沭阳县学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赣榆县学十六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又拨淮安府学旧额二名,在海州属各学凭文取进。通州学二十三名,廪生三十名,增生三十名,三年两贡。泰兴县学二十五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如皋县学二十名,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静海乡学十名,廪生十名,增生十名,二年一贡。又拨扬州府学旧额五名,在通州属各学取进。海门厅沙学四名,廪生二名,增生二名,六年一贡,仍俟饩十年后出贡。

永广学额:

上元县学五名,江宁县学五名,六合县学八名,苏州府学十名,吴县学十名,长洲县学十名,常熟县学八名,昆山县学四名,松江府学、南汇县学各十名,华亭县学、奉贤县学各一名,娄县学四名,上海县学十四名,金山县学五名,青浦县学二名,武进县学十名,无锡县学五名,阳湖县学九名,金匮县学六名,江阴县学三名,宜兴县学、靖江县学各二名,镇江府学八名,丹徒县学、丹阳县学各十名,金坛县学九名,溧阳县学二名,山阳县学四名,盐城县学七名,清河县学三名,江都县学十名,甘泉县学八名,仪征县学七名,兴化县学五名,高邮州学八名,泰州学十名,东台县学十名,宝应县学七名,铜山县学二名,宿迁县学一名,太仓州学六名,镇洋县学、宝应县学各二名,嘉定县学四名,崇明县学十名,海州学六名,沭阳县学一名,通州学、如皋县学各十名,泰兴学九名,海门厅沙学四名。

学   宫

郡县之立学,所以育养英才,振兴教化,自汉以来尚已。夫祀而遍天下者,惟社稷与孔子而已。清崇儒重道,隆于前代,粤乱荡平,首诏复学,宫墙焕然。其修葺更替之原委,亦士民观感所系,不可以不纪也。

江宁府儒学在府治北,宋置学于钟山之麓。天圣中,移建府西北。景祐间,徙于府治之东南,元因之。明洪武初,改为国学。十四年,别建国子监于鸡鸣山下,遂复为应天府学,正德间重修。

王守仁

应天为京兆,其学盖东南教本也。在国初以为太学,至洪武辛酉而始改创,再修于宣德之己酉。自是而后,浸以敝圮。正德壬申,府尹张公宗厚始仪新之,未几而迁中丞以去。今中丞白公辅之相继为尹,乃克易朽兴颓,大完其所未备,而又自以其俸余增置石栏若干楹于棂星门之外。于时,府丞赵公时宪亦协心赞画。故数十年之废,一旦修举,焕然改观,师模士气亦皆鼓动兴起,与庙学一新。教授张云龙,训导戴章、陈义、黄森、何奎、邢越与合学之士二百有若干人撰叙二公之绩,征予文为记。予既不获辞,则谓之曰:多师多士,若知二公修学之为功矣,示知自修其学,以成二公之功者乎。夫立之师儒,区其斋庙,昭其仪物,具其廪庖,是有国者之立学也;缉其敝坏,新其朽墁,给其匮乏,警其随地,是有司者之修学也,而非士之修学也。士之学也,以学为圣贤。圣贤之学,心学也。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坦、六经以为户牖、四子以为阶梯,求之于心而无假于财费也,其事不亦易乎?修之于身而无假于雕饰也,其功不亦简乎?措之于行而无不该也,其用不亦大乎?三代之学皆此矣。我国家虽以科目取士,而立学之意示宁与三代异。学之弗立,有国者之咎也;弗修焉,有司之责也。立矣修矣,而居于其地,弗立弗修,是师之咎、士之耻也。二公之修学,既尽有司之职矣,多师多士毋亦相与自修其学以远于咎,无亦扩乃地、厚乃基、安乃宅、辟乃门户、固乃垣墙。学成而用,大之则以庇天下,次之则以庇一省一郡,下之亦以庇其乡闾家族,亦无负于国家立学之意,有司修学之心哉。若乃旷安宅,舍正路,圮基颓垣,倚圣贤之门户以为奸,是学校之为萃薮也。则是朝廷立之,而为士者倾之;有司修之,而为士者毁之,亦独向心哉。应天为首善之地,豪杰俊伟后先相望,其文采之炳蔚,才艺甲科之盛多,乃其所素,余有不屑于言者。故吾因新学之举,嘉多师多士欣然有维新之志,而将进之以圣贤之学也,于是乎书。又于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万历中重修。

焦竑

应天府学在治之东南,腋山襟淮,据都会之胜,宋景祐中置也。国朝高皇帝定鼎金陵,尝就其处为国学,迨国学建,诏为府学如故。自此名卿大夫踵相接于国,彬彬称极盛矣。顷万历丁亥,济南周公继以巡抚至,恐学渐堕弛,士人挑达举庙学而一新之,他有楼、有亭、有桥,又公所创为,去今十余载耳,而圮坏居半。岁己亥,诸生朱万选、童廷观言于大京兆熊公、张公、徐公,疑者以物大务丛,未暇皇庠叙事也。亡何,京兆公谒圣于学,谓此有弗饬,无以称明天子勤学兴礼建首自京师之意,乃按行隐度,鸠工庀材,命典史喻启王汝庞董其役,而耆民徐文模又损赀力,偕两生者赞成之,费禀于官,役不病民,阅九月而讫功。木砖黝垩,严而不华,重门缭垣,殿堂庖廪,若经书祭器之藏,岩师生之舍皆爽垲壮雅,冠于一时。缙绅学士奔走踊跃,荐献如礼,弦诵大兴。京兆公喟然叹士之可兴学也,谓余为郡人,使为之记。夫圣人之道,性自有之,然必驯扰磨揉,从容迟久。至于礼让兴行,风俗醇美,而后为学之成。明兴岂弟作人者垂二百余年,尊尊亲亲,四海向风。虽田夫野老犹知自奋于陇亩之中,而况游儒学之馆,被菁莪之化者乎,又况身际乎日月,首耀于光明,如留都者乎。古无暇论,即近出斯学者如杨刑侍、倪太宰以器识称;梁端肃、周襄敏以政事显;丁中丞、景宫允以驯行倡;顾司寇、陈翰讲、刘清惠以文学著。夫夫也本环琦博大之材,坚光明俊伟之业,巍行尊伐。郁乎不刊,虽权幸当朝,翠萃远指,时事非矣。张天僖、何尚宝辈不难以九死殉之,犹能令奸人泚颡回面,竦然而不敢动。人徒谓山川炳灵,忠孝世美,而孰知上之功德涵煦成就如此之深也。多士幸生于斯,范型在望,而京兆公复笃意教事,视前人有加焉。多士尚益力于学,异日者登岩廊,都卿相,庶几为时人伟人,有如不试,犹当砥砺名节,鼓舞震动,有以自列于后,冀无愧于乡先哲,与京兆公之意,斯于所称都人士者为不负也已。夫本主上之德与贤师帅之教,皆为吏者之任,故不敢不书以示后之人,而又使之知事之所以始也。熊公名某江西南昌人,张公名某淮安海州人,徐公名某苏州吴县人,时张以迁秩行,而徐公实克终之,法得备书。

清顺治九年,总督马国柱题,以明国子监改为江宁府学,重修圣殿,旁设两庑,前立棂星门、戟门,后改彝伦堂为明伦堂,堂旁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以官署为启圣祠,以国子监坊为江宁府学坊,其后祠庑渐敝。康熙五年,总督郎廷佐、布政司金鋐、督粮道周亮工、知府陈开虞重修。十九年,知府陈龙岩重修两庑七十二楹。二十一年,总督于成龙倡修,同知朱雯署府箓,捐俸修整四碑亭及两庑门栏。二十二年,知府于成龙、教授谢允伦、训导邹延屺开浚泮池,筑屏墙。四十五年,织造使曹寅、五十五年布政使张圣佐相继修葺。雍正十三年,总督赵弘恩重修。

附赵弘恩记

江宁府学前明国子监也,我朝定鼎之九年以督臣马公国柱请,即其地改建府学。嗣顺治十三年、康熙二年、三十四年重修,规制恢丽,巍焕肃穆,枕湖带溪,钟阜、鸡鸣左右拱峙以江南为人文渊薮,江宁尤为重地,而学宫之形胜气象丰与之称,士之瞻仰弦诵其地者诚倍足以作其向化兴行之志矣。余奉命总督两江,驻节江宁,恭谒夫子庙庭,见楹桓榱桷庭宇门楯以岁久不治,颓侧剥蚀,而有司沿习其文,豆笾簋 簠尊罍之不古法,舞蹈声容之不中节,均非所以尊圣人而致诚敬也。乃檄行监驿道孔副使虔往东山聘请学者修饬祭器乐器,遵古以制,惟度惟具,致工曲阜选士肄乐。越五旬,仪物既备,乃治庙宇,庳者崇之,欹者立之,葺罅整陋,施丹布采。越三月,荣光昭焕,视昔若加,计费二千五百两有奇,皆出自余,未敢募诸他人也。仲秋之丁,将修释奠之礼,乃为文以勒之丽牲之碑。夫国设学教士,所以毓人才以致治也。尝考自古人才,以邹、鲁、齐、晋、河洛之间为盛。迨晋南渡,衣冠望族尽迁江左,人文之盛始率萃于金陵,而散布三吴。从此风气日开,家礼乐而户诗书,其文章道谊功名节行之美,与夫簪组轩冕之当,常甲于天下。岂惟山川之所钟孕者秀而永,亦濡染之所及月异而岁不同也。然俗之陋者蕲有以开其先,风之盛者蕲有以振其后。我朝文治诞敷,荒裔陬澨,咸建学置师,以致边远僻左之地皆有邹鲁之凤。是陋者既日以开则盛者宜日以振,而后可致其盛于日上之势,而不虑其衰。今日士生斯土,而求所以振之之道,亦惟深体乎国家立学之意,而副之以实而已。夫学以圣人为师,圣人之道,精粗本末,无所不该。读其书以求其道,则又甚易而简。事不越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交,功不逾于学问思辨,时不离于饮食居室;其要不外于忠信笃敬,其说则具于诗、书、易、礼、春秋,其易且简如此,然由之则上为圣贤,次亦不失为寡过之君子,而畔之者则日为禽兽,其严又如此。以是立学以为教,固足以淑天下之士,而为治化之本,故自宋元明以迄我朝,因其制而加谨焉。设科取士,举一代名器之重,惟游于学者是畀,诚以能读圣人之书,必能为圣人之道也。然则士之游其宫者,固将躬行笃践,以为身学,深求心得,默识默存,以为心学,而后无负于立学之意。苟徒事咕毕诵读,摅天缀华,以为邀时弋名之具,则国家亦安所赖焉?班史志吴,称汉兴王兄子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淮南王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其失巧而少信,虽其言尚矣,抑亦吴地之大略也。金陵自孙吴建都后,六代递嬗,祖尚清言,王谢风流,士有余慕。至明祖开国于此,遂为留都,南僚政简务闲,率以诗文、觞咏、歌舞为娱乐,冠盖与马都雅相矜尚。其知名人之士,树坛坫,角门户,驰骛声华而题实行,明祚之移,识者犹咎之,今百余年,其余习犹有存焉者乎。是今日兹郡之士急宜振起者,良惟身学、心学之是务,读夫子之书,即实求夫子之道,师颜曾以师夫子,修其易简而凛其严,使其学明体达用,实足以任名器之盛,迈于晨昔,岂仅枚乘、邹阳、严助之徒之足较胜乎哉?余于斯庙之聿新而有厚望焉,用书以告之多士。是役也,经画量度,虔肃将事,则安徽布政使司李兰、督粮道王恕、临驿道孔传焕。而董其役者,则江宁府知府张华年、理事同知巴都善也。

嘉庆二十四年毁,重置,复毁于寇。同治四年改建明朝天宫旧址,即山为基,因运渎为池。曾国藩再督江南,始改凿泮池,增建崇圣殿、敬一亭。

社学各府州县皆同。

文庙崇祀孔子,以四配十二哲配享。大成殿正中奉先贤先儒,公羊高以下六十八人从祀,各县学同。崇圣祠崇祀孔子五代,配祀先贤孟皮、颜无繇及孟孙氏五人,从祀先儒周辅成及朱松五人,名宦祠、卿贤祠,各县学同。

上元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宋景定二年知县龚蜚英创建。元至元中,县尹田贤重修。明洪武初,省生儒并于府学。弘治三年,府尹秦崇于河干增置石堤障秦淮水。嘉靖二年,都御史陈凤梧于学后高阜,建尊经阁。清顺治六年,以旧国子监改府学,遂以府学为上江两县学,其规模从府学制。康熙五十四年,布政司张圣佐重修尊经阁。五十八年,江苏按察使李馥重修文庙,建青云楼。雍正十二年,教谕张玉树重修。嘉庆十一年,布政使康基田重修,同治八年增建。

江宁县儒学旧在县治北,宋景定四年知县王镗建,元因之。明初,省生儒并于府学。清顺治六年,与上元县同以府学为县学。

句容县儒学在县治南。唐开元十一年始建于县署东,宋皇祐间知县方俊再建。元丰二年,叶表以县南驿改造,即今地。绍兴二十三年龚涛修,元至大二年县尹赵靖重建。明洪武十二年知县韩恩孝修殿庑置斋室,十五年知县韩宗器修明德堂。永乐十五年知县周庸节重建戟门。景泰间东庑灾,知县浦洪新之。成化十四年知县徐广重建大成殿。嘉靖四十五年,署县推官张萝斗移庙庑前数十步建明伦堂、尊经阁于后。清顺治十三年知县葛翊震修。雍正四年知县施廷瓒重修,并修两庑及各祠。乾隆六十年,知县任可举等重修。光绪六年重建未备。

