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洋务运动未富未强先破产

 昵称MJRlOV28 2023-08-07 发布于辽宁

两江总督曾国藩的一封奏折,掀开了洋务运动的浪潮。君臣的一致努力,让大清以为见到了中兴的曙光。然而,在封建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洋务运动只能是一场幻梦而已,北洋水师的组建与覆灭,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李鸿章

外国资本主义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不断加紧了经济上、政治上对清政府的控制,致使清朝统治机构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日渐加深。

后来,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逐渐有一些官僚开始与洋人、洋事务打交道。这些与洋务关系密切的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派别,而且比较有权有势,被称为洋务派。

所谓“洋务”,当时也被称作“夷务”,是指一切同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物。只要是办理过与洋人有关事务的人,均被称为洋务派。

在清朝中央以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侍郎文祥等人为代表,地方上则以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他们手中大权在握,可以左右清朝的政局。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他们接受了沉痛的教训,尤其是他们都曾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共同镇压人民反抗,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他们深知西方列强“船坚炮利”。于是便积极主张多多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仿造西方船炮枪弹,运用西式方法来训练部队等。

总之,洋务派是要将他们学习到的西方的主张全部转化为实践,从而掀起一场有声有色、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以利于和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

曾国藩

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比不上中国,只是中国的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强,只要清王朝掌握了西方的近代军事技术和装备便可以重振国威,扬名于世。

从指导思想和实践也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目的,那就是洋务派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了拯救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所以,当人民反抗斗争对其统治构成威胁时,就学习洋人的长处以镇压民众的反抗;当外国侵略势力明显动摇其统治时,便取洋人长技以“制夷”。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方法来研制新式枪炮和船舰,兴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军工厂主要有:

一、江南制造总局。

同治四年(1865 年),在曾国藩支持下由李鸿章在上海建立。购买美国旗记机器铁厂和苏州制炮局的部分机器,同时又委派容闳从美国购进一部分机器,综合构成该局的生产设备。创办经费为54万余两白银,以后又投入很多经费。拥有工人二千余人,在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中,规模最大。主要是生产枪炮、弹药、水雷和小型船舰。该局还附设译书馆,翻译西文书籍。

二、金陵机器局。

同治四年(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时,把他在苏州创办的洋炮局迁到南京并加以改造扩建而成。主要生产枪支、火炮,为淮系军阀供应军火。

三、福州船政局。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闽江马尾山下设立该局,也称马尾造船厂。该局以47万两白银起家,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轮船修造厂。该厂还附设船政学堂,专门教授英语、法语、算法和画法,为驾驶轮船和造船培养专门人才,该局系南洋水师的基地。

四、天津机器局。

这是同治六年,崇厚在天津筹建的,英国人密妥士任总管,从国外购买机器,制造火药。虽耗资巨大但成效不佳。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时接管了该厂,招募洋匠,添置设备,扩大规模,使该局有了一些起色。随后又扩大规模,分为东、西两局。东局设在天津城外东南方的贾家沽,西局设在天津城南海光寺。主要生产弹药、水雷、炮架、洋枪等。

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了兴办民用工业企业,但军事工业的扩展丝毫没有放松。此外,张之洞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汉阳创办了湖北枪炮厂,这是洋务运动后期兴办的最大的军火工厂。

上述军工企业性质都属于官办,严格地控制在清政府和湘、淮系等军阀集团手中,绝对不允许商民插手和仿办。这些企业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这些企业完全采用官办的形式,由官款拨充各局、厂的创办经费和巨额的常年开支,具体讲,是由军饷中拨出一部分或从税收中支付。工人大多来自清军士兵,各局、厂的管理制度仍采用封建军队式的。企业生产的产品由清廷直接调拨给军队,不在市场上出售。企业既不计算成本,不负盈亏,更没有从利润转化而来的资金积累。所以,它是官府控制、垄断下的具有浓厚封建气息的近代企业。

