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为了满足心里的那点癖好,故意刁难刘伯温,结果被一眼识破

 四季视野 2023-08-07 发布于北京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为了满足心里的那点癖好,故意出了个题目为难刘伯温,可是没想到,还是被神思敏捷的刘伯温轻松化解了!
说起朱元璋,还真是个一语难以评说的历史人物,说昏不昏、说明不明,晚期清理功臣却又怀仁天下,反正是个心思难测、阴晴不定的矛盾共同体。就连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很多时候在他面前,都会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刘伯温,名基,字伯温,谥号文成,青田南田人,也就是现在浙江温州的文成县南田镇,所以又称“刘青田”、“文成公”。他自幼聪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兵法谋略,经史子集、观星占卜无一不通,小小年纪就被时人称为“神童”。
公元1333年,23岁的刘伯温进京赶考,以出色的文笔进士及第,怎奈世道不平战火绵延,一直在家里闲居了3年才得以出仕为官。
他先后在江西、江浙等多地任职,为官清明、体恤民苦,政绩突出、风评极好,却也得罪了很多恶霸和朝中同僚。因此,他的仕途之路注定风云莫测、沟坎不断,最终一怒之下辞官离任,隐居杭州过起了田园生活。
公元1360年,朱元璋攻下了南京之后,慕名礼请刘伯温出山,任命其为麾下的心腹谋臣。
不过,这个时候的刘伯温,恃才傲物、心气很高,还没有意识到是在与虎谋皮,刚跟朱元璋见面就嘴上没个把门地侃侃而谈。他的《时务十八策》赢得了朱元璋的称赞,但随后抛出的“九恶论”,却把朱元璋的嘴都给气歪了,差一点就要暴走杀人。
所谓的“九恶”,其实就是刘伯温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了义军的九大劣根性:不敬孔孟亵渎圣人、攻伐无度形同流寇、时降时反相互猜疑、为将不知兵法、为士缺乏训练、粮饷不能自足、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等等。
同样心高气傲的朱元璋,向来自视甚高,倾尽心力打造出来的军事武装,却被刘伯温说得一文不值,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侃侃而谈的刘伯温,还在为自己总结的成果得意洋洋,并没有注意到朱元璋的变化。直至愤怒的朱元璋猛然站起身来,把手里的酒杯摔成了齑粉,他看到了朱元璋喷火的眼神和几乎扭曲的脸,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好在,朱元璋当时大业未成,正是需要大量招揽人才的关键时刻,再加上刘伯温说的也都是事实,这正是义军起得快败得也快的症结所在。所以,他忍耐了许久之后,强颜欢笑、故作姿态,称赞刘伯温的“九恶论”是“万载相传的千古名骂”。
人都是在遭受挫折后不断成长起来的,刘伯温也是如此。经过这件事后,他就不敢再肆无忌惮地支棱了,可即便如此,在辅助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过程中,也没少被敲打,小鞋穿了一箩筐。
公元1368年,大明开创不久后的一天早上,朱元璋正坐在大殿上吃烧饼,内侍太监突然禀报,太史令刘伯温觐见。
朱元璋的癖好很特殊,很享受把人愚弄于股掌之间的感觉,尤其是像刘伯温这样的能人。只有捉弄这样的人,才能显示出他的至高无上,不仅会让他更有成就感,也更能弥补内心深处的自卑。
刘伯温能掐会算,所以朱元璋就把半块烧饼丢进碗里,让他算一下碗里装的是什么东西。

这个题目肯定是难不倒刘伯温,掐指一算就知道碗里是什么东西,而且回答得还相当艺术,“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但朱元璋是铁了心地要让刘伯温出丑,随即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你算算大明的国祚有多长!
原本还洋洋自得的刘伯温,听到这个题目惊了一个大趔趄,不禁暗骂朱元璋真是要人命,竟然出了一道绝命题,无论回答得好坏都活不了。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也知道脖子硬不过朱元璋的鬼头刀,也知道朱元璋心里的那点特殊癖好。
于是,刘伯温稍一愣神,反应过来后就赶紧跪在地上磕头请罪。朱元璋看到他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心中才得以满足,满脸堆笑地高抬贵手,让他不要有思想包袱,胡乱应付两句交差就行。
神思敏捷的刘伯温即兴作了一首《烧饼诗》,听起来好像是在拍朱元璋的马屁,实际上已经暗示了多年之后,燕王朱棣会有谋朝篡位的悖逆之举,一句“明大都坚固的城墙,防不住飞过的燕子”已经说明了一切。
只不过,朱元璋当时只顾着高兴了,没有把这句话当回事而已。
刘伯温生于元末明初,既幸运又不幸。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朱元璋,为开创大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在茫茫史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幸的是,还是因为朱元璋,他后半生过得很不如意,甚至都没有得以善终。
有句古话套在刘伯温身上,就得改一改,真是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一言难尽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