溧水县儒学在大西门内。唐武德间,建宣圣庙于县治东。宋熙宁二年,知县关起迁于崇儒坊。元升为州学,明复为县学,知县邓鉴、高谦甫相继修葺。嘉靖十七年圮于水,知县陈光华徙于京兆馆东,谢廷莅成之。三十九年,知县曾震复即朝元观基为今学,周之屏成之。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徐必道加葺。清顺治十三年,知县闵派鲁重修。雍正十二年改建,乾隆四十年知县凌世御修建。嘉庆间移建小东门内,兵燹。同治十年重建,至光绪三年毕工。

高淳县儒学在县治东通贤门外。明弘治六年建,至十二年规制始备。正德七年灾,御史徐翼、周鸩重修。万历中知县董良遂、丁日近重修,知县韩维聪增建。清顺治十三年知县纪圣训重修。康熙三十八年知县游禄宜重修,五十八年教谕鲍涟葺。雍正九年署知县朱鹭修建屏墙。乾隆十年邑人邢本岐、邢本稷、邢复易,四十三年赵同黻修建。嘉庆四年,陈淇等重修。十七年、道光二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迭次分修。咸丰十一年兵毁。同治八年重建。

江浦县儒学在城东。明洪武十年刘进创于浦学口城内,二十五年徙县,遂迁今地。宣德初修,景泰中知县劳钺重建。嘉靖中张峰、侯国治改建,其后王守正、李维樾相继修葺。清康熙元年教谕汪湛斯重修,二十三年教谕秦松华、训导张士猷重修。雍正四年知县项维正、教谕朱廷策、训导王重修。咸丰八年毁,未修。

六合县儒学在县治西。自唐至宋屡经迁徙。明洪武五年知县陆梅创立。正统间史思古、黄渊,成化后唐诏、万廷程、董邦政相继修理。旧西向,清康熙六年知县顾高嘉增修,改南向。三十四年,知县吴仲光移建于小东门外面滁河,监生汪宇等捐助成之。五十二年,知县魏世泰修正殿、文昌阁、奎璧楼。雍正四年,知县万世良升高大殿,建两坊于棂星门外。乾隆二十二年知县刘王瑗,二十八年知县宋觐光,四十四年监生厉彭年,嘉庆十二年邑人纪楠迭次修建。道光元年,改建西门高冈旧址。咸丰八年毁于贼。同治九年总督马新贻重建。

苏州府儒学在府治南。宋景祐元年范仲淹奏建,以胡瑗主事,建炎兵毁。绍兴后以渐修复。元大德初,治中王都中撤而新之。明洪武初,知府魏观即旧址建明伦堂,辟地又新之。宣德间,知府况钟重建大成殿,又建至善毓贤堂于后,附以四斋。两廊学舍前有范公手植古桧,后有尊经阁。天顺间,知府姚堂构道山亭。成化四年知府贾奭创立游息所。十年知府邱霁改作先师庙,门庑桥池悉备。正德元年建东西二门,曰跃龙,曰翔凤。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隆庆、万历间先后修葺。崇祯六年飓风作,庙署、祠宇、乔木、墙垣一时倾毁。巡按祈彪佳、巡府张国维、推官倪长圩累年增修。清顺治十一年,巡抚张中元率属修葺。康熙二年巡抚韩世琦、布政司佟彭年,七年巡抚马祐,十六年巡抚慕天颜相继修治。二十一年巡抚余国柱、布政司丁思孔、苏松常道祖泽深捐赀大修圣殿,宏丽改观。二十四年巡抚汤斌重修。

附汤斌记

国家兴治化在正人心,正人心在崇经术。汉专门名家师说相承,当诗书煨烬之余,犹存什一于千百。其时选举不以词章,通经学古之士皆得上闻朝廷,定大议,断大疑,博士据经以对。故士大夫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孝弟廉让之行,更盛衰而不变,此重经术之效也。宋濂洛关闽诸大儒出,阐天人性道之源流,故天下之性不外乎仁义礼智,道不外乎人伦日用,所谓得六经之精微,继孔孟之绝学。宋史,道学、儒林厘为二传,盖以周、程、张、朱继往开来,师友渊源,不可与诸儒等耳,而道学、经学自此分矣。夫所谓道学者,六经四书之旨,体验于心,躬行而有得之谓也,非经书之外更有不传之道学也;故离经书而言道,此异端之所谓道也,外身心而言经,此俗儒之所谓经也。宗洙泗而祢洛闽,人心之所正也。学者必先明义利之辨,谨诚伪之关,则富贵贫贱之非道不处不去,必划然也,造次颠沛生死祸福之间不可移易者,必确然也。毋为枉尺直寻之事,毋作捷径首得之谋。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方毋圆,戒惧慎独之功无时可间,子臣弟友之职不敢不勉,不愧于大廷,亦不愧于屋漏。如此,则发为议论,自能息邪讵詖,而乡愿杨墨之教不可聘也;出为政事,自能尊王黝霸,而管商申韩之政不能施也,其斯为真经学,其斯为真道学也已。否则剽窃浮华,苟为哗世取宠之具,讲论践履析为二事,即诵说先儒,亦何赖乎?雍正九年,巡抚尹继善又重修正殿及明伦堂。乾隆十一年,知府傅椿修建。五十三年,郡人汪天琛捐修。道光二十一年,邑人董国华等重建明伦堂,咸丰十年毁。同治三年,巡抚李鸿章、丁日昌重建。

附郭尔泰丁祭木榜

为恭逢丁祭大典,严饬各属官司宜备物以告虔,须先期斋宿事。窃以至圣先师万世之师表也,冠带集圜桥,天子有临雍之典;春秋届仲月,上丁修释菜之仪。内则命夫胄子三公,外则寄于有司群牧,典綦严矣,谁敢懈焉?本司寄任屏藩,职司典守,当前春祀,亲斋沐而宿黉宫。先令儒官,校簿书而正祭器,乃知牲或已经宰杀。既失告全致洁之心,物岂尽属肥鲜,更乖博硕蕃滋之义。且或常供不充夫额数,任先后以那移,珍品不给于豆笾,致盐菹之双叠,兼闻各学亦有同风,罔知共竭精诚,但解奉行故事,甚或尊罍未备,畴祥牺象之形;琴瑟虽陈,莫辨 敔篪之状,观者如墙如堵,任彼咆哮,祭者似醉似痴,颓然聋瞽。一尊才荐,满庭之燎火无光,三献未终,两庑之灯辉已灭。于是铏与 簠簋悉凭颠倒几筵,鹿兔共榛茭似遇摩空鹯雀,分甘夺膬,半由承祭之家人拍地喧天,遑问纠仪之斋长,廪增附学,诸生怒发冲冠,与隶膳夫,一片雄心染指。凡此之类,罪岂胜诛,皆由约束之不严,亦以躬行之未善,不思三鬯则身膺一命,幸得窥圣人门墙,分献则职任半毡,原以司泮官俎豆,平时未知化导,已蒙尸位之讥,临事不克恪恭,难免旷官之咎。为此饬郡守、州牧、县令等职,亦以诫教授学正谕导诸员,嗣后各精乃心,以襄大典。预期三日,牲牲皆供乎饩牵;先事一朝,品物尽陈于类璧。斋诫沐浴,来观习乐,试歌舞于明伦堂前;料量洁清,退服寝衣,敛精神于尊经阁畔。庶几必诚必敬,斯夙夜之惟寅;无怠无愆,知神人之感格。是并申之条约,用以颁诸学宫,如左:一既奉肇圣五天神位不唯 簠簋笾豆照数增设,即牲牷亦应各增其四,有议共牲者其说不可从,考之典礼,惟配享有可以共牲者,专主无共牲之礼。书云:“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其明征也。自三代至汉唐,皆不闻有共牲之说。唐时祀五方帝,且别以五色犊,其异牲可知。惟后汉有青帝、赤帝共一犊,白帝、黑帝共一犊者。祀之共犊,非古也。唐开元时,五品以上室异牲,六品以下共牲,岂有王爵而可共牲者乎,其各照数增一为五,可也。一、祭牲祭品皆有定额,一品一边,罔可缺遗。况牲取亲割,以告虔也;取其血免,以告全也,可既宰而入学门乎。豕曰刚鬣,注谓其豕肥则鬣刚;羊曰柔毛,注谓其羊肥则毛细而柔弱,此博硕肥腯之所由称也,可以瘦瘠不堪之羊豕而饮之灌之以充牲牲乎?既宰且不可,瘦瘠且不可,况可阙其额数而以肥吏胥之囊橐乎。月令曰:牺牲无用牝。又曰: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上帝其飨。注曰:上帝且歆飨之,况群神乎。嗣后各官俱须先三日亲至学视牲 牷如法,然后稽其数,使人牧之,以待先一夕亲割,吏虽奸,其何所施乎?一、各学祭器乐器俱照阙里老修理整齐,不得因陋就简。除已完备者无论外,其未完备者,该学教官考据图式,移送有司,设法捐备。如有司推诿,不肯捐备者,许据实申详以凭定局。如有司新置完整,亦许该教官详明,以凭嘉奖,庶知其留心正务也。一、丁祭先一夕,凡与祭官斋宿学宫,不得有一员私宿本署。一、丁祭之日,庭燎灯烛务须光明如昼,俟祭毕后已。除神前灯烛之外,官员不得各自张灯。一、丁祭之日,棂星门内不得容一闲杂人。所有事宜,止许学书干办及小心谨慎门斗二人,多则四人,照应灯烛,其官员仆众人等一概于门外伺候,万无许仆众人持灯夹垫相随上殿。及上两庑之礼,君师一体,幸勿自取罪戾以贻失礼之愆也。一、丁祭之日,既不许容一闲杂人,自无有抢夺祭烛及祭品之人,倘或仍有潜匿门内乘空抢夺者,以盗贼论,即时擒获解司,以凭尽法重究。一、学宫之地,圣贤灵爽所依,不唯丁祭宜修治肃清,即平时示宜洒扫洁净。近见黉宫以内,栽瓜种菜,学圃成浇灌之场;曝被晒衣,诸生绝往来之路。甚至丹楹刻桷,徒供蝙蝠栖迟;鸟革翚飞,尽是 鼪鼯巢穴。蛛尘百斛,庙貌埋埃垢之中;鼺粪干箕,腥秽闻宫墙之外,皆已安之若素,久且视为当然,甚至先儒先贤两庑之神牌倒置,乡贤名宦两祠之神位倾颓,非其子孙,有谁咨问?加之朽蟊若罔闻知,凡尔学官所司何职,诸门役等多亦奚为。嗣后教官不时巡察,务令门斗分班轮值,逐日扫除。学宫之内,总不容有一毫尘垢,庶无忝厥职也,慎哉毋忽。崇圣祠、名宦祠,各县学同。

附明陆粲名宦祠议:

谨按苏郡学名宦祠所祀古今监司守倅通若干人,而其间有不系于苏者盖六人焉。王魏公旦、富韩公弼、欧阳兖公修、苏端明轼、陆天安九渊、李文靖侗皆贤者也,而得祀于苏,则知礼者疑之。夫祀,国之大事也。将昭勋德、劝忠孝、示爱敬,以为民质也,不可不谨。闻诸古曰:鬼神不歆非类。又曰:非其鬼而祀之,谄也。诸君子未尝莅官兹土,虽声实显著,而惠之流于苏也不专,其祀之也越于礼矣。或曰:诸君子之言行功伐合于祭义,所谓以劳定国法施于民者,将天下得祀,而何有于苏?粲以为非也。在礼,惟天子有天下,其祀无所不通;诸有国者,山川百神之祭皆不出境。卫成公欲祀相,宁俞曰:相之不飨,于此久矣,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楚昭王有疾。卜曰:河为祟。大夫请祭诸郊。王曰: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汉睢漳,楚之望也,河非所获罪也,皆不果祀。今之祀者,郡守丞实从事焉。郡守丞秩不过古诸侯,诸侯之祀不敢逾国,而郡守丞得祀他境之贤,以为礼也,亦有据乎?今之制,惟孔子为师儒宗,得天下通祀,自余若皋陶、伊尹、伯夷、太公之伦,犹不得与孔子比,其祀皆不出于其乡与其所封之土,礼之节也。诸君子微有孔子之圣,虽贤亦不能当皋陶、伊尹、伯夷、太公,而祀非其地也,越于礼矣。原其始所以得祀不可知,殆邦人之好贤,以是寓其爱敬,或其门人子弟有官于苏者,以其私附焉,而后人遂袭之与?知礼者亦改而正之可矣。或曰:诸君子之祀,列于学宫,邦人习闻之三百年矣,诚一日撤焉,将骇民听,而伤忠厚之道,夫与其过而去之也,宁过而存之乎?粲又以为非也,夫非礼之礼,君子有弗贵者焉。孔子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以死者为无知,又焉用祭,以为有知,夫亦忸怩而莫之顾也。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今为非礼之礼以渎贤者,又拂先王之经,而逾当代之制,非小过也。不亟正焉,而袭细人之姑息以为忠厚,亦陋矣。又苏自汉以来,监司、守倅贤而不得祀者尚多,谓宜择其人进之,而罢诸所不当祀者,于谊为允。且使斯民知礼之严若是,虽贤者不得僭冒,庶几禁淫祠,黜匪类,以示风教之本也,由兹祠始。乡贤祠,各县学同。

