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妈妈带孩子前来咨询,孩子很优秀,就读于重点高中,吃喝不愁,衣服都不用自己洗,但却被诊断出重度抑郁。 咨询过程中,这位妈妈一直在说自己有多么不容易,对孩子多上心。 除此之外,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说这好好的孩子,怎么突然就抑郁了呢……” 而在此期间,孩子有几次想要说话,却欲言又止。之后全程低着头,一言不发,只是拼命地咬着自己的嘴角。 当时的那副样子,真的很叫人心疼。 世界上,哪有什么孩子是突然抑郁的。 只不过他们内心世界的委屈、压抑、挣扎,从来没有被看到罢了。 ![]() “我的孩子怎么突然就抑郁了?” 知乎上有个热门讨论: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突然抑郁? 将近2000多万人围观,看得人心碎。 评论区充斥着孩子们的痛苦和心酸:
![]() 其中,有一位女孩更是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 我除了不愁吃穿,啥都愁。 27岁,不敢和父母说抑郁症,因为抑郁的原因就是他们。 从小我的爸爸就长期在外出差,很少能见到他。我的妈妈又是个性格比较冷漠的人,很少关心我。 上小学时,身边的同学遇到事了,都会回家跟父母说,而我就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 后来,有同学欺负我,我实在没办法就向妈妈求助,但她却只回了我一句:你们小孩子不就是打打闹闹的吗?这事我管不了。 从那以后,我越来越孤僻。后来老师找到我妈妈,让她带我去看医院检查一下,结果就查出了重度抑郁。 可我妈妈根本不愿意相信,觉得我根本没事,还把诊断书给撕了。 ...... 很多很优秀的孩子,表面看似平静,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所以,从来就没有一个孩子,是突然抑郁的。 所有的抑郁,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压抑后才逐渐形成的。 就像前来咨询的这位母亲的孩子,她在抑郁之前,曾多次向母亲发出“求救信号”,只是都被忽视了。 在咨询的过程中,这位母亲就曾叹着气回忆起和孩子的日常: “我一直以为,我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很健康的。 因为她之前有什么事都和我说,而我也会告诉她应该怎么去做。 比如之前,她经常打电话回家,说自己学习压力大,和同学关系也不太好,我就告诉她,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很重要,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她鬼迷心窍,想要和别人谈恋爱的时候,我又告诉她,女孩要学会自爱,离那些不三不四的人远点; 她说不想去学校,觉得心情很差。在我看来这纯粹是犯懒,所以我就告诉她一定要去,不然成绩落下了怎么办…… 直到有一天回家,孩子哭得歇斯底里,说自己站在学校的阳台上就想:跳下去算了。 我当时就慌了,立马带孩子去了医院,结果已经是重度抑郁。” ![]() 很难想象,孩子在经历了母亲一次次的忽视之后,经历着怎样的失落、委屈、痛苦、折磨: 原本以为自己在学校不开心和压力大,可以和妈妈倾诉,谁知道妈妈并不理解。 想要谈个朋友陪自己,却开心不起来。 慢慢地开始失眠,对学习也不提不起兴趣,一开始还想着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但后来一上学就头疼,恶心,想休学在家,直到感觉自己真的病了。 当这位母亲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内心满是懊悔和心酸,咨询的最后,她也坦言: “说实话,直到孩子确诊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情都很复杂。 我好像从来就没关注到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只想她能好好学习,毕竟我和他爸都是名校毕业,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错。 所以我真的从来没想过,我的孩子,竟然会患上抑郁症! 现在我真的很后悔,如果在她向我“求救”的时候能多关注她多一点,她就不会在心里受那么多苦了……” 但是,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后悔药这种东西。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的一点疏忽,都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家庭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孩子则是这个系统相对弱势的一方。 一旦这个系统出问题,就很容易集中反映在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身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卑、懦弱、情绪不稳定,严重点就会出现抑郁的问题。 而通常来说,有这么几种特质的父母,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 这3种类型的父母, 最容易养出抑郁的孩子 很显然这位母亲把孩子当成了自我功能的延伸,阻断了孩子的自主性,一心期待孩子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不允许孩子谈恋爱,自己的想法永远是对的,孩子是错的。 这也是我们要讲的第一类父母:自恋型父母。 这类自恋型的父母,他们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观点“引渡”到孩子身上。 孩子在面对这一类父母的时候,他们的心路历程通常会是这样的: 一开始面对这种“引渡”,孩子会一定程度体谅父母,满足他们期待,按照他们说的做。 等做过之后发现依旧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便开始慢慢展现一部分“攻击性”。 温尼科特曾说过,攻击性是孩子的生命力所在,代表着一个人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就像这位来访者的孩子好多次尝试想得到母亲的安慰都无果。 此时,当孩子的表达得不到安抚,只换来父母的指责,那么孩子就会不得已通过“生病”的方式,引起父母的反思注意。 这种生病不是主观意义上的,而是被迫呈现的症状。 ![]() 当然,家庭这个大系统也是由一个个子系统组成的,比如父母系统,夫妻系统等等,还有一部分父母会把孩子当做情绪垃圾桶,把自己无法接纳的负能量投射到孩子身上。 