其二,依赖性和买办性的特色很明显。这些军工企业从设计施工、购置机器设备、生产技术,直到原料供应,没有一样不依赖外国。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也是无法避免的,但关键在于这些企业长期都是在外国人的操纵之下。例如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军阀所创办的军工企业主要操纵在英国人手中,左宗棠的湘系集团兴办的军工企业被法国人所控制。外国资本家还通过洋务派推销国内早已落后的或者淘汰的设备和器材。一些洋务派官僚在采办经营过程中乘机贪污受贿或扩充个人势力。可谓是名为“自强”,实则封建军阀趁机各自扩充本派的实力。

其三,这些军工企业采用了在当时的中国还算比较先进的大机器生产,集中了一批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形成了资本主义形式的阶级关系。企业的产品虽不面向市场,但其本身具有部分的商品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受价值规律的支配。所以说,这些军工企业中间包含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

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在兴办军工企业的基础上,又打出“求富”的招牌,开始大量兴办民用工业企业。

洋务派从19世纪70年代起大办民用企业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他们在创办军工企业的实践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资金奇缺、原材料供给不足和运输落后等,加上经办人员极度的挥霍浪费而使企业难以维持,使他们认识到“必先求富而后能强”。也就是说必须通过大力发展民用工业企业来积累资金,打下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再者,他们想通过兴办民用企业来抑制洋商倾销洋货和列强的经济掠夺。

洋务派代表人物在奏章、书信、谈话中都表示过要“稍分洋商之利”,“欲收已失之利还之于民”等想法。

虽然洋务派在兴办民用企业的过程中各有企图,甚至还有一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但也不能说他们没有抑制洋商和夺回利权的意图。从他们兴办民用企业的实践来看,也的确尝试过一些抵制洋商倾销洋货的努力。

自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20余年间,洋务派大约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涉及交通运输、采矿、纺织、冶炼等行业,规模较大的有以下几个:

1、上海轮船招商局。

同治十一年(1872 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形式为官督商办。

当时,李鸿章上奏获准后,清廷拨直隶练饷局制钱 22万串,折合白银13.3万两作为股本,委托沙船富商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设局筹集商股而创办。初期仅有轮船三艘,到光绪三年(1877年)已有大小船共30 艘,在各口岸设 27 处分局。该局在经营过程中遭英、美轮船公司的不断排挤,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它不仅没有被挤垮,而且蓬勃发展,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就的一个。

2、开平矿务局。

光绪四年(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创设。最初由李鸿章派唐廷枢在天津计划创立开平矿务局,目的是开采唐山煤矿。原拟官办,后因清廷财政困难,改为官督商办。

光绪七年(1881年)开始开采出煤,每天的产量达五百至六百吨。由于该矿设备优良,煤矿储量大,煤质好,产量逐年增加。除供应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海军用煤外,还在市场上大量出售,在天津很好地抑制了洋煤进口。

3、上海机器织布局。

这是李鸿章于光绪八年(1882年)派人收集商股在上海筹办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机器棉纺织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投产。资本来源于公款和商股,股资由50万两逐渐增至100 万两。从英、美两国购置了纺织机械,包括轧花、纺纱、织布一整套设备,共有3.5万枚纺锭,布机达530台。经营兴盛,利润很高。光绪十九年(1893年)由于失火而被毁灭殆尽。不久由李鸿章派盛宣怀重新建厂,更名为华盛纺织厂,性质仍是官督商办。

4、电报总局。

光绪五年(1879 年),李鸿章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在大沽炮台至天津之间试设电报,试验成功。

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局,任命盛宣怀为总办。第二年就开始铺设天津到上海的线路,年内竣工。这是中国第一条长途通讯线路。同时,在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等地分设七个分局。光绪八年至十年(1882~1884年),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武汉的电线相继架设完毕。光绪八年(1882年),因官款不足,电报总局又吸纳商股和民资而改为官督商办。