吴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南。宋景祐时始立,绍兴初改建于府西宾兴坊。元至正十九年,平江路总管周仁、县尹张经始琢石为门。

附郑元祜儒学门铭:

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中吴。盖范文正公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若吴县学,按李宗谔图经云:文宣王庙在县廨东南,今三皇庙故县治也。绍定初治县,赵善瀚始建学于郡城西南之宾兴坊,去姑苏驿不百步,其废置迁易概可考矣。宋以杭为行都,中吴乃三辅地,县学宜大于邻邑。然负城西隅,于地势盖甚迫窄,更宋迄今,累加完葺。至正十九年,平江路总管周仁、县尹张经皆以兴学为己任,睹学外门日就废坏,乃始琢石,为莛兴楹,上象日月,坚致耸峭,翼以垣墙,瑰丽弘敞,称其为子男学宫之门。摄学事卢熊及学之人士咸谓县之有学久矣,未有以石为门者,非二侯致力兴学,不及是也。遂为之铭曰:吴邑有学,由宋始完,宋社既墟,学宫则存。维学有门,聿严启闭。因陋就简,盖已历世。郡守周侯,近古遗爱;张令佐侯,民所共戴。硺石莛楹,作学之门。石质如玉,孚尹润温。木易蟊朽,石坚斯久。何莫由是,以启其蔀。勒铭于兹,岂特识言。来游来歌,永矢弗谖。明洪武五年,知府魏观重修。宣德九年,巡抚周忱、知府况钟徙建县治东南,为屋二百三十余楹。成化八年,知县雍泰重建棂星门。弘治十年,知县邝瑶加辟焉。嘉靖二年,知县杨叔器作讲堂、西斋号舍、经阁,跨街建会解两坊。工未竟,五年知县苏祐成之。崇祯间,知县陈文瑞、牛若麟先后重葺。清顺治十一年,诏天下修学。督学石申、教谕夏鼎昌修。十七年,诸生施学先等捐修敬一亭,葺兴贤、仰圣两坊。康熙六年,布政佟彭年捐资修葺。二十四年,巡抚汤斌建尊经阁。四十年巡抚宋翠饬摄县事李宏重修。雍正九年巡抚尹继善捐俸修理,饬县令吴栋、按察司经历陆廷枢董其事,殿庑墙垣焕然一新。嘉庆十七年巡抚朱理重修。道光六年教谕杨德墉等重修。咸丰间郡人董国华重修。十年毁于兵。同治六年巡抚丁日昌重修。

长洲县儒学,宋景定间始立,在府城东北,后毁。元至正中,县长元童与郡人陆德源创建之。明洪武七年,知县宋敏文、张翔修葺。成化九年,知府邱霁乃扩地东南改建焉。正德中,提学张鳌尽以广化寺地归学。嘉靖十八年,巡按舒汀以教谕肖文佐议学地湫隘,谋迁之,遂改城东福宁寺以为学宫,创立悉如制。万历十七年,巡按李尧民重修,规模毕备。二十五年,知县江盈科建文星阁。清顺治十一年,督学石申修葺,未竣。康熙间,训导王玢、教谕姚文焱先后竟其工。

附丁思孔记

古先王敷教以治天下,自党庠术序无非学校。而其教之之人,即一乡之贤士夫,习知其土俗性情。因以简其帅与不帅者而兴之屏之,则人之淑慝成相见,而无所容其欺伪矫饰之情,所以事劝而业成。凡属智能勇功之士,克为国家建大猷肩大任者,亦无不出于其中。故自禅让以还,何代不以武功定天下,及统绪甫集,未有不汲及于敷饬文教,以为永安长治之基者,诚以其效虽缓,而功可久也。迨行之浸远,儒学与吏治既分两途,一切理民经国皆以为不必出于乡三物之中,而唯智能勇功之是鹜。举凡古初厉世磨钝之具,率视为迂阔无当之虚文,相与掉臂而去之。设有司其职者,鳃鳃焉惟德教是忧,反众起而嗤讪之。其人苟非笃信而强力者,亦且靡然置之而不敢复道,于以求人心之敦茂,而道德之凝承也,不綦难乎?于此有人焉,不顾时俗之浮言,毅然立教以为己任,举废起衰以行之,斯亦人之所难能矣。夫善教者犹医也,攻疾在瞑眩之际,则主在标,养疾于平缓之日,则探其本,若是者良医也。不问缓急,惟其疾之所至,旋转以相逐,则亦庸医而已矣。今谋治而必审其端于教,是盖能探其本者也。吾所谓效虽缓而功可久也,且古今治法固有相沿未变者矣。古者乡治其乡,国治其国,无所嫌于私昵也。后世防检益严,土著者不得仕于其乡,甚且立为三互之法。而惟铨补学官许不避其本籍,是犹教之乡而用其习知土俗性情之遗意也,然因其土俗导其性情,又有不可同日而论者。今自大江以南,若姑苏固吴越一大都会也,承要离伍胥之流风,而文以延陵季子辞让之节,其于慷慨愤烈之事,或至灭顶剥肤而不暇惜,岂非明于忧患,而独立不惧者哉。然而敝化奢丽之虞抑已久矣,司是教者就所长以正之,因其敝而革之,要厥观摩,必自学校始矣。尝考志乘,在郡之儒学三,长洲学宫建置独后,创于宋之景定,再定于元至正间,而改设于明之嘉靖,历年滋多,倾圮是患,训导王君受事典学,喟然叹兴,捐资以谋完葺。度材庀工,未几而栋宇克新,垣墉尽缮,其所谓毅然己任者欤?或犹谓立教之本在于人心,学宫之建犹外饰也,抑知社稷宗庙之中,不施敬于民而民敬,良以瞻仰游息为观感之所由兴,苟使仪容器物必沦委于狖鼯榛莽之域,又何从端立教之本乎?思孔不敏,司会是邦,慓慓焉惟教养无术之惧。王君修学成,而乡先生暨学之诸弟子员咸造余而请为之记。且曰:砻石以须久矣。余嘉王君之志,与余之见固有合也。今幸逢圣天子缉熙逊敏,响意揆文,凡中外明扬之典,必察其有无,兴行教化,以为考课之殿最,斯东吴人士将由兹学之振兴,知所以导民成俗,其本必在乎是,于以洁隆夫比闾党族之化,其亦将有合矣夫。王君名玢,安庆之桐城人。

康熙四十三年,郡绅顾汧等修理万代宗师坊,彭定求捐造三乐堂于明伦堂后。雍正四年,长洲县分置元和县,以教谕专理长洲学事。五年知县江之炜修正殿,九年巡抚尹继善捐资重修。乾隆六年,郡人蒋楫、蒋启,十五年长洲教谕王建暠、元和训导吴中衡,三十一年儒学汪虞炳等重修。嘉庆二十一年,巡抚胡克家等重修。道光二年,郡人高秀升捐浚泮地。三年,长洲知县俞德渊重修庙宇,二十一年郡绅吴廷琛等重修,咸丰十年毁。同治六年,郡绅顾文彬重建学署。

元和县儒学与长洲共学,以长洲训导理元和学事。

昆山县儒学初在县治东,宋元祐间知县杜采迁于西南今地。明洪武初改修。宣德元年,知县罗永年、教谕曹升加葺。景泰间,知县吴昭改建大成殿。弘治五年,知县杨子器复新之。清顺治十五年,提学张能麟捐俸倡修。康熙九年,知县董正位、教谕吴谧复加修葺,至十一年工成。雍正四年,昆山县分置新阳,以教谕专理昆山学事。雍正十年,邑绅士募修正殿、戟门。十三年,新邑顾登捐修尊经阁。五十四年,知县王应奎等修建。嘉庆十二年、十六年、道光五年、二十八年迭有修葺。咸丰十年毁。同治三年至十年修建始备。

新阳县儒学与昆山共学,以昆学训导理新阳学事。

常熟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前临运河。宋淳熙十年,曾启始建。端平中,邑令王爚改建。

附魏了翁重建大成殿记

常熟县学之始,图乘放失,仅有(梁书)至和纪年,余无所考。庆元三年,县令孙应时以言游里人也,始祠于学,新安朱子既为证其事。宝庆元年,祠迁于学之左,而孔堂阙坏,茀不加治。今令会稽王爚始至,大惧无以崇化善俗,约缩浮蠹,逾年更为正之。属邑士胡洽明淳庀其役。以孔庙居左,庙之南为大门,北为言游之祠,又东北为本朝周子、张子、二程子、朱文公、张宣公祠。以明伦堂居右,东西为斋庐四,以馆士,为塾二,东以储书,凡祭器祭服藏焉,西以居言氏之裔。通为屋一百有二十楹,而为垣以周之。且增田四百亩有奇,岁助公养之费。凡言氏之裔,官为衣食而延师以教之,别为田五百亩以给其费。白于郡于部使者,为廪以贮之,经始于端平二年冬,竣事于明年之秋,乃八月丁亥,释奠于新宫,属郡人叶辅之叙其役,以求记于了翁。窃惟朱子尝记子游之祠矣,如鲁论所载二三事皆发挥无余,藐兹孤陋,安敢复措一词。然尝读礼书而窃有见焉,因记庙学之成,并附其说。夫檀弓不知何人所作,而一篇之中独于子游极其称誉,虽于孔门诸子率多讥评,又以言曾并列,其是言而非曾者非一,几若偏于抑扬然。即其书考之,大抵当典礼讹阙,无所考订之时。人之有疑弗决者以质诸子游,故前后典礼所阙者十有四,皆以言游一言为可否,亦足以见其为时人之耳目。虽汰哉叔氏之一语若讥之,而实尊之。然则子游以习礼列于文学,盖三代典章之遗赖游以有存者。呜呼!信为豪杰之士矣。昔柳宗元谓(论语)所载弟子必以“字”,惟曾子有“子”不“字”,遂谓是书出于曾门。盖“字”与“子”皆得兼称,如门人之于孔子进而称子不敢字,退而言仲尼不言子。其次亦既有子且字如闵子骞等不一二人,或子或字又数人。然渊弓至游、夏最号高弟,字而不能子也,有子、曾子子而不得字也。就二者而论,则字为尊,故(孝经)字仲尼、子曾子,礼运字仲尼,而名言偃。至于子思字其祖,孟子字其师之祖,相传至今之人字仲尼者无敢以为疑。仲尼作(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字而不名者仅十有二人。而游夏诸子之门人亦各字所师,相承至于汉初,犹未敢轻以字许之。即是而观,则子游以勾吴孤远之士遂得字而不子,以列于高弟之目,此又岂易易然者?今吴门密迩行都,而常熟为壮邑,有如游之北学洙泗,遂以习礼,辈行颜闵,寥寥千载间,岂终无其人耶?或者狃于习俗,未有以自振。我朱子既尝表其事以风厉之,予又何言?独惟山川风气,古今犹夫人也。诵先圣之书,服先贤之训。呜呼!其必有闻风兴起,以毋负建学尊贤之意者,士其勉之。

元皇庆中,邑人杨伯麟修。明因之而加辟焉。宣德九年,知县郭南修两庑学门。正统二年,知府况钟修两斋。六年,县丞陈澄建尊经阁。成化二年,知县甘泽修庙学。弘治八年,巡按刘廷瓒重修。万历三十七年,知县杨涟重修。清顺治十二年提学张能麟葺文庙。康熙六年,同知鲁超重建尊经阁。

附鲁超碑铭

圣人以六经教人,而学者往往得其性之所近,要其指归,期于相通而已。自汉以还,诸儒各守其师说,党同伐异,抵牾万端。其后始定为六经,兼经之法以取士。由明迄今,专用一经而已。然窃以为取士不必其求备,而教人则欲其兼通。末世功名之士黾勉章句,以希弋获,视二经以外辟如侏,语言之不相通,而方圆凿柄之不相入,此讲诵不事而诗书放弃之所由来矣。常熟县学之有尊经阁,始于明正统时,教谕赵永言,而署县事陈澄成之。其后再修于万历间,迄今几六十余年矣。栋栌欹折,盖瓦穿漏,编简之仅存者鼠啮而虫蠹,登览者慨然。余以采风校士每过其地,则思捐俸葺理之,会右藩佟公讳彭年、大参卢公讳、安公讳世鼎,暨郡守吴公讳道煌、督粮吴公讳江伟、司李龚公讳在升、邑令李君璞咸乐为倾助。于是鸠材聚工,经始于丙午之春,董其役者为学博士沈君汝兰,凡阅月而告成,从众志也。既成,余徘徊瞻顾而叹曰:常熟小邑也,而得为南国人文风气之首者,岂非子游氏为之先耶。子游文学之科也,而其言学道则爱人易使,则夫圣人之教果有外于道以为学,而凡(诗)(书)(礼)(乐)之文果不足以尽道欤?今郡县学有明伦堂与尊经阁并建,礼也。孟子谓经正则庶民兴,而推杨墨之害至于无父无君。然则所谓道者,岂有外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相接之间,而所谓经者,非即亲义序别信之灿然者欤?我世祖皇帝有见于此,特命儒臣纂经训,诏天下贡院皆得以(孝经)试士。皇上继之,稽古右文,崇尚实学,天下响风。而余所见郡县浮屠珠宫绀宇以藏其所谓梵书呗字者,至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书,虽学士大夫家犹不知所以尊礼之者,何其重于彼而轻于此也?盖玩其文不察其义,习其言不体诸身,是虽日取圣人之书而尊礼之,无益也。于戏,道之不行也,自经学之不明始矣。余承乏斯土,以备防为事,非有教化之责于躬。幸承天子仁圣,德威遐畅,海波不扬,以与二三子讲道问业于此,诗不云乎,至于海邦,莫不率从。又曰: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夫余之此举亦犹行古之道也夫。碑而铭曰:于皇圣世,懿德孔昭。六经黼黻,五典瑛瑶。猗惟周行,淑我誉髦。矧伊海隅,先哲之里。奕奕三吴,悠悠千祀。炳如蔚如,是弘是启。缥囊缃帙,圣则寓焉。安弦舞龠,道则传焉。庇之无所,曷永曷宣。相彼二氏,雕甍刻字。慧藏霄承,琅函玉贮。岂伊典,罔侪梵侣。尊经有制,先民所营。爰即故址,以善其仍。橐鼓具举,东璧斯明。易占栋隆,诗歌如 跂。云起虞山,风来琴水。虎变龙骧,于焉狎纪。为麟为凤,为圭为璋。本诸孔孟,骋乃羲皇。翊我鸿祚,名德无疆。

