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陵与总统墓:武汉鲜为人知的古迹(叶平)

 叶老师YP 2023-08-07 发布于湖北
在大武汉繁华城市高楼大厦的旮旯里,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文物古迹,有的连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都不知晓。比方说,有人问道:“陈友谅是哪朝哪代的皇帝,你知道他的皇陵吗?”“民国大总统黎黄陂的墓地又在哪里?”“你能找得到古黄鹤楼的故址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常常令人瞠目结舌。

悉心收集了若干武汉的小众古迹信息后,出发探究并记录下诸如陈友谅墓、黎元洪墓和黄鹤楼故址等信息,不再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
隐藏了600年的皇陵

早就听闻武汉闹市区里埋着一位皇帝,在他的陵墓消失500年后,偶然被两名学生无意中发现 ,成为武汉市区唯一一座“皇陵 ”,那就是百度地图上有标识的“陈友谅墓”。

时至今天,陈友谅墓被发现已经超过100年,可仍然鲜为人知。主要是因为修建长江大桥时拆毁和重建了大量的建筑,陈友谅墓虽然被保存了下来,但也被巨大的引桥所遮挡,加上周围树林和老房屋阻挡,很少有人能够进出。

陈友谅墓就在武昌蛇山顶端(现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根据百度地图,既可以从黄鹤楼出发沿大桥引桥方向走下来,也可以从长江大桥纪念碑走台阶而下,再攀爬崎岖小路而上。我们选择了后面一种走法。

穿过石板路和高低错落的破旧老房,一座极其简陋的“皇陵”终于呈现在眼前。

绿荫丛中,一座石质的牌坊耸立,上方书写着“江汉先英”四个大字,算是对这位皇帝盖棺论定的结论。

这位帝王自称“大汉皇帝”。只不过,这个人并不是西汉刘邦或东汉刘秀的子孙,而只是湖北沔阳的一位渔民,他的名字叫陈友谅。

话说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上下爆发了大规模的红巾军农民起义。义军之中,就有来自安徽凤阳的小和尚朱元璋,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一支红巾军。也有湖北沔阳的渔民陈友谅,不过他加入的是徐寿辉手下的另一支红巾军。起义初期跟对了人或跟错了人,决定了朱元璋和陈友谅未来不同的命运。

石质牌坊的背面,也是四个大字“三楚雄风”悬挂其上。陈友谅当得起这个评价,他作为一名坚定的反元英雄,为埋葬元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友谅念过几年私塾,加上英雄善战,在起义军中混得风生水起,成了徐寿辉的得力战将。徐寿辉称王之后,封陈友谅做了宰相,可他不甘久居人下,在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随后他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称帝,定国号为“汉”,就这样,一个渔家子仅仅经过5年的打拼,就摇身一变成了大汉皇帝。


湖北仙桃市(原沔阳)的陈友谅故居玄妙观

陈友谅故居玄妙观前的骑马塑像
称帝之后,陈友谅的势力达到了巅峰,先后占据湖广、江西等地,成了元末实力最大的起义军。此时的陈友谅自恃兵强马壮,多次进攻应天(南京)的朱元璋,可屡次都以失败告终。

1363年,陈友谅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他率军60万,把战船与战船之间用铁索连接起来,率领全部精锐百路并进,大举进攻朱元璋在南昌(洪都)鄱阳湖的部队(史称“鄱阳湖之战”)。其结果又重蹈了赤壁之战的覆辙,被朱元璋借着风势火烧连营。


陈友谅乘坐的大船也摆脱不掉火攻的威胁,心急如焚的他从船中探出头来。朱元璋大将常遇春抓住时机,一箭贯穿陈友谅头颅,一代枭雄就此灭亡。自此而后,朱元璋也开启了称帝之路,成就了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

陈友谅死后,为了避免尸体落入朱元璋之手,他的部将将他的遗体进行了火化,然后由儿子陈理带回了武昌,安葬在了长江边的蛇山之阳。

朱元璋曾说:“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足以看出在朱元璋眼里,陈友谅的确是一位真正的对手,几乎能做到与他平分天下的程度。陈友谅似乎也算得上“一代君王”。

直到500多年后的1908年,年轻的军校学生万耀煌、耿仲钊到武昌参加革命,游览蛇山上的黄鹤楼时,意外在蛇山南麓发现了陈友谅之墓,才使其重见天日。陈友谅墓高2.2米,墓冢依山构筑,墓碑上刻六个大字——“大汉陈友谅墓”。

1920年代,国民党王牌部队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站在陈友谅墓前留下了一张罕见的照片。当年他刚刚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担任团长。在抗战期间,张灵甫多次率军与日军血战,立下过赫赫战功;但在1947年解放战争孟良崮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毙。他的一生似乎与陈友谅有某些相似之处。
黄鹤楼故址在哪里?

