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朵颜三卫:大明帝国的忠实盟友,抵御草原骑兵的“防火墙”

 炫叶楓雪 2023-08-08 发布于广东

大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为征虏左副将军、蓝玉为征虏右副将军,统率20万久经战阵的大明精锐征讨盘踞在辽东地区的北元重兵集团——北元太尉纳哈出所部。明军出长城后,一路势如破竹,北元军纷纷溃退。而后,冯胜采用奇袭战略,绕道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突袭了纳哈出的驻地,北元军大败,纳哈出无奈之下率领20余万部众投降明军,辽东之地尽属大明,冯胜一举斩断北元左臂,并切断了北元与高丽的联系,摧毁了北元最重要的兵源和物资补给站。

点击加载图片

朱元璋本着“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原则,在辽东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洪武二十年(1388年),朱元璋以蓝玉为征北大将军,率15万明军北伐北元,明军越过大漠,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尔湖)大破北元军,聚歼北元军主力十余万人,北元大汗脱古思帖木儿仅率200余人逃亡,北元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被摧毁。

点击加载图片

辽东之战和捕鱼儿海之战的胜利,使得大明的国威达到顶峰,明军在草原上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此背景下,地处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慑于明军恐怖的战斗力,只得归附大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俗称朵颜三卫,也叫兀良哈。具体位置如下:

朵颜卫在屈裂儿河(指洮儿河南支流归勒里河)上游和朵颜山一带;泰宁卫在塔儿河(今洮儿河)流域,即元代泰宁路;福余卫在嫩江和福余河(今乌裕尔河)流域。蒙古人则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

点击加载图片

朱元璋采用以夷制夷的策略,大量册封拉拢蒙古贵族,如敕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同时,主要还不吝赏赐,对朵颜三卫的部众进行经济补贴,在朱元璋“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下,朵颜三卫对大明非常忠诚,他们成了大明在北方的重要盟友,也成了明军后来北伐草原的重要前进基地。大明还大量从朵颜三卫中招募精壮充实明军,特别是明军的骑兵部队,如后来名动天下的三千营,其中骨干力量就是朵颜骑兵。

永乐时代,明成祖朱棣五征漠北,朵颜三卫因为地近漠北的原因,成为明军重要的补给站。但是到了永乐后期,朵颜三卫的势力日渐壮大,有了对大明的不臣之心,并多次勾结瓦剌、鞑靼给明军使绊子。于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对朵颜三卫进行了一次惩罚性打击,在明军的强势打击下,朵颜三卫服服帖帖了好一阵子。

点击加载图片

朱棣死后,大明帝国转变国防政策,导致草原上的瓦剌部崛起,逐步兼并草原各部,称霸草原。朵颜三卫在瓦剌的威胁下,遂向南迁徙,逐步游牧到长城附近。因为此前朱棣的打击,朵颜三卫对大明依旧较为恭顺,而且他们的存在也成为大明与瓦剌之间的一道屏障,于是大明默许了朵颜三卫的南下。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帝国在土木堡惨败于瓦剌,20万明军全军覆没,大明由盛入衰,曾经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碎,朵颜三卫对大明的敬畏之心不复存在,遂趁明军新败之际加速南下步伐。朵颜三卫从西拉木伦河到辽河流域对明军据点展开全面攻势。占据了西拉木伦河和辽河以南,东起开原,西近宣府的长城边外的广大地区。

“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自锦(州)、义(州)历广宁(卫)至辽河,曰泰宁;自黄泥洼(“洼”原有穴字头)逾沈阳、铁岭至开原,曰福余。”(《明史》卷3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