十八年,知县林象祖重修。雍正四年,常熟分置昭文县,以教谕专理常熟学事。乾隆七年至五十二年,迭有修建。嘉庆元年,常熟知县刘奎、昭文知县朱树基重修。道光十九年复修。二十七年,邑人曹秉钧增建。咸丰十年大成殿毁于兵。同治九年巡抚丁日昌重建。

昭文县儒学与常熟共学,以常熟训导理昭文学事。

吴江县儒学在县治东南。旧学在城西隅,宋绍兴间毁于兵,知县石辙改创于垂虹桥南。元至正十二年达鲁花赤哈迷里氏礼牙进命乐师选习庙乐。

附许从宣大成乐记

按周制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秋颁乐合声,故凡释奠必有合也。其登歌清庙下管象舞大武是也。故月令仲春,上命乐正习舞舍,盖学校礼乐所自出。小有舍菜而以食为主;大有释奠而以饮为主,其于学校习舞与声,大合六代之乐一也。吾夫子以圣人享南面王爵,历代尊崇,礼颂之缛,情文之备,至于今莫之能尚也。唐贞观间,太宗以文治,然其庙享圣人,袭用齐典礼,仅设轩架之乐六佾之舞而已。继后开元间释奠,始用宫悬之乐。至于故宋,崇儒右文,可谓至矣。然春秋上丁释奠东序,上戊释奠西序,虽登歌有部,至其用乐,不以轩悬而以判架,兼不设舞位,先儒谓有歌而无乐,非古人习乐合舞之意也,遂乞釐正,以表尊崇。至考唐之储君,其释奠于学,钟磬簨 簴,丝声在弦,匏笙并陈,祝合止,贲鼓间作,埙篪和鸣,具有成式。礼将陈协律,俯伏举麾,则永和之乐作,登歌,则肃和之乐奏,雍穆纾和,悦人心而娱神明者,其为乐可谓盛矣。今天下路府州县莫不有学,其所以尊崇圣人者,冠衣服章,殿寝阶所,已纯乎王者之礼矣。若夫庙乐八音,盖犹有取乎虞廷之韶箾,岂不日后世虽有作者,虞舜氏不可及矣。吴江之为州也,虽于吴为南北津要,然州治出乎江湖之上,风涛之所掀播,鱼龙之所出没,而州学迫里市之隘,在垂虹桥之南。庙享圣人既有著令,学宫与庙虽皆具,至于庙乐则尤缺焉。至正十二年,州达鲁花赤哈迷里氏礼牙进公,以奉议大夫来监是州,既建戟门,以大庙制,遄命乐师,选学之彦,肄习庙乐。甫及期,而乐大备。自凝安典礼变成章与八音并奏,而无纤毫敢略,有庙乐于是告完。人士之美者来游来歌,观庙乐以矢其音,况当大比之年,其为世用必矣。若夫琴瑟在御,笙歌间奏,且将见蛟龙鼋鼍秘怪水兽与仰秣之马,出听之鱼,咸感化于庙乐之盛者,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明拓其地而新之。景泰六年知县贾亮重建。清顺治九年至十三年,知县唐增、吴就恒、雷埏,教谕洪天开相继修葺。康熙五年,同知鲁超、推官龚在升,知县刘定国捐修。雍正四年,吴江县分置震泽县,以教谕专理吴江学事。知县徐永祐重修殿庑。乾隆五年、九年、五十八年,知县陈王言、丁元正、陈和志,按察熊牧相继修葺。道光四年邑人黄有熊重修。咸丰十年毁。同治四年,吴江知县沈锡华,震泽知县万青选重建大成殿、两庑。十二年,吴江知县万有选,震泽知县李庆云重建明伦堂、崇圣祠。

震泽县儒学与吴江共学,以吴江训导理震泽学事。

松江府儒学即旧华亭县学址,在南门内。宋元丰七年,知县陈谧始议兴学,邑人卫公佐、公望献县之东南地建之。绍兴中学舍始备。元至元十四年县升为府,县学因为府学。至正间毁于兵,同知顾逖重修。明洪武间,知府林庆创射圃于学。宣德间,知府黄子威作两庑,属于讲堂,主事李贤祐建观德堂于射圃。正统五年推官杨政建尊经阁,提学御史彭勖立四斋。弘治中毁于飓风,知府刘璟重修。正德间复坏,知府陈威、喻时先后修治殿堂、庑阁、四斋,以及祠圃门廨、坊桥之属,皆如旧焉。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万历间知府詹思虞,崇祯间知府方岳贡增修。清顺治十一年,知府李正华重修明伦堂。十六年,教授周建鼎重修先师庙。康熙二年,知府郭廷弼重修戟门。二十二年,知府鲁超重建启圣祠。雍正十年,知府吴节民修葺正殿。乾隆五年知府刘尧禹,三十一年知府徐名标,五十二年知府杨寿楠,嘉庆十四年知府郑济焘先后重修殿庑、崇圣祠。十九年,重修崇德堂及尊经阁。道光十五年,知府沈兆沄重建明伦堂。咸丰十年,大成殿毁于兵燹。同治三年,知府李铭皖募捐重建并修祠庑。光绪二年,知府杨永杰重修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县学同)

华亭县儒学始建于宋元祐中,在今府学后玉带河之阳,端平间迁于河南。及元改华亭府学,复建县学于旧址,后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事冯荣奉诏立学,始从邑人徐进义塾地构之,在今府治西南。后知县周郎、祝予宪相继增饰。永乐间坏于风雨,知县高宫重修。正统成化间,知县李希容、戴冕先后修葺。嘉靖后,知府聂豹、贾待问、项应祥、徐尚勋、郑友元历年增修。清顺治十二年,教谕王道光修文庙明伦堂门庑。康熙十九年,知府鲁超捐俸重修。郡绅施维翰助资三百两,教谕路序、项亮臣董其事。雍正四年,县分置奉贤县,以教谕专理华亭县学事。十年,知府王乔林复修正殿、明伦堂。乾隆二年,知府汪德馨捐修,三十一年重修。嘉庆十年,知县周炜兴修。道光十一年教谕李锡瓒、娄县教谕王炳劝捐重修。二十四年,知府洪玉珩捐修,增建宫墙及洒扫局。光绪三年,教谕屈逢源、娄县教谕姚福奎重修。

娄县儒学。清顺治十三年,割华亭西界为娄县,因设学官,而学宫未建也。明年,提学张能麟议建学宫,使训导冯瑄择基址未就,至今与华亭共学。雍正四年,娄县分置金山县,以教谕专理娄县学事。

奉贤县儒学与华亭共学,以华亭训导理奉贤学事,后移县署东南。乾隆二十五年,知县刘伯埙捐建。四十九年,知县王梦文重修。五十七年,知县王桂怀捐修。明年建魁星阁,在城之异隅,监生陶用宾捐建斋房。五十年,邑人陈文畴捐田百亩有奇为岁修费。道光十五年、咸丰五年两次重建。十一年寇毁。同治四年,知县韩佩金、吴炳经集捐,移建于其西北十丈许圆通寺址。

金山县儒学以金山卫学为之。明正统四年,工部侍郎周忱奏立卫学于卫东北隅。御史刘福、严洤、刘魁、孟俊相继增修。弘治十一年,指挥翁熊重建大成殿、两庑、戟门,饰圣贤像。十七年,都指挥王宪制祭器。万历二十一年,知府柳希点、教授翁兴贤重建。清顺治十五年,巡抚张中元同巡按李森先、学道张能麟大修府学。训导黄中亨董其役。金山卫学无官,旧属府学管理。金山立县,遂改卫学为金山县学,仍以府学训导理学事,后移洙泾镇文明里。乾隆二十五年,知县黄坚祥题,明年知县杨宏声择地兴建。四十六年、五十三年,嘉庆十一年、十三年迭次修葺。二十年,邑人陈梦元捐筑宫墙。道光十七年,募捐建魁星阁于泮池东。同治六年重修,并移魁星阁于东石坊之东。十年,建尊经阁于崇圣祠之左。

上海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即上海镇学也。宋咸淳中,监镇董楷作古修堂,为诸生讲学之所,元至元中,镇升为县,即为县学。明洪武中,同知王文贞修复学宫。正统间,御史彭勖、萧启、郑颙相继修葺。万历间,知县敖选、颜洪范、吕浚先后增修,规制大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涂贽、教谕曹忱重修。康熙十年,知县朱光辉浚修宫墙泮水八十余丈。十九年,知县任辰旦重修启圣祠及大成殿。二十二年,知县史彩重铺殿前月台、丹墀,并仪门、两庑。五十六年,邑绅吴铨修正殿、两庑、明伦堂。雍正四年,分置南汇县,以教谕专理上海学事。乾隆九年,知县王世睿修崇圣祠。三十三年,巡道劳宗发、知县于方桂、张世友捐葺。四十六年,飓风坏殿及西庑、尊经阁檐,巡道盛保率官绅重修,并浚泮池。五十七年,教谕李时修。嘉庆十三年,巡道钟琦率官绅重修。道光二年,大风毁殿庑,官绅修复,并重建魁星阁、学门。二十四年重修。咸丰三年,寇毁。五年巡道赵德辙、知县孙丰、教谕章安行移建于县署西南右营署址。同治三年,巡道丁日昌、应宝时相继重修。光绪二十二年,建魁星阁。

南汇县儒学在东门内。雍正五年,知县钦琏建门墙、堂殿、书斋、讲堂毕备。立溯洙、瞻杏二坊而记之。

附钦琏碑记

云间之列县者四。县各有学,名公硕彦之由学而升者代不乏人,才华经济为海内所推。圣天子御极之初,念其地之赋役繁重,视他郡倍蓰,分县为八,而学亦随之,是南汇县学之所由创也。按南汇向为千户所在,上海之东南隅有城屹如。置将领以守之,兵民杂处,罕党塾术序之美。及升而为县,百度维新,典常具备,督学者罗其士而试之,一岁之间,补博士弟子员者若干人,分儒官以任其事。祭菜鼓箧之典,乡饮大社之文,当以次举行。而黉宫阙如,礼仪莫洽,曷以蒸髦秀而树之风声。琏奉简命宰是县,不敢以兴贤育才委为异人任,经营筹度,购民地若干亩于县之东南境,择其址之爽垲者培之,建大成殿五楹,旁列两庑,前设大门,门以外为泮池,施桥于上,桥之前则棂星门树焉,缭以崇垣,百堵皆作,即其后为崇圣之宫,讲堂斋舍,计日告成,丹炳焕,阶所砥平。宫墙之旁翦其荆榛,易之以桃李松桧,嘉树有荫,璧沼涟漪,互相掩映,山川秀灵之气,于是乎萃。工既竣,邑多士之系籍于学者请琏志其事,以垂不朽。琏惟敬敷五教之命,昉自虞廷;论秀书升之法,载在周礼。君国子民,教学为先,历汉唐宋元明以来莫或废,至昭代而文教倍隆。自圣祖仁皇帝涵熙乐育,积六十年之久,文思光被,云汉为章。既皇上嗣登宝位,临雍讲艺,圜桥门而观听者几万人。文物声名之盛,丕昌乎海隅日出之乡,遐陬僻壤里巷之儒,罔不崇师考业以自淑,矧为邑宰有宣化承流之责,而忍委钜典于草莽乎?夫朝廷以经义取士,操觚角艺之流,国学生而外,名必隶于乡校,而后循序以登。春秋之榜,巍科显仕,胥从是出,是学固多士致身之所自始也。继自今,愿多士益自淬厉,朝夕奋勉,经明行修,挟其素所蓄积者以汇 征云路,对策大廷,彬彬乎文章道德之盛,接踵代兴,前辉后耀,足为邑之光华,俾追念于创学者之有微劳而与其荣施,则琏之所至望于多士者岂浅哉?