5、铁路交通运输业。

光绪元年至二年(1875~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至吴淞段修筑了铁路,全长三十六华里,从此中国便有了铁路。后因机车轧死了一个人,清廷要求司机偿命,并派李鸿章到上海进行谈判。

愚昧的清政府出28万两白银购回铁路、机车,然后把机车抛入江中,铁轨、车辆被弃置在海滩,后来全部烂掉了。

此后清政府内部争论了许多年铁路问题。开平矿务局于光绪六年(1880年)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总长十一公里,用以运煤,但这却是中国近代史上自办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后来又延长到天津,又从唐山延至山海关。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修筑了从基隆到台北的铁路,后又把铁路延长到新竹。从此中国的铁路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洋务派接着又创办了台湾基隆煤矿、黑龙江漠河金矿、兰州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

这些民用企业大致上分三种经营方式,即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但官督商办的方式占主导地位。这是因为清廷缺乏资金,不得不利用社会上现有的私人资本,以解决经费来源。而拥有货币财富的买办、商人为获取最大利润,也企图在官府的保护下更加顺利地经营企业。二者便自愿结合起来,产生了官督商办这种形式的近代企业,并且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 80 年代。之后官督商办的形式逐渐被官商合办所代替。官商合办也就是官、商各认股份,拥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共同经营管理企业。但是由于这种经营管理存在很多弊病,企业仍处于清政府控制之下,企业的正常发展还是遇到了很大阻碍。

其一,在洋务派官僚的控制下,这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管理机构实为封建官府衙门的翻版,在企业中由官府来决定一切,而亏损则由商股承担,并且官府还经常向企业进行勒索,商人被迫向封建统治者“报效”。

其二,洋务派把持下的民用企业具有垄断性,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派不仅对民间发展近代工业从不给予鼓励,反而处处进行阻挠,严禁民间人士自办企业,对民用企业实行封建垄断。例如,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后,就奏准获得10年专利权,10年之内不许商人另设新厂。福建轮船招商局设立后,李鸿章也多次阻挠广东、上海等地商人创办新的轮船公司。

其三,民用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并且在经营管理上极为腐败。虽然民用企业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存在冲突,甚至有尖锐矛盾,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外国资本主义。同军工企业一样,它们在机器设备上、技术上、资金上依赖外国,有的几乎完全由外国侵略者操纵、控制。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存在很多腐败现象,因而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最终由于官吏中饱私囊,而使大多数企业亏损非常严重。

但是洋务派兴力的民用工业企业归根到底还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这些新式工业企业规模较大,并开始使用大机器生产,开创了近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新格局,奠定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基础。当然,这个基础比较薄弱。其次,民用企业生产的产品目的是要投放市场,这不仅扩大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而且其中一些产品还抵制了洋商洋货。再次,民用企业同军工企业一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和一批近代产业工人,积累了大量技术资料,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兴办军工、民用企业的同时,洋务派还筹建了海军,加强海防建设,设立外文学馆,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科技。

从19 世纪60 年代开始,由于列强疯狂侵略我国邻邦和边疆地区,导致边疆地区出现了普遍危机。

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美国的怂恿和支持下,日本出兵侵略我国台湾,东南沿海局势变得非常紧张。光绪元年(1875年),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上奏请求筹建北洋、南洋和粤洋三支海军。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海关银四百万两来资助筹办海军,计划10年之内建成。光绪十年(1884年),三洋海军已初步建成。北洋海军归北洋大臣管辖,拥有15艘船舰,负责防卫山东、直隶、奉天海域;南洋海军属南洋大臣统辖,拥有17艘船舰,负责江浙海域的安全; 福建海军由福建船政大臣管辖,拥有11艘船舰,防卫闽粤海域。在中法战争中,经过马尾之战后,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清政府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又增设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任命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大臣,而实则由李鸿章掌握着实权。此后,李鸿章趁机扩充由他所统领的北洋海军,任用淮系将领丁汝昌为水师提督,扩充舰只到 22艘,成为海军中实力最强的舰队。此间,为逢迎讨好西太后,奕譞、李鸿章等人不惜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后,海军不再增加船舰及其他装备,军纪越发涣散,派系斗争严重,内部矛盾加剧。