所以下面我们要说的第二类父母,就是:抱怨型父母。 很多夫妻之间吵架,都会把孩子牵扯进来。 总是拉着孩子吐槽另一半的不是,孩子被迫卷入了夫妻关系这个系统里,渐渐地内心也会变得非常委屈。 ![]() 一位曾被妈妈带来咨询的16岁女孩,从初中开始就出现情绪低落,经常容易发火,还伴有思维迟缓,被诊断为抑郁症。 她在咨询室里控诉: “我妈每次和我爸吵完架都要和我抱怨,说自己命多苦,嫁了这么个冷漠的男人,但因为我的存在还是忍着过日子。 我每次听完心里都很不是滋味,觉得我妈也挺可怜,但又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地成了替罪羊。 有的时候还要做他们的传声筒,安抚他们的情绪,不知不觉成了父母之间的'第三者’。” 这类抱怨型父母很容易把自己在亲密关系里所受的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潜意识也是为了回避自己婚姻失败的紧张感和无力感。 而成为替罪羊的孩子,为了承担父母的情绪,不得不让渡自我,一旦情绪过载,无法排解,慢慢地就会转化为“躯体化反应”,比如头痛,无力,失眠等等。 ![]() 孩子在抑郁以后,抑郁的症状和程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发症状多为失眠,这时候父母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往往会认为孩子只是不开心,压力有点大。 那么孩子的抑郁症状就会日趋明显,一旦发展成重度抑郁,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英国一项研究发现,抑郁情绪带来的大量皮质醇,不仅会降低神经元的生成速度,而且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神经元会有20%凋亡。 长此以往还会出现真正的自我攻击,比如自残、自伤。 还有第三类父母,叫做:冷漠型父母。 不管孩子做什么,说什么,都是一副冷漠的态度,而亲子关系里,冷漠是比暴力更残忍的存在。 ![]() 曾经有一位因为孩子的抑郁症而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她告诉我,每次看到孩子需要自己给予更多爱和关心的时候,就特别容易发火,有时候甚至会不耐烦地和她说我给你的爱已经够多了。 每次孩子听了要么哭,要么就寻死寻活。 后来咨询了才知道,原来来访者自己从小就没有被好好地爱过,这种疏离和冷漠的背后,是内心的不甘和嫉妒: 我父母从小都没有这么爱过我,为啥我要给你这么多爱。 以至于来访者自己也在长期的负性情绪中患上了抑郁症。 很难想象,当孩子心理生了病,苦苦挣扎时,父母却毫无回应,或把他们看成“有问题之人”,这样的伤害是毁灭性的。 所以,孩子出现抑郁实际上是在整个家庭系统中需要有人抑郁,而孩子就成了“索引病人”,就是在替父母生病。 其实不只是对父母,也是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反抗,借此提醒整个系统需要改变。 ![]() 如何帮助孩子缓解抑郁情绪? 看到这里,可能身为父母的我们也许难以接受:再怎么样也不该想不开呀。 当然,这不是批判父母给了孩子太多的压力,导致孩子抑郁,毕竟没有谁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孩子的抑郁恰恰是家庭系统改善的契机。 作为父母,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病的人,急于到处寻医,到最后你往往会发现,看似药越吃越多,但孩子好像并未好起来。 要把孩子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中疗愈,去和孩子一起做改变。 父母可以做的几件事情: 1、要帮助孩子从抑郁中走出来,父母首先要成长。 很多来学习心理学的父母一开始往往想要改变孩子,认为孩子有问题。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和疗愈,他们会意识到有问题的是自己,需要改变的也是自己。 父母和孩子可以组成“成长型家庭”,以家庭为单位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和解,彼此关爱,互相支持,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2、撕掉“抑郁症”标签,提供抱持性的环境,多关注孩子的沟通信号,允许他们表达真实的感受。 身边曾有一个朋友,在发现孩子抑郁之后,并没有慌乱地带着孩子到处求医,允许接纳孩子的抑郁情绪,并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力量: 没关系的宝贝,没有谁规定一定要每天都开心,你可以有选择不开心的权利。 如果你愿意和妈妈分享你心里的烦恼,妈妈也一定会认真倾听,需要妈妈做什么,也可以告诉我哦。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会陪着你度过。 给予孩子更多的允许,正如海灵格所言:允许他如他所是。 这需要父母首先保持自身情绪的稳定,不要过多评价孩子,也不要强行教育。 当父母情绪不好时,可以先调整自己,在充满爱的能量下再连接孩子,对孩子真正地看见,和接纳。 ![]() 3、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保持规律地运动。 许多走出抑郁的人都表示,走进大自然,保持规律地运动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父母多和孩子一起运动,也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亲子关系的方式,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愿意把心里话对你说,才能更快地从抑郁中走出来。 4、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家长和孩子一同疗愈。 抑郁症有轻重之分,在孩子比较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勇敢地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这时候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充分理解孩子沉重的内心,然后提供给孩子无条件的支持,和陪伴。 不管怎么样,爸爸妈妈都是最爱你的。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爱中滋养着成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