学官以上海学训导理南汇学事。乾隆十三年、二十九年、四十五年、五十八年,道光八年,咸丰元年迭次修葺。十一年,寇毁。同治年间以亩捐重建。光绪七年、十五年均民捐修葺。青浦县儒学在县治南,始于明万历元年,知县石继芳用顾氏义塾立学,光禄寺署丞顾正心捐资千金助之,规制略备。二十四年久雨,学宫坏,知县卓钿修葺。清顺治六年,知县王嶙重修。康熙二十年,训导陈堂谋捐俸增修。四十一年,署县事许钰重修。雍正三年,教谕苏钟嵋重修。四年,县分置福泉县,以教谕专理青浦学事。乾隆八年,裁福泉学。十三年,知县万方极倡捐重建大成殿,修崇圣祠、尊经阁。二十九年、四十年、五十三年迭次修葺。嘉庆八年,官绅集捐重修。道光十二年、十九年、二十八年迭有修葺。咸丰十年,寇毁。同治五年,亩捐重建。光绪二十六年重修。

川沙抚民厅未立学校,学籍仍隶上海、南汇二县。

常州府儒学在府治西隅,南唐刺史李栖筠始建学。宋太平兴国初,郡守石雄徙建郡治西南。景祐三年,诏许即庙立学,赐田。嘉祐间,郡守陈襄增广之。崇宁初,郡守朱彦建状元坊于学南。绍兴问,郡守俞竣辟四馆以居学者。淳熙中,郡守林祖洽建御书楼,藏高宗赐六经墨本。德祐时毁于兵。元至元间重建。

附张伯淳记

皇帝践祚之初,制诏天下郡学完葺如法,养士无田者官给,凡皆尊孔子之道德至渥也。然则学宫崇饰,宜不在诸名山大川常祀之下。常州故有学,创于唐刺史李栖筠。迨宋陈襄为守,移置郡治西南,地据重河之会,占金斗之胜,毁于乙亥岁。惟礼殿讲堂巍然如鲁灵光,斯文有相如是夫。二十年间葺未易完,且庙与学混,非所以肃观瞻,昭礼敬,此固有志于道者所为歉然而未能遂也。总管安丰吕侯师圣戾止,当诏下之岁十二月,祗若德意,独能视为先务,以其状白于廉访副使王侯,侯意同议合。既得请,于是审曲面势,计工度材,修大成殿,龛帐鼎新,塑十哲像,绘从祀。逮阶序,一改旧观,庙与学始各得所。既又翦榛芜,增建四斋室,先贤有祠,听事有堂,储粮有廪,辟两庑而弘之,凡创屋为间者四十有三,即其故而完葺者不与焉,如铸祭器,置书籍,惟事事备。先是学有田二十有六顷,颖宜兴之从善乡,岁入米二千石有奇,久为僧舍豪家所夺,求直有司,十年不能决,至是事彻中朝,寻报可,侯之有功于学大矣。而犹以为未也,日语教授天台吴君宗彦曰:殿有仪门,冠带所集,摧腐将压,盍更诸?必崇必敬,乃稽古式。市大木,作门五间,檐牙森耸,轮奂翚飞,学舍于是大备。是役也,经营于侯下车之始,落成于元贞二年十月。公余督励必躬,凡费则犹学廪以给,工乐趋事,农不知役,郡文学不有其劳,归之太守,太守不有,而归工部使者,猗欤盛哉。会伯淳谒告归里,文掾叙修建本末,愿纪其实。于戏,井田废而阡陌,封建废而郡县,肉刑废而鞭笞,铜冶废而楮券,犹可因时而行,所必不可废者学校也。学校而可废,则伦纪于何明,修齐治平之道于何而寄哉。国家之所崇尚,贤侯之所钦承,而加之意者,岂特为衿佩游谈之地哉。矧毗陵为吴季子采邑,礼让遗化在人心者未泯也。伯淳不量荒陋,书以遗之。

明洪武初,以师生附武进学肄业。五年,知府孙用始建大成殿、戟门、两庑及明伦堂两序,并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旁设射圃。宣德间,知府莫愚即射圃作观德堂。成化五年,知府卓天锡复建明伦堂,增置尊经于堂北。嘉靖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万历后,知府刘广生、教谕汪会海先后增修,改建天下文明坊。清康熙元年,教授郭士璟复加修葺。二十四年,知府祖进朝重修。道光八年,知府盱江程钟龄及郡人苏品三等重修。咸丰间,经乱圮坏殆尽。光绪二年重建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县学同)武进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咸淳初,知府家铉翁即法济圮寺改创,宋末毁。元附于郡学,大历间重建。明洪武五年,知县董尚拓旧基,建礼殿、讲堂,改筑棂星门南向。成化间,知县熊种建东西楼、尊经阁。嘉靖后,知县马汝璋、茹宗舜、晏文辉、罗华衮相继修理。清顺治十四年,邑人杨廷鉴等重修。康熙八年,教谕王琰重修。二十三年,知府祖进朝重修殿庑。二十九年,教谕崔学古捐资续修。雍正四年,武进分置阳湖县,以教谕专理武进学事。乾隆十五年,教谕左世容重修。二十九年,知府潘恂、武进知县王祖肃、阳湖知县陈廷柱重修。道光十七年,武进知县吴时行、阳湖知县范凤谐、王德茂重修。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六年重建。教谕署、训导署在文庙北,均光绪元年重建。

阳湖县儒学与武进共学,以武进训导理阳湖学事。

无锡县儒学在县治南西水关内,宋嘉禧间知县张诜创建。元初教谕虞荐发重建。明洪武十八年,知县袁大兴修建堂斋。成化问,同知谢廷桂尽撤旧学而新之。清康熙九年,知县吴兴祚重塑圣像。二十四年,知府祖进朝重建大成殿。三十三年,知府于琨修正殿、两庑、戟门。雍正四年,无锡分置金匮县,以教谕专理无锡学事。

附明徐有贞无锡学先贤祠记

古者学宫之有事,则释奠于其国之先师,今学校之祀先贤,盖由斯议以起,礼也。然而其祀事有兴举与否则系乎其人。锡山儒学之祠创自宋季,中祀龟山先生文靖杨公中立,而以玉泉先生宗丞喻公子才、遂初先生文简尤公延之、小山先生肃简李公元德、实斋先生文忠蒋公良责配,历元至国初而中废,至同知郡事河中谢君时芳乃复兴之,使来请记其事。夫文运之所在,即天运之所在。初二程之学乎周子也,宋运方盛于北,吾道亦从而北。及杨氏之学乎程子也,宋运将祖于南,吾道亦从而南,此其所关系也大矣,岂偶然哉。自龟山传至豫章罗氏,豫章传之延平李氏,延平传之考亭朱子,考亭因是而集大成,则斯道之有传于今也实自龟山始。揆其,虽天下之学祠焉可也,独锡山哉?然中立寓锡山十有八年之久,是犹锡山之人也,矧锡山之人之学道也亦自中立始。喻氏来自南昌,尤氏来自闽粤,而并家锡山,延之学乎子才,子才学乎中立,所谓见而知之者。李与蒋固皆锡山人也,生喻、尤之后,而学则肩焉。所谓闻而知之者,其传虽弗如考亭之盛,而其人与学之正盖无异焉。若乃中立力斥安石熙丰更张之邪说;子才力赞鼎浚炎兴恢复之正论;延之力陈道学之为是,以释孝宗之疑;元德力办汝愚之为忠,以祛宁宗之蔽;良贵力抑弥远之恶,而扬德秀了翁之善,以启理宗之明,是皆有功于其国,有功于吾道,当时虽不能尽用其言,然天下后世之公论不可没也。繇是而并祠于学,又岂过哉。

咸丰十年,经乱废圮殆尽。同治三年,次第营建,约如旧制,增建圣域、贤关二坊于明伦堂下,东西构斋各二。

金匮县儒学与无锡共学,以无锡训导理金匮学事。

江阴县儒学在县治西南,宋军故无学,初建庙于观风门外,学者肄习其中。后知章范宗古以邻郡狱卜迁军治之东南,后废为营屯。崇宁间大辟黉宇。绍兴三年,知军崔颂重修。绍兴五年,知军王棠更新之。乾通、绍定中,知军徐蒇、颜耆仲相继修葺。元末毁于兵。明初,江阴侯吴良即旧址立学,知县吴志远重修。宣德间,侍郎周忱重建大成殿及两庑、戟门。后知县周斌、黄传、刘、岳凌霄相继修葺。清顺治间,提学石申、张能麟修之。康熙十三年,知县何尔彬、龚之怡,教谕宗章埈重修。二十六年知县陆次云重修。

附明陈芝英江阴学乡贤记

乡有贤则祀之,非贤不祀也。江邑祀乡贤者,前有延陵季子,后有李忠毅、缪文贞两公,而其贤也著矣,而其祀也确矣。故谓江邑之宗祀无讹无滥或观于此而得之也。先是,宋蒋待制静明、孙司业作俱在祀典,弘治中,知县黄傅考论黜焉。蒋以徽宗朝进瑞鸟颂故,孙以答性难说微偏故。论者谓以两先生之贤而一眚之不容如此,则苹蔡蕰藻之馨香,洵非无德而能几此也。今世无黄侯耳,有黄侯其存焉者寡矣,此欧阳郡公别有先贤祠之创,而以为牛骥同槽祀之,适以黩之也。

雍正四年,知县祁文瀚倡修。乾隆二年知县蔡澍、五十三年学使沈初、知县牛兆奎先后重修。道光元年,学使姚文田复浚学前河。咸丰十年,毁于粤匪。同治六年,知县颜云阶详请建复。光绪元年,建大成殿,又续建崇圣祠正殿。

宜兴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旧在县治东南,宋景德四年建,皇祐初徙南兴门外,绍兴五年增修。

附朱熹记

绍兴五年十二月,宜兴县新学修成。明年,知县事承议郎括苍高君商老以书来请记,而其学师生迪功郎孙庭询、贡士邵机等数十人又疏其事。以来告曰:吾邑之学久废不治,自今明府之来即有意焉,而县贫不能遽给以其费,乃稍葺其所甚敝,亟补其所甚阙。且籍间田五千亩以丰其廪,斥长桥僦金七十余万以附益之。为置师弟子员,课试如法,而又日往游焉,躬为讲说,开之以道德性命之旨,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使其知士之所以学盖有卓然科举文字之外者,于是县人学子知所尚慕。至于里居士大夫之贤者亦携子弟来听席下,无不更相告语相勉励,而自恨其闻之之晚也。退而相与出捐金赍以佐其役,合公私之力,得钱几七百万,而学内外焕然一新。堂涂门庑靡不严备,象设礼乐,皆应图法。盖高君之于学非独其经理兴筑之绪为可书,而其所以教者,则非今世之为吏者所能及,邑之人才风俗实有赖焉。幸夫子悉书以告来者于无穷,则诸生之望焉。予顷得识高君于会稽,而知其贤。今乃闻其政教之施,于今者又有成效如此,固已乐为之书矣。而其邑之父兄子弟能率高君之教而有所兴起,皆知从事于古人为己之学,而不汲汲乎夸多斗靡之习,以追时好,以取世资,则又予所深叹而尤乐取以告人者也,乃为悉记其语,使后之君子有考焉。抑高君之于此邑,尝新其社稷之位,而并兆风云雷雨,师于其则,以严祀事;穿故渎,疏积水,以防旱涝;作社仓,储羡粟,以备凶荒。其所以祀神治民之类,能行其所学,而皆出于至诚恳恻之意,是以言出而人信从之,盖不止于讲说之间然后以言教也。呜呼!贤矣哉。

元至正间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谢德清移置今地。正统间,知县邹旦贸民地以扩之。成化间,知县沈振重修。嘉靖初,知县何栋建尊经阁,后知县丁谨、方逢时相继增修。万历十六年,知县陈遴玮后建堂舍。清顺治十七年,教谕丁允龄募修。康熙十五年,教谕顾智募修。二十年,知县李先荣重修。雍正四年宜兴分置荆溪县,以教谕专理宜兴学事。道光丙午重建。咸丰庚申毁于粤匪。同治丁卯兴造,规制如旧。

荆溪县儒学与宜兴共学,以宜兴训导专理荆溪学事。

靖江县儒学在县治西南。明成化八年,知县张汝华建。正德、嘉靖间,知县周奇健、殷云霄、易斡增修。知县赵应鸩引泮池作九曲势,与南市河通,泮南作崇墉,高三丈,广倍之。崇祯初,知县唐尧俞移崇墉于市河之南。十年,知县陈函辉重修文庙。清康熙七年,知县郑重增修。成丰庚申毁于兵燹。光绪二年,知县叶滋森重建。

镇江府儒学在府治东南。宋太平兴国八年,知府柳开创建于朱方门内。宝元初,范仲淹守郡,乃拓而新之。元祐、宣和间,知府林希、毛友相继修葺。绍兴九年毁于火,知府程迈复营治,刘子羽继之,大为兴复。元至正间修葺。明初,改建于定波门内。景泰中,知府张岩以学地卑隘,复改建于县治之东,同知俞端竟其役,建明伦堂及四斋于山之西,庙庑、堂斋、桥门、号舍、厨库、射圃悉备。天顺元年,知府林鹗建尊经阁、泮池、石梁。成化间,知府熊祐重建学门。弘治中,知府郑杰作会讲楼。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四十二年,知府秦淦于学之正南因冈增土,名曰封山。隆庆、万历间,知府胡维新、钟阳、吴丰为谦、王应麟先后修理。天启五年文庙毁,巡按御史陆某捐资重建。

