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毛钱一斤的西瓜和6元钱一盆汤——黄河行补记①|黄河之点滴076

 王阔海作品 2023-08-07 发布于内蒙古

友谊饭店老板送的西瓜  王阔海 拍

       乌海段的105公里黄河是连接两大河套——宁夏西套和巴彦淖尔市后套的管道,因着黄河的缘故,今年多次到青铜峡、省嵬城遗址、西夏王陵、黄河楼、灵州城这些地方,宁夏的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心中暗暗羡慕他们。

       比方说在银川,他们的公务员食堂是内外无别的,跟北京东方广场的大时代那样,办个卡,不用身份证,你就可以随便选择。

       菜品丰富,也很便宜。

       在宁夏的公园门口,会有免费的加热水机,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老茶鬼,是除了高速服务区外,最不用求人的好地方了,印象很深。再有,热水机旁还有充电插座,不用扫码付费,不知道钱由谁出。

       这些不多说了。

       这次为了考察黄河,主要是对黄河文化上游段有一个地理空间上的认识,我们一行四人驱车溯河而上,第一天中午就到了中卫市一个叫白马乡的地方。

       适逢中午,决定吃个午饭。

       白马乡是过了青铜峡之后我们靠近黄河岸边南岸的一个乡,乡政府在一个叫白路村的村子。其实回程时,我们就在她的东南方向而过,那地方叫红寺堡,有故事,会专门说。

       车刚行近白路村,就被两侧的大片西瓜地夹住了,紧接着就是一个大的西瓜集散市场,我们闯进了西瓜的国度里。

       在到达这里之前,我事先是做了计划的,不仅因为她就在沿黄的乡道边上,我还喜欢这个地方的名字“白马”。少年骑白马、白马非马、白龙马、白驹过隙……等等,都给人一种想象和感受的期许。

       我们很随意地就把车停在一家挂着“友谊饭店”牌子的小馆子门口,因为他的粉笔写的招牌上有面条。

       一路上,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我们喜欢面条。在北方面条一点也不枯燥,每种面有它自己的特点,每个人做都不一样,总有尝鲜的收获。

       关于面,以后还要专门介绍一种叫浆水面的宝物。

       进店之后一看招牌,我们改主意了,我们都被一个没吃过的名字吸引住,它叫“头肉盖饭”。

       点完餐之后,坐下来我们开始猜测什么是“头肉”,也被我们猜中了,就是猪头肉,且是那种卤味不强烈的新鲜物事。端上来的头肉盖饭里,头肉含量不少,应该是十余片,其余的各种应季菜蔬比如青红辣椒、香菜什么的都有,还有几块黑木耳。

       老板的桌子上放着一颗西瓜,足有十五、六斤以上。郝瑞问老板那西瓜卖不卖,老板正要给我们沏茶,听见我们这样问他,就放下茶壶,那壸里面是红枣、冰糖、枸杞等泡的八宝茶。

       “你们要是吃西瓜,就不给你们沏茶了,吃不下。”老板递过一把水果刀,好像是小付把西瓜搬了过来。

       “多少钱一斤?”国志老成,先问了一句。

       “四五毛钱一斤的东西,还要啥钱?吃不完你们带走。”老板爽快地回答。

       因为新冠感染和自己也有些心理过敏的原因,我一直决定听信医生和算命的说的,今年不吃西瓜。实际上,2023年的第一口西瓜我就是在中卫白马乡吃的。

       不仅仅是因为免费。

       我还是很谨慎,吃了薄薄两片就放下,向老板点了一份汤。事先我看见定价是6元,我以为这应是一小碗鸡蛋汤吧。

       不料端上来的是一整盆。

       汤里鸡蛋跟云朵一样飘着,夹杂着青绿色的黄瓜片、黑色的紫菜,漂浮着虾皮和枸杞,以勺子探之,有阻挡的手感。

       我们都为这盆汤喝彩,实惠、便宜。

       一份头肉盖饭我是吃不尽的,在等待他们光盘行动的时间里,我去看那挂在墙上的价目牌,真是耳目一新,除了价格的低廉外,还有一个叫不准发音的菜叫做“苤蓝”。

       隔壁桌的80后告诉我叫“pie兰”,我一下子想起东北一个发音为“piele”的菜头,用手比划着与青年核对。

       果然,“撇了”就是苤蓝。

       门外十几米处,黄河水急匆匆向下游流,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我想上游可能有雨了,不然水的颜色不会这么黄,水的泥土味儿都能扑面而来。

       果然,在沙坡头南岸,我们遇见暴雨,其实在那样的环境下,我是很担忧的。——未完待续。(20230806,乌海)

白路村友谊饭店的头肉盖饭 王阔海 拍

白路村前方不远处的黄河 王阔海 拍

王阔海 黄河文化研究者,痴迷黄河,崇尚从多学科学习思考同一问题,尊重行走,崇拜怀疑,喜赖常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