洋务运动有一项重大贡献,那就是设立各种学馆,派遣留洋学生。为了培养精通外语和熟谙洋务的人才,洋务派积极筹划设立各级各类学馆、学堂。咸丰十一年(1861年)奕䜣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第二年该馆正式成立,以教授外文为主,同时也开设了天文、历史和数理化等课程。此后,广州、上海等地也纷纷效仿,成立学馆。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奏请设立天津水师学堂,八年又设一分馆,定名为管轮学堂。水师学堂学生学习天文地理、几何代数、平弧三角、驾驶御风、测量演放鱼雷等项。管轮学堂学生学习算学几何、三角代数、物力汽理、机器画法、机器实艺、修造鱼雷等课程。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还在天津创办了武备学堂,专门用来轮流培训淮军及北洋各军军官,并聘请德国军官李宝等对官兵进行德国式操练,以提高各军能力。据保守统计,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洋务派共创办大约20余所外语和各类工业技术学堂。许多军工或民用企业还附设翻译馆,用来讲习、翻译外国书籍。

同治九年(1870年),在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的建议下,曾国藩奏请派遣留学生出国,清廷批准了此事。同治十一年(1872年),中国第一批学生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到光绪元年(1875年),共派遣120名留学生。此后赴外国留学人员还在不断增加。例如,李鸿章在筹办海防的过程中,感到船舶与驾驶人才奇缺,便于光绪二年(1876年)奏请派福州船政局附设学堂的18名学生赴法国学习制造轮船,另外又派 12 名赴英国学习驾驶。福州船政局先后派出众多留学生,其中有许多在国外深造成才的,如严复、刘步蟾、林永生、萨镇冰等,他们后来均成为海军中的优秀教官和将领。李鸿章在筹办海防的同时,也对陆防进行了一番整顿,光绪二年(1876年)曾选拔一批年轻的中下级军官卞长胜等七人赴德国学习陆军的有关军事技术。光绪五年(1879年)学成归国,按照德国操法训练军队,大大提高了将士的军事技术。

总体上讲,在30余年间,洋务派相继创办了几十个近代化的军工、民用企业,组建了近代化的海军,并成立了传播西学的学堂。在世界资本主义势力频繁入侵,商战、兵战蜂拥而至,民族危机日渐加深的形势下,这些做法无疑是进步的,有重大意义的。

洋务派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力,创办了许多近代工业企业,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不自觉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使古老的中国生产方式发生了一些深刻变革,开始用大机器生产来逐渐取代家庭手工业和小作坊生产,改变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封建经济结构。所以从客观上讲,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起点。

当然,洋务派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拯救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他们主观上并不是要触动封建主义的体制和根基,而是企图对西方近代科技进行移花接木,以使中国封建体制适应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国内外形势。

但事实上,洋务派虽然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但却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堤坝,使其产生了一个缺口,为西学的进一步传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随着西方科技知识的传入,西方的哲学、政治思想开始影响中国。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成为批判封建主义的锐利武器,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物质和思想基础。新的经济因素必然带来新的政治、思想、文化因素,也一定会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结构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说洋务运动产生的多重后果绝对是洋务派始料不及的。

洋务运动事实上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把中国改变成为西方列强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没有达到其“自强求富”的理想目标。当时就有人评论洋务派是“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旧物”,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他们从未打算改变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针的指导下来进行洋务活动,其结果必然是经营管理腐败,有许多官员徇私舞弊,贪污受贿,中饱私囊,任人唯亲,冗工滥食。许多重要企业甚至成为封建军阀集团争权夺势、扩张割据势力的资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