附吴宽重修府学记

镇江府之有学,自宋历元,在府治之南。国朝景泰间,知府张侯以其地势卑隘,始东迁之,至今五十年矣,而颓坏已甚,未有能修之者。今兹郑侯杰自大理寺丞来,好文重士,始谋以修学事移于巡抚都御史四明朱公。公曰:吾奉天子命以养民,财固所当惜,然以学校概视是不知务者,即报使举行。侯又得承仕郎曹贵,委之董其事,贵勤敏而公,财不妄费。功成,规制宏观美,观者称叹,于是教授董宗道等具修学始末来请文刻石。盖学之设,古制也。自三代以至今日,上下数千年,其间未有能废之者,以圣贤之道不可废而道明于此也。然所以明于此者,非明于学校之地,明于游学校之人,则其人之寄亦重矣哉。孟子曰:“君子不下带而道存焉,故庙而祀之,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者非夫人也,圣贤也,圣贤者道之所在也。”诵其言,求其道,用于乡,使习俗丕变于一时;用于世,使德业大行于百世,然后称乎游于此者,此固朝廷崇儒之美意,而有司之所奉行而不敢废者也。彼科第云者,特假之以致吾身之阶耳,果足以为士子望哉?故因记学之成而及之。

周洪谟礼器乐器记

圣朝两京国子监及天下郡县皆庙祀孔子,其肖像,冕十二旒、衣十二章、祭器十笾、十豆、乐舞六佾。今命笾豆增为十二,六佾增为八佾,始用天子礼乐,以其制通行天下。历代以来尊崇孔子,未有盛于今日者也。然诸郡礼器则全,而乐器则或未备。惟镇江府学礼乐器俱完,礼器千余,皆范铜为之,乃元至正十一年总管李中、教授黄镛所铸。豆二百七十二,其盖数亦如之;爵一百三十九,尊盘如爵之数; 簠一百二十,其盖一百一十六;簋一百十九,其盖一百十五;牺尊六、象尊六、常尊三、龙杓三、花之瓶大小八、香之炉大小十六、盥洗盆三、毛血盘二,诸器既完,惟笾皆失。旧常以豆之盖代之,今知府熊侯乃铸铜为笾二百二十,其盖亦如其数。窃维古者祭器以竹、以木、以陶,但竹木者易剥,陶者易损,故代之铜,而图其坚久也。予往岁为监祭酒,始谒庙释菜,而见磁爵之缺者甚多,不胜悚惧,遂遣人赴饶州制补之。夫以太学奉帝命以行礼者,其器尚如此,况诸郡县乎。且铜虽非古制,而李中辈所铸历三百余年之久,皆无少窳,其视抗陶之剥损者则美恶判矣。乐器亦当时所制,铜钟二十一、石盘十六、琴十、瑟四,以及笙、管、柷、之类靡不毕备。熊侯与其僚同知伍侯琇商榷,以为前人所制固美,恐其久而或忘,乃寓书来,求予笔诸石,以防疏虞。且约典守者必严出纳,教授训导但一秩满者,虽素不司管钥,必白于郡,会诸师生审验之而后去。于戏,诵遗经以出身者,感圣恩如天地,且愧不能报称,于区区祭器傥不能守,又何颜入礼殿乎。虽然,此礼乐之器耳,而行斯礼必本之敬,奏斯乐必本之和,故孔子尝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异时承祀之顷,肃肃雍雍,仪节不爽,音律克谐,仰瞻圣贤之灵,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则必来格而歆享矣。抑礼乐本之心体之身者,岂但感乎神而已?虽达之以道,家国天下而无不理焉。则凡为治者其可不务礼乐之本,而推之用乎?

清顺治初,明伦堂圮,知府涂廓捐资,买杨一清御书楼改建。康熙十一年,知府高得贵重修。二十七年,知府王燕重修。雍正七年,知府毛德琦重修。乾隆五十八年,官绅改建。道光二年捐修。咸丰三年粤寇残毁过半。同治十一年,绅士请款修建复旧。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县学同)

丹徒县儒学,旧在县治西。宋崇宁以后圮,附于郡学。绍兴中,知县赵学老复建。元延韦占六年,教授朱天珍重建。明洪武初,以淮海书院并人。正统间毁,巡抚周忱重建。天顺中,知府姚堂凿泮池,设门庑,立儒林坊。成化中,巡抚牟奉建尊经阁。弘治末,知府王存忠拓庙基,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二坊。嘉靖初,提学御史萧鸣凤以庙学湫隘,迁于寿邱山南麓。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张晋倡修。康熙八年,教谕王天璧、谈志相继修葺。二十一年,知府高龙光于学后累石筑墙,以护龙脉。雍正七年,知府毛德琦重修。乾隆二十七年知县徐名标、五十三年知县张振纲俱重修。咸丰二年毁于粤寇。同治四年,诸生就崇圣祠故址建屋,举行丁祭。光绪元年,始禀请拨款重建。如旧制。

丹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庆历间建,建炎中毁。绍兴时,知县吴芑重建。乾道六年,知县陈玢撤而新之。宝祐初,知县胡梦高又新之,元因之。明洪武中,知县郑士源、许子英、董复昌、潘绥相继修葺。后知县周志义、包达、陈谊先后增修。弘治间,知县高谦移棂星门于泮池之南。嘉靖六年,知县张凤种凿渠导湖水绕学宫南,累土为案山。隆庆三年,同知马豸又开城西水窦,引湖水绕之。清顺治十七年,知县贺应旌重建尊经阁。康熙十二年,教谕蒋士伟重修两庑。五十二年,邑人潘铎、葛任义、殷圣庄共捐资修正殿,重建启圣祠、两庑、棂星门。道光间,屡修。咸丰十年毁于寇。同治五年,知县金鸿保等请款陆续重建如旧。

金坛县儒学在县治东,宋绍兴初,知县李枀重建。元至元元年,知县于渊增修。至正间,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蔡原臣重建。建文四年,知县孙时撤两庑、戟门而新之。正统八年,知县刘训撤明伦堂为东斋,因重建明伦堂。成化、嘉靖间,知县刘观、张宾、董相、县丞邓继曾相继增修,凿泮池为三石梁。万历十一年,知县许弘纲重修。三十二年,知县邵应贞又辟地新之。清顺治十一年,知县赵介重修,知县宋踵成之。康熙九年,知县康万宁、教谕许允成增葺。雍正四年,邑绅士募修,教谕卢翀中董其事。嘉庆二十五年,知县王青莲、朱澜增修。咸丰十年毁于粤寇。同治六年,知县王其淦、鹿伯元相继重修。

溧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宋淳化间,知县夏侯戬建于县西门外。皇祐四年,查宗闵徙于今地。建炎末撤屋为营,绍兴以后相继修葺,而斋庑堂殿始备。元升为州学,创尊经阁,后毁于兵。明初,知州林庆复创建焉。永乐十一年,重修。天顺中毁,明伦堂独存。成化中,知县员贤渐次修复。十五年,知县陈福改明伦堂制度。嘉靖间汤虺、马一龙增修。清康熙五年,徐一经重葺。文庙,乾隆三年知县吴学濂,嘉庆七年知县周炜重修。咸丰间半毁于寇。同治六年,绅士捐修。光绪十二年,知县朱缃重修。

太平厅儒学未建。

淮安府儒学在府治南门内。宋景祐二年,转运使魏廉建。建炎间毁于兵。嗣后屡建屡徙。淳熙十年,知府王调始仍故基重建。嘉定八年,知府应纯之大新学制。元凡四加修治。明洪武九年,知府潘杰重修。正统七年,知府杨理增修。天顺、成化间,知府邱陵、杨泉先后增拓学地。弘治六年,知府徐镛建尊经阁,官师廨舍俱备。十七年,巡抚张缙建兴贤、毓秀二坊。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万历后,知府陈文烛、宋祖舜相继修治。清顺治九年,漕抚沈文奎重修。康熙十八年,总河靳辅捐俸修理。二十四年,淮扬道高成美捐俸增修。雍正六年,知府申程章修大成殿。十年,教授黄施锷修明伦堂。同治、光绪中,总漕张之万、文彬先后拨款重建大成殿。光绪二十一年,知府张球先后拨款修筑外泮池、南宫墙。二十八年七月,尊经阁毁,邑人请帑购置祭器。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县学同)

山阳县儒学,旧建于满浦坊慰司地,元至元间迁于旧酒库桥南,至正时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罗传道改建于察院西。景泰初,塑四配十哲像。成化五年,巡抚滕昭、知府杨泉复拓地建庙,学制与府略同。弘治后,知县乐护、周好山、杨日敬、田孔阳相继修葺。天启四年,知府宋祖舜、知县孙肇兴重修。清康熙二十四年,总漕徐九龄、知府高美修理棂星门。雍正六年,教谕王熙载复修。九年分置阜宁县,教谕训导未分。乾隆三年加修。二十三年,知府伍诺玺重修。咸丰十年修大成殿。光绪十五年,邑人请帑重建尊经阁。

阜宁县儒学在城内东南隅。雍正十年初立县,以庙湾场社学为之。乾隆三十六年,知县陈科铝谋改建。四十年,知县阎循霦移建今地。嘉庆十七年,知县陈玉成大修。二十二年,知县裘增庆建明伦堂、尊经阁、斋房、学舍。道光二十三年,知县钱兆麟重修大成殿,浚文渠。同治元年,知县毕培贞重建棂星门。九年,知县沈国翰等重建大成殿。十一年,训导范凤藻重建泮池、石桥。光绪元年,重建尊经阁。十二年后,历届续修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等处。

盐城县儒学在县治南。宋绍兴间,知县黄万顷建。自宋至元,凡三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陈天瑞重建。永乐、景泰、成化间相继修治。正德初,知县王明彻重修。嘉靖间,知县姜润、程节、叶路新先后修葺。万历九年,知县杨瑞云增修。清康熙十年,教谕张星轺募修。三十三年,知县武皋修圣殿、两庑。四十八年,知县马化蛟修文昌阁、仪门。五十三年,知县盛弘邃修明伦堂。雍正二年,知县于本宏修文昌楼、敬一亭。七年,知县孙荫孙修明伦堂。乾隆八年,知县沈世道修大成殿、两庑、泮池、各门、垣墙。十二年,知县黄垣重修。嘉庆六年,知县林槐、教谕钱燕习重修。二十四年,修棂星门。道光十二年、同治八年皆改建大门。光绪十七年,邑人改浚泮池,于泮池东开文渠。

清河县儒学,宋德祐初建于旧县之西大清河口。景定元年河决,县迁治甘罗城,学随之。元末毁。明洪武初,知县孔克勋改建于县治东南小清河口。正统五年,署县事知州李信圭、天顺时知县卢宁修。成化后,提学陈选、张缙以次修造。知县刘慧作泮池而桥之。正德中,提学张璿建棂星门、讲堂、号舍。嘉靖间,知县吴宗吉加葺。隆庆间,知县张维城重建。天启元年,河决,学宫遂圮。三年,教谕高崇谷迁于旧基西北数十步,以远河患,渐次增造。清顺治六年,教谕严补宸加修。康熙十二年,训导朱彝复修。十七年,知县王登龙重建启圣祠及两庑。十八年,增建尊经阁。二十七年,知县管钜培甬道以达仪门。三十年,大修。五十九年,署县事王三谦重修尊经阁。六十年,知县郎灿重修明伦堂。雍正九年,署县事戴昕重修正殿。十一年,知事许逢元修明伦堂。十二年,建崇圣祠。乾隆十年,教谕黄中理修。十四年,教谕吴贻恕重建东西二坊,主簿潘念蓼建泮宫坊。十五年,知县朱元丰修明伦堂。新县儒学旧在山阳治,始于嘉靖九年,工部主事邵经济建崇景堂于清江浦漕厂署左。隆庆、万历年均增修。天启六年,从事丁祭。清康熙十六年,河督靳辅重建先师殿。二十三年,淮道常君恩重建尊德堂、棂星门。三十七年,河督于成龙奏改称文庙。乾隆二十四年重修。二十六年始奏改为清河学宫。四十二年,河督萨载重建。道光三年,河督黎世序及邑人重建。咸丰十年毁。同治四年,总漕吴棠重建大成殿。十一年总漕文彬修建尊经阁、斋房。

安东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正间,安东万户张汉英始建,后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县束贽重建。宣德七年,典史栗整重修。景泰初,教谕叶瑾、邑人梁璧重修。天启三年,教谕潘士谦重建正殿,高广于旧制。崇祯间,知县王敬承、教谕史龙瑞重修。清顺治初,知县刘聘加修。康熙九年大水,庙学颓废。十一年,训导吴正名、顾昌重修。雍正四年,运判张涵、邑人程銮修正殿、两庑,程俊、孙朝宗捐修崇圣祠、明伦堂。

