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画山水

 青绿山水工作室 2023-08-07 发布于北京

感悟画山水
王继伟

雅俗共赏一直是我追求的审美倾向,祖先既然创造了“雅俗共赏”这个词汇,那一定是先有雅俗共赏这个事儿。有专家说雅俗是水火不相容的,雅的不愿欣赏俗的,俗的欣赏不了雅的。其实对美的认知标准从来没有固定过,尤其是当今多元经济文化并存的社会必然也是审美的多元并存。 
我国文学史上雅俗共赏的文学家是主流,最典型的如白居易,他每作新诗要念给老妪听成为千古美谈,他深怕广大民众不懂他的诗文。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戏剧一样,有自已固定的传统和程式。演员不喜欢程式美感的可以去演话剧或演电影,画画不喜欢山水画程式的可以去画其他画种的风景画,没必要做个文化混血儿钻进国画圈子里混一顶创新的帽子。创新不创新要放在世界美术的大背景下来看,许多国画名家其创新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来看就显得一点新意都没有。
山水画具有突出的程式特征,同时它的内容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或称鲜明的想象特征,它从来就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产物。以前曾经过分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要实现这一政治目的必须革掉山水画非现实主义的命,革掉山水画程式化的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山水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山水画大写生运动后就彻底将山水画也变成了展示革命历史或建设成就的工具。
写生肯定是必要的,谁都明白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山水画写生绝不是为了记实写真。艺术应该像酿酒,喝酒不是为了欣赏造酒的元材料。欣赏山水画不是为了看某个名山景点或某个山区建设成就。如果喜欢记实,你可以去搞摄影,拿画画去和摄影争功,出手就错了。
我所理解的艺术犹如酿酒,酿酒的原材料不同,方法不同,过程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比如大米、高粱是原材料,可以做成稀饭、米饭……也可以酿成酒。做成饭就升华了原材料的味道,酿成酒,就几乎没有了原材料的味道。       
 如同食材的加工,艺术创作的观念不同,方法不同,技法不同,产生不同结果的艺术品。         
我认为一幅画的产生就是这样 :生活内容大千世界就是原材料,画家筛选生活内容,通过情感的过滤、理性的概括提练以及艺术加工,把生活材料变成艺术作品,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环节造成不同的结果。艺术品位越高,离原材料的味道越远。       

好的艺术应该像酒,它是精神的营养,已经脱离和升华了原材料的形体和味道。        中国山水画就像酿酒,自古就走着这样的酿造道路。它把自然山水加工成精神和情感的山水,它来自大自然,却不是大自然山水的照抄,它与自然山水分道扬镳,呈现出不同于自然的形象和味道。即便是画作上题字说画的是富春江或是太行山,你到这些地方也难找到他画的那个景!(现在成群结队的进山写生另当别论)
“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水画以诗性的意境美为最高追求,主观浪漫情怀是我们的传统精华,再回到雅俗共赏之说,高品位的好酒,又有谁不喜欢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