从陈友谅墓原路返回,走到长江大桥桥头堡的下方。紧靠蛇山的桥柱上,镶嵌着一块石碑,旁边刻有“黄鹤楼故址”五个大字(在上图红圈处)。


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可谓是命途多舛,多次在战火中毁坏,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黄鹤楼故址上的奥略楼(我家亲属在奥略楼被拆前夕留影)
最后一座黄鹤楼同治楼被烧毁后,1907年在黄鹤楼遗址上修建了奥略楼,很多人都误认为这就是古黄鹤楼。奥略楼于上世纪50年代修建长江大桥时被拆除,故址成为大桥南引桥基础,立了这块“黄鹤楼故址碑”留作纪念。

黄鹤楼新址修建黄鹤楼

1985年,设计师以清代“同治楼”影像为参考,在蛇山上另取高地,建设起现在的黄鹤楼。现在的黄鹤楼离故址地约有1公里之遥。
民国大总统黎黄陂之墓
提起黎元洪,武汉人大都知道他的大名。出生于武汉黄陂区的黎大总统,被人称为“黎黄陂”。然而,黎黄陂死后并没有魂归故里,而是埋骨武汉市区,而且是葬在一所著名的大学内部。这一点,可能出乎于许多人的意料。

记得十多年前,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应邀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给全省各地派出的骨干教师和校长们培训授课。每一次都是让车从华师大的东门进入,驶过不多远后向左转,直接抵达一个墓园下车,然后步行到研究生院和教师教育学院的教学楼。


这个墓园,就是上面百度地图指示的黎元洪墓。如果不进入到华师校园内,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位民国前总统的墓园在哪里。

这是一处静静的墓园。墓的前面设立了高大的牌坊。牌坊正面的正中四个大字'共和磐石'苍劲有力,背面正中刻的是'乾坤正气'四个大字,牌坊后是一条约十米长的墓道。

黎元洪,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他早年进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擢升清朝新军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由于群龙无首,黎元洪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据悉,当年革命党人将黎元洪从床底下拖出,推上都督宝座的轶闻,一直在民间传得沸沸扬扬,黎元洪由此得了一个“床下都督”的别号。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袁世凯迫使黎元洪赴京,被安置在瀛台。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欲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约法,召集国会。皖系军阀段祺瑞则利用张勋复辟,又将黎驱走。1922年,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请黎元洪复职。黎元洪则复任总统,但并无实权。

1923年,黎元洪再度辞职,退出政坛,移居天津。1928年,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1933年其子女按照遗愿,从津门扶枢归鄂,将其安葬于家乡湖北武昌卓刀泉土公山(即现在的华师校园内),并迁其夫人灵柩合葬一处。有资料记载,黎元洪死后的葬礼,规模之大,礼仪之盛,耗费之巨,延续时间之长,为现代中国丧葬历史所鲜见。然而,我们今天所见的黎氏墓地,却与历史记载大相径庭。

黎元洪墓的整座墓园由寝陵、照壁、黎公亭、休息长廊、墓园广场等几个部分构成。墓道的尽头是刻有'大总统黎元洪墓'字样的墓碑,墓碑后面就是圆形、大理石堆砌的黎元洪墓,墓的后面是一块记载大总统生平的巨大碑石,碑文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自撰写。这就是我们在华中师范大学看到的黎黄陂墓园的基本概况。

武汉市纪念黎元洪的“文物”,还有汉口(江岸区)的这条“黎黄陂路”。此路全长604米,建于1900年(光绪26年),为黄陂人所建,故名黄陂路。后划入汉口俄租界,称夷玛路。

因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黄陂的原因,此路又于1946年改称黎黄陂路。

街头博物馆
1997年,江岸区政府建设黎黄陂路为街头博物馆。这条街以前是俄国租界,但实际上是座万国宫。林立在黎黄陂路上租界时代遗留的欧式建筑,大大小小有17处之多,俨然一个风格齐全的'万国博物馆'。

黎黄陂路

巴公房子
17处建筑包括华俄道胜银行旧址、俄国巡捕房旧址、中华基督教信义大楼旧址、美国海军青年会旧址、俄租界工部局旧址、高氏医院旧址、基督教青年会、顺丰洋行、邦可花园、惠罗公司、巴公房子、首善堂和万国医院旧址等。其中,万国医院旧址即现在的武汉市中医院。

谁也没有想到,纪念黎黄陂的这条小路,如今是武汉著名的'慢生活'街区,是汉口神采与气质的延续,成了网红们打卡、拍婚纱的宝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