桃源县儒学在县治南,元县尹刘整建,后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王仁重建。正统、景泰间知县张端、赵纪增修。弘治后知县崔献、李廷鹏、黄时康、王敬宾、曹夔相继修葺。万历间,知县华存礼、龚奭重修。清顺治十四年,知县郑牧民重修。康熙七年圮。十九年,知县万谦、教谕史逸嗣、训导刘蕃募资修建。四十九年,知县田养民重修大成殿、明伦堂、两庑。雍正七年,知县眭文焕率绅士重建大成殿。乾隆九年,教谕梅理重建各门、缭垣、两庑、名宦、乡贤祠。十七年、道光二年、二十七年,均重修。咸丰十年毁。同治二年,知县张景贤重修。

扬州府儒学,在府治后儒林坊,宋建。明洪武中,知府周原福因旧规重建,东有成贤坊,西有育才坊,及藏书楼、射圃、观德亭、颐贞堂、玩易亭、祭器库、文昌楼并官廨。正统间,知府韩宏因藏书楼改建崇文阁,即今尊经阁也;又建更衣、采芹二亭。天顺、成化间,御史张黼、知府郑岑先后修葺。嘉靖四年毁,知府易瓒重建。八年,知府陶俨成之。十年奉诏建启圣祠及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万历后知府朱锦、韩文镜增修。清康熙十九年,巡盐御史郝浴、知府崔华捐资修理。教授秦钜伦、朱虹、训导丁德明先后踵成之。二十二年,巡盐御史裘充美复修文昌楼。雍正十三年,郡人汪应庚重建。乾隆五十二年,盐政徵瑞饬江都知县孔继 檊承修。嘉庆十二年,郡人阮元重浚府学泮池内双井。成丰间,两遭兵燹。同治年间,知府孙恩寿捐资修缮。光绪十七年,郡人徐兆裕捐银补葺。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州县学同)

江都县儒学在县治北,宋绍兴十二年,州守许中建。明洪武七年,知县朱启重建。宣德间,知县谢必贤修。正统三年,运使严正建崇文阁。成化间,巡按董韬、知府郑岑、周源相继创修,学制大备。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吴桂芳重修。三十八年,商人黄焕建文奎楼于学门内。清康熙九年,教谕吴伯琮捐修。十九年,巡盐御史郝浴捐修。二十二年,教谕许维梃、训导汪和中毕其工,黉门外缭以周垣,东西设圈门,为玉带巷。雍正四年,知县王元稚重建敬一亭。九年,江都分置甘泉县,以教谕专理江都学事。雍正十三年,郡人汪应庚重建。乾隆五十一年,邑人秦黉重浚县学前二井,题通灵泉。五十二年,江都知县孔继 檊承修。嘉庆十六年,盐政阿克当阿、知府崇年缮修大成殿。咸丰间,再遭兵燹。同治初,更修葺之。

甘泉县儒学,与江都共学,以江都训导理甘泉学事。

仪征县儒学,在县治东。宋庆历四年,始建州学于城西南隅,后毁于兵。绍兴中,知府张好古复建学于城南。元泰定间,知府张震复新之。明洪武初,改州学为县学,知县刘文纲、康彦民相继修葺。万历十三年,知县樊养凤迁学宫于资福寺,仍寺前巨浸为泮池,引淮水人泮,跨以石梁,规模毕备。清顺治九年,同知李淮重修文庙。康熙五年,教谕舒文灿倡修。二十八年,知县马章玉重修。四十六年,巡盐御史曹寅重修明伦堂。

朱彝尊

古之造士立学,士之志于道者必于乡校事其师。记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当其盛时,无小无大,从公于迈。及其废,则曰: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而又继之曰: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是故博习者,必亲师;论学者,必取友。学者有失,教者知之,长其善而救其失。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安于所居之地,夫然后师严道尊,民知敬学也已。学之制非一,虞庠上下,夏序东西,殷胶左右。周保传所记为学有五,汉立三雍,晋兴两学。至于唐分学为七,三品以上子孙国子学教之,五品以上子孙太学教之。曰广文,以领国子生之业进士者;曰四门,以授七品之子及庶人之后异子弟。律学以讲律令格式,书学以考篆籀分隶真草章行;数学以明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斯成德达材,各有其选,教之亦多术矣。自宋而后,虽于州郡县学之外兼设山长,然书数之学辍勿讲,科目之繁既省。士子分治五经,专习四子,家各有师,不必问业于乡校。而仪征县治当江介之冲,旧为江淮发运之所,邦人多盐荚之利,其子弟注籍于学,束修之礼,通名于校官,岁一再至而已。戟门之欹倾,泮水之淟浊,文庙之浅漏,讲堂黉舍之榛芜,守土司教者第有坐愁行欢已焉。通政司使巡视两淮盐课、盐察御曹公恤商以仁,待士以礼,每因秤掣至县,布宽大之条。舳舻衔接,柜鼓榜歌于是。公年五十矣,商纲亭户感思进酒于公,醵白金二十镒称寿,公却之再三。适公乘过市,遮马拒轮以请。公乃召汪训导谷贻语之曰:“县学之不修久矣,吾无私财以鸠工也,曷若以众所率之钱,新多士肄业之地,庶几邑子享人爵之报乎?”于焉众皆悦,颂公之无私而克广德心也。岁之某月诞治泮宫,工匠陶 旊各程其材,自西徂东,百废具举,由是诸生问业有所,来亲其师,人知敬学,尔乃伐石以志重修之岁月。曹公名寅,字子清,字荔轩,满州人。

五十一年,教谕盛安文重修启圣祠。五十三年,许彪重修尊经阁于旧址。五十六年,知县陆师重修。雍正五年,邑人马复、黄成蓥重修两庑。十三年,邑人许华生重修。乾隆十六年,知县李鹏举、教谕黄简修葺。二十六年,县丞李元植浚泮池,邑人程元基等倡修圣殿、明伦堂、尊经阁、两庑、斋舍、泮宫坊照壁、东西状元桥、大成门,增建斋宿所。五十五年,风灾,邑人请于两淮盐政兴修。嘉庆三年,重修。四年,县丞申淑重浚泮池。八年,重修殿庑。十年,仪河商人捐银修葺。道光元年,监掣同知巴彦岱、知县马嗣援、邑绅阮元捐修。五年,邑人李鸿、汪际昌等捐浚外泮池。咸丰间,邑遭兵燹。同治初,重修缮之。

高邮州儒学在州治东,宋至和二年知军事邵必始建。开禧中,知府林伯成撤而广之。元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州黄克明因旧址重建。十七年,同知彭蠡重修。天顺四年,义民周全又大修。弘治后,知州程宪、赵来亨、范惟恭相继修葺。清顺治十四年,知州吴之俊、学正詹尹吉重修。康熙二十年,知州李培茂修正殿。四十年,学正吴谌重修。四十三年,监生陈朝佐捐田三百亩于学。四十七年,学正邓绍焕鬻田以竣工。雍正二年,知府张德盛重修。乾隆二年,知州傅椿捐修。十二年,知州康定遇修崇圣祠。三十八年、三十九年重修学署。四十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官绅先后增修。道光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州人王淮、夏庶绅重修大成殿、尊经阁。二十七年,州人贾和钧等重修两庑。咸丰元年,署训导李家彬捐修崇圣祠。

兴化县儒学在县治西南,宋天圣中知县范仲淹建。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县徐士诚改建今地。嘉靖三十七年,知县程鸣伊重修。清康熙十一年,知县程起鹏修。二十三年,知县张可立修。六十一年,教谕阮无忝重修,署县事王慎捐资襄其成。乾隆二十年,知县白钟麟兴修。五十年,邑人顾售修缮明伦堂。五十七年,知县中文增修。嘉庆四年,知县颜崇规修理县学,教谕史炳修教谕署。道光五年,知县张来阳修理县学。九年,训导汤璐重修训导署。十八年,知县周际华重修县学。十九年,重建棂星门。二十年,复修进德、修业二斋。

宝应县儒学在县治南,宋嘉定间知县贾涉建。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县王骥即故址修复。嘉靖后,知县李瓒、陈可大、韩介耿、随龙相继修葺,益增廓之。清顺治十四年,邑人朱尔远、胡克济等募修。康熙五十一年,邑人梁柱相等重修。乾隆五十五年,邑人王希伊等缮修大成殿及东西庑、祭器库、戟门、斋房。嘉庆十七年,邑人雍如斌、雍鹤来捐建尊经阁。十八年,训导张鼎同邑人捐修崇圣祠及桥南屏墙,邑人徐攀桂重建戟门,修明伦堂及东西斋、射圃厅。

泰州儒学在州治东南,唐置吴州,始建学。宋绍兴中,州守王扬英作宣圣庙于城东隅,即庙建学。元毁于兵。明洪武初,知州张遇林即故址建。永乐后,知州刘景文、萧旭相继修葺。正统间,知州黄性重修。成化二十年,知州彭福拓东南故址,移建学门,植华表二:左文雅,右儒林。弘治后,知州谢杰、朱登益增修。万历间,抚院李三才檄江防同知摄州事李仙品修学浚河,规制大备,清因之。乾隆十八年,修缮明伦堂、西斋房。二十三年,修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忠义祠、东斋房、东西黉门及界墙。三十四年,修棂星门、浴沂亭、东西斋房后壁。五十二年,州人陈埏等请捐修学宫。五十七年,知州季英等重修。嘉庆十四年,移建福神祠。十五年,仲耀等捐修泮池桥。

东台县儒学,在县治东南。乾隆三十三年分县,至四十一年,知县涂耀龙、邑人孙乔年、钱青田等捐资建学,创造大成殿,洎两庑、棂星等门,并崇圣祠、名宦、乡贤各祠。嘉庆三年,知县王逢源捐建明伦堂。十四年,知县姚兆昌、训导许士模缮修。

徐州府儒学,在城东北隅,去府治百步,旧在东南隅,元至正时毁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州文景宗重建于府东北隅。宣德、景泰间,知府杨秘、宋诚增修。天顺六年,知州王叙拓而大之,重建庙庑,易棂星门以石。成化十年,知州陈廷琏建明伦堂。正德初,副使柳尚义增置斋房、号舍。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十三年,知州魏颂重修。后河决,学基成沼。隆庆间,知州章世贞以永福仓址改建。其后知州刘顺之、副使冯敏功毕其工。渐复圮坏。万历四十四年,副使袁应泰移建左卫旧址。天启初,河决,水绕学宫外,崇祯间文庙灾,兵道何腾蛟迁建于东大察院。清顺治七年,兵道胡廷佐倡修,知州余志明、学正谭学准、训导蔡尚廉踵成之。康熙二十一年,淮徐道刘元勋、知州臧兴祖迁建于府治之东,州绅士张瞻董成之。四十一年,知州佟国弼重修。五十六年,知州姜焯增修。庙学规制始备。雍正十一年,州升为府,以州学为府儒学。乾隆三年知府石杰、三十九年知府牛翊祖、嘉庆四年知府鳌图相继修葺。光绪五年,徐州道张富年重修。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州县学同)

铜山县儒学与府共学,以府训导理铜山学事。

萧县儒学在县治西南隅,宋旧址在西北隅。绍圣间徙置城东,后为河水冲啮。元至正间,县尹耶律廷瑞卜建于河西。元末毁。明洪武初,主簿刘瑜重建。正统十三年,知县柳新改造文庙。正德十六年,巡按御史宁钦移建于华严寺东岳观之地。万历五年,河决庙毁,知县伍维翰迁建于县治之东。四十六年,知县萧学俨复迁于县治之西南,即今地。清顺治五年,知县祖永勋修而新之。康熙四十九年,知县徐大生重修。乾隆五十七年知县宗守、六十年知县赵立福、嘉庆三年知县方菁、十六年知县潘镕相继修葺。十九年潘镕又增修。道光三十年,知县顾鸿逵、同治七年知县顾景濂重修。十二年,景濂并增高名宦、乡贤两祠。

砀山县儒学,旧在县治西北,唐贞观四年建。宋元事占间,邑人王惠捐资迁东北隅。元大德十一年,县尹杨泰移建于汉高祖庙故址。明永乐四年,知县郝圯重建。正统五年,知县杜钊增修。嘉靖四十一年,河决学圮。隆庆间,知县戴伟、王廷卿相继修建。万历间,知县尚诚以其地湾下,又易西华池北。三十六年,知县熊应祥改迁今址。清顺治十四年,知县曾为履捐修。康熙二十一年,邑人陈鼎新重修。六十一年,知县王晋重修。乾隆二年知县陆国枢、十七年知县李应槐、二十五年知县刘臻、三十二年知县刘王瑷相继修葺。

丰县儒学,旧在县治东,金末毁。元至正间,县尹郭碹重建,寻又毁于兵。明洪武六年,知县曾本重建。宣德后,知县阙膺、张升、邝颐相继修葺,旋因水圮。正德十五年,知县斐爵复建。嘉靖五年,又没于水。二十一年,知县李崇信创建于新县治之东。三十一年,知县徐萁复建于旧县治之西北。三十九年,知县胡义心又改建县治东南。清顺治二年,知县颜瑁、教谕陈彝、训导汪能容大修,制度毕备。康熙三十五年,知县李振、教谕黄师晟重修,拓东西基各数武。雍正五年,知县魏学谧重修。乾隆间,知县杨泌、宕生澍相继创捐。二十年,知县卢世昌毕其功。

沛县儒学,旧在河东泗亭坊。宋靖康中毁。金大定间,徙建河西。元至正间,复毁。明洪武初,知县黄忠信重修。永乐间,知县常瓘、李举贤增葺。嘉靖八年,河决学圮,知县王治易龙泉寺址改建。四十四年,再圮于水。隆庆三年,知县白经改建明伦堂、两庑,徙启圣祠于庙东。万历二年,知县刘顺之捐修。二十四年立作圣、成材二坊。清康熙二十九年,邑人募翰重建各祠。乾隆四年,知县李棠重修。四十六年,河决城圮,宫殿祠庑荡然一空。五十六年,迁治栖山,草创学宫。咸丰元年,又没于河。八年,复毁于火。十一年,邑还原治,秩祀附武庙。光绪十二年知县陆秉森、十五年知县侯绍瀛、二十年知县马光勋相继重建学宫于县城南,规制颇闳。

邳州儒学,在州治东南,创自宋兴隆间,元末毁。明初,判官裴珏重建。成化间,判官曹卿改建。弘治间,知州李文聪修葺。嘉靖后,知州高岩、王德广、马京踵修之。清顺治十年,学正蒋曜、孙大经复加修建。康熙七年学圮,十八年管河同知苏嵋、知州李缵宗与学正胡圭、训导许来惠改建于南堤之东,先营庙殿,二十年落成。二十四年大水,学正孟安世、训导许来惠堤障获全。二十六年,知州孙居提倡捐修。嘉庆十年邳北通判张文浩、王廷彦,十二年通判严娘相继复修,又新学宫一,在新州治之左。先是,康熙三十二年改筑新城成。知州孙居浞申请建学未果。五十六年,知州高魁标、朱尔融度地营建。嘉庆三年,江苏布政使司给帑三千两,俾前学正蒋震增修新庙。乃与故宫并焕。道光十年,知州黄耀明重修。

宿迁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南,元至正二十八年县尹张彬创址。元贞初,县尹萧世荣成之,元末兵毁。明洪武二年,县丞方铎重建。永乐、正统间历有修葺。成化五年,提学御史谢选撤新之。嘉靖末圮,知县陈嘉道重修。万历五年,复为河水冲啮,知县喻文伟改建于县治之左。清乾隆十四年知县钱朝模、二十五年淮徐道何达善、五十八年知县张永哲踵修。嘉庆十六年,知县丁堂增建。光绪二十二年知县萧仁晖、宣统二年知县汪宝增、训导杨世橙重修。

睢宁县儒学,在县治东南,元至元初知县王荣祖始建。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六年,知县叶见泰、教谕林德乾重建。宣德末知县卫镛、景泰初知县张伫、正德间知县黄守濂、刘景沂各增修。嘉靖后知县乔镇、徐密相继修葺。明季水圮。清顺治四年,知县殷岳建正殿、两庑、明伦堂。八年,知县魏翰建棂星门、戟门。康熙元年,知县冯应麒建启圣祠、兴贤、育才二坊,学制大备。四年,知县石之玫建青云亭。二十五年,知县谢乃实修。三十七年,知县章之瑶、教谕李              蝶瑞重修。乾隆二年,知县余家璜、教谕吴迩进、训导郭梅修。五十四年知县沈世垲、陈朝汲、刘炳,教谕吴逢春、屈文基,训导王史、程鼎相继续修。道光五年知县金更生、教谕狄鸿翔、二十三年教谕金南金、训导鲁常重修。同治十年,知县刘仟、教谕尹高祐、训导曹煜重建。光绪十七年知县侯绍瀛、训导丁显,二十四年教谕朱其卓,三十一年教谕陈宗麟续修。

太仓州儒学,在州治西南。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即水军都万户府第始建卫学。弘治十年置州,知州李端即卫学改州学,筑道山。嘉靖九年,知州陈璜建尊经阁。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万历间,知州丁永祚、陈腾凤相继修葺。清顺治十七年,知州吕时兴重建尊经阁。康熙二十三年,学正李煜修正殿。三十九年,知州茹之增修两庑及戟门。五十年,训导曹培源重修。雍正四年,太仓州分设镇洋县,以学正专理太仓州学事。嘉庆十九年,知州朱景昌重修。道光七年,知州李正鼎、知县景寿春修易大成门,额为棂星门,易戟门为大成门。二十五年,知州徐家槐修,自棂星门、大成殿、两庑以至崇圣、名宦、乡贤祠及尊经、奎文阁、校士院、射圃亭皆次第葺新。咸丰十年,兵燹毁。同治四年,知州方传书、知县李萼馨即旧址重建。八年,署知州蒯德模续建东西斋舍、明伦堂、忠义孝悌祠、土地祠。光绪十四年,邑人增建魁星阁。十八年,修复礼乐器。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县学同)

镇洋县儒学,与太仓州共学,以太仓州训导理镇洋学事。

崇明县儒学,在县治濠外东南隅。宋嘉熙间尝立书堂,元始建州学。至正间,改迁。明洪武初改为县学。正统、成化间制度渐备。嘉靖二十九年,筑平沙土城,乃卜迁学。三十年,兵备道熊桴改迁于东街,营建于初。万历六年,知县何懋官又改迁于东南小教场。十六年,筑长沙砖城,知县李大经又迁学于县治东南。天启二年,知县唐世涵始迁今地。清顺治十五年,知县陈慎修葺。康熙三年,总镇张大治、知县龚榜增修。雍正五年,知县张文英重建文昌阁。乾隆七年,知县许惟枚修,重建尊经阁及讲堂、乐器。浚濠土叠山为障。自后历五修。至道光七年,知县王青莲重修。同治八年,知县曹文焕、教谕郑镜清修,重建大成殿。

嘉定县儒学,在县治南,宋嘉定十二年知县高衍孙建。元元贞二年,升州学。明洪武二年复为县学。天顺四年,知县龙晋大修殿庑,筑土山于学南,名日应奎。成化间,知县洪冕、白思明、吴哲、刘翔相继修治。嘉靖十六年,知县李资坤增修。万历十八年,知县熊密夷土山之十七浚为潭,名曰汇龙。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刘弘德、教谕王彬修建祠阁、堂廨。康熙六年,知县金敏修圣殿,重建两庑。二十二年,知县闻在上增修。雍正四年,嘉定县分置宝山县,以教谕专理嘉定学事。乾隆七年,教谕赵平章修,并重建宜亭。十四年,知县杨景曾再修。三十年,教谕陈从王修,越二年,重建斋舍,自后又五修。至五十四年,教谕程瑶田重建两庑,修明伦堂,捐俸葺讲堂,额曰让堂。嘉庆中,凡五修。道光五年,教谕龚庆来建洒扫公所。七年,知县谈春台修,改建魁星亭为魁星阁。同治三年,署知县汪福安修。六年重建龙门。九年知县陆鸿逵置祭器。十二年,教谕汪铸重建兴贤坊。光绪二年,署知县周邦庆重建明伦堂,明年重建大成殿暨名宦、乡贤、土地诸祠,移建忠义孝弟祠。五年,知县程其珏增置礼乐器。自崇圣祠以至洒扫公所,次第重建。

宝山县儒学,在城东南隅。清乾隆十二年,知县赵酉、训导洪基即察院旧址建,并置礼乐器。四十年,为飓风所圮,仅存崇圣祠、尊经阁。五十五年,知县彭元璨重修。嘉庆十年,训导姚元建魁星阁。同治五年,知县祁德昌增置祭器。

海州儒学,在州治西,唐贞观四年创建。元皇庆二年,知州魏荣重建。元末毁。明洪武二年,知州陈德辅重建。弘治初,知州赵廷圭大修,后知州赵儒重修。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三十一年,知州钟岳改建,岁久渐圮。清康熙十四年,学正武威远重修圣殿。十八年,训导倪田玉重修棂星门。二十一年,学正吴植重修两庑。乾隆十七年,知州方鲁重修。四十九年,知州林光照复修,工未竣。知州李逢春等继之,后又渐圮。嘉庆中,知州唐仲冕捐俸倡修。光绪六年,知州廖纶筹款重建。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县学同)

赣榆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元毁于兵。明洪武四年,县丞莫从敬迁于县治东南。正统三年,知县郭文中重修。成化十四年,知县王举重修。嘉靖二十五年,扬州推官符允中、海州知府钟岳捐资修葺。万历问,知县樊兆程、徐应元相继增修。明季毁于兵。清顺治八年,知县穆尔谟、教谕刘思问重建。十三年,邑人董宗鼎重建门庑。康熙七年圮,训导章宪捐募修建。十一年,知县俞廷瑞、训导章宪捐募复修两庑。光绪二十九年,知县徐树锷重修。

沭阳县儒学,在县治南。洪武三年,知县冯益创建。正德间毁。知县易瓒重作庙庑,桥门、庖库、堂斋、号舍皆备。嘉靖四年,知县蒋赐迁于县治东。万历三十三年,教谕萧鸣盛复迁城南故址。清顺治十年,知县王国泰增设奎星楼。康熙三年,知县梁文焕增修。七年学圮。十二年知县张奇抱重加修理。

附胡简敬重修儒学记

吾沭密迩东省泗水峄山之间,循车辙马迹而览其盛者,往返祗旬日耳。去圣人之居若此其近,瞻其宫阙之巍峨,礼乐之隆备,车服俎豆之霱煌,宜有所观感而兴起。是以吾沭学制虽经迁改,仍复旧址。考前者之经营,其规抚结构亦差堪与邹鲁相望也。自康熙七年地震,学官惟圣殿仅存,其他堂庑群祠以及数仞之墙皆荡为飞尘碎砾,致殿阶之下,杂园疏而溷刍牧,无复有藩篱之隔。多士朔望揖父母师长之侧,不过露立须臾,循故事而散。春秋奉祀,亦无所谓丽牲之石,省濯之房,寥寥笾爵数器,以一篑出纳之。及行乡饮酒礼,主宾撰介草率拱揖于复苑架木之下,如此者已多历年所。三韩张侯以癸丑春莅任,首谒先师庙,乃慨然集师儒多士谋之。谓是一邑首善地,奈何听其荒落至此,愿捐俸以为之先。都人士其多方赞成之。于是鸠工庀材,经营伊始,即为久远之谋,亦似有神马思车周回于泗水峄山之间,审其差等,而著为心画者。既成功,爰集乡之博士弟子进而告之曰,侯之为此,宁岂特为崇庙貌,侑神飨哉?深望肄业有地,以圣人之所求乎己者求之多士尔。侯且月给薪廪,丰酒膳,拟闱中题以校士,躬为品题,即士子之工制业取科名,又未尝不于侯是赖,侯作人之功,其可忘诸。侯三韩人,名奇抱,号藏锦,由贡生初任沭阳县知县。

乾隆十六年,知县刘顺玺仍建于治东。二十一年,知县邓培蒋督修,工乃讫。嘉庆二年、九年续修。十年知县林龙光率绅士捐修。

通州儒学在州治东,宋太平兴国五年知州曾环始建于城东一里许,乾兴元年知州王随迁学于东门内。大观间毁于兵。绍兴间判官方云翼复建于旧址。淳熙间又毁。成淳中知州冯弼重建。元至正间,将军张弘纲建大成殿。明洪武三年,知州熊春增修。正统九年,郡人佥事陈敏、千户陈瑄重修。成化、弘治间,历加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启圣祠,建敬一亭,贮六箴碑,各县如之。三十二年,巡盐御史黄国用命知州游天庭重建尊经阁。清顺治二年,知州唐虞泰重修。康熙二年,知州毕际有重修泮宫坊。九年知州王廷机增修。雍正二年,知州白映棠重修,五年知州李世裔捐修明伦堂。乾隆十七年,知州王继祖等修。四十三年,州人唐鼎重修。旧有海门县学,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县江执创建儒学于县治东。今为海潮所啮,城圮,裁县归通州,改为海门乡。学省。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各县学同)

如皋县儒学,旧在县治东北。南唐保大十年建。宋绍兴初,迁于县治西南。元末兵毁。明洪武三年,知县谢得珉创建。嘉靖十九年,知县黎尧勋移建县治东南。万历后圮于风潮。知县郑人逵修造,始筑宫墙,易土以砖。后知县陈焕、张星、李廷材、熊奋渭、李衷纯相继修葺。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崔凤宾重修。康熙十年,知县赵弘化重修,贡生苏世威董其役。雍正十年,知县彭履仁、教谕丁弘远、训导庆翙重修。乾隆十五年,知县郑见龙修。十八年,县人沈金道等分修。三十六年,县人史鸣皋等分修。嘉庆二十一年,县人徐宗永甓大成殿、月台、丹墀、甬道。

泰兴县儒学,在县治东,宋绍兴间建,元季毁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吕秉直重建,后渐增修。正德间,知县郑浙鼎新之。嘉靖后,知县朱篪、许希孟、朱南雍、高桂、陈继畴相继修葺,拓泮池,增棂星门石柱二,曰江汉、秋阳,凿大池曰鲲化池,甏以石。崇祯间,导河人泮前鲲化池。清康熙十二年,邑人御史季振宜捐修。二十五年,教谕荆子迈浚池,曰绀寒池;筑台山上,曰光霁台。乾隆二十年,知县石为艺等修。四十年,知县胡宁等重建奎文阁。嘉庆十七年,知县朱一嫌等建武定桥,浚鲲化池,甃以石栏。道光十一年,知县李震等建学西石堤三十丈。

海门厅儒学,在厅署东,清乾隆四十一年同知徐文灿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