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信谋反案中被忽略的主角——萧何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3-08-08 发布于山西

                扁舟听雨秦汉系列

            汉帝国的建立之荡平天下(六十九)

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

公元前197年12月,韩信谋反,萧何与吕后一起诛杀了韩信。

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

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祖国卫。

刘邦得到消息后特地派使过来宣读圣旨,升萧何为相国(更尊贵),加封五千户。

还设一个都尉带500正规军作为相府守卫。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萧何被重赏看上去是好事,也顺理成章,却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唱反调:

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

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

何从其计,上说。

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

召平在秦帝国时被封为东陵侯,大秦的侯爵非常难得,不管召平这个侯是列侯还是关内侯,都相当了不得。

秦帝国灭亡后,召平成了贫穷的平民,但不管怎么说,能活下来到新帝国的前秦高官,都很不容易。

从召平能和萧何说得上话来看,他多半是萧何的门客。

召平告诉萧何,刘邦现在重赏你,根本不是因为你有功。

刘邦分明是在韩信谋反后,对你有了很大疑心。

现在丞相一定要把新增的封户全部推辞,再把所有家财一股脑全部捐献出来给前线部队。

萧何听从了召平的建议,刘邦大喜。

召平的核心意思是韩信造反了,萧何平韩信之反有大功,所以刘邦深疑韩信。

后人对此段逻辑大惑不解,只能各种强行解释。

因此很少有人解读这段,解读起来也是不知如何下手,一笔带过。

这主要是因为后人对韩信谋反一案全貌有很多误解。

根子还是由于后人读史大多“重故事,轻资料”,比如说: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诈令人从帝所来,称豨已破,群臣皆贺。

相国给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吕后得知韩信谋反后,想要召见韩信,又怕韩信不听召,所以找到萧何谋划。

最后俩人出了个注意,令人假装成刘邦从前线派回来传递喜讯的使者,宣称叛军已被消灭,令群臣都来长乐宫祝贺。

韩信称病不去,但萧何派人告诉韩信,你就算病了,也必须亲自入贺。

于是韩信只能去长乐宫出席贺宴,吕后趁机令武士抓捕韩信,将其斩杀于长乐宫钟室。

由于后人很容易用很多模糊的经验理解历史故事。所以根据上面的记载,人们普遍会认为诛杀韩信一事是吕后主谋,萧何只是个小跟班。

后续故事更是越传越走样,越传越像小说和戏剧。

后人的二手故事里,吕后怕韩信不信任自己,让萧何去骗韩信。

韩信本来怀疑吕后有阴谋,但想到自己是被萧何月下追回来的,萧何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才轻易相信了萧何入宫赴死。

这也是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

这样的故事很有趣,却并不符合事实。

因为记载很明确,萧何没有骗韩信入宫,他分明是强迫韩信入宫!

吕后想让韩信入宫,韩信称病不去,显然萧何才是最终能成功逼韩信入宫的主要力量。

归根结底,少有人去仔细梳理资料,理解当时长安城中的具体形势与具体势力。

长安城作为汉帝国首都,其武装守卫体系我们一般称之为四重宿卫体系。

皇帝和其后妃居住的地方是最里层,一般称之为省中或者禁中。这里主要由皇帝身边的贴身卫士守护,这些卫士类似于后世的大内侍卫。

守卫禁中的部队主管当时叫宦者令。

禁中只是皇帝居住的地方,皇帝办公的地方在禁中以外,叫殿。

禁中之外,殿门之内的部分又叫殿中,这里的守卫部队当时叫郎中卫,部队主管叫郎中令。

而皇帝居住办公的场所统称皇宫,宫内殿外部分区域广阔,驻扎了一支数量庞大的部队。

未央宫和长乐宫都有强大的部队守卫,由于未央宫与长乐宫都位于长安城南,这支宫中殿外的卫队当时又叫南军。

南军的部队首领当时叫卫尉。

皇宫外长安城内还有一支部队,其职责既包含保卫长安,也包含维持长安治安。

这支部队成员主要是长安县卒,由于城区在北边,这支部队又叫北军。

北军的首领当时叫中尉,此后其权责越来越大,成为九卿之一。

中尉管辖的部队和武警不再属于皇宫,故而中尉已经是政府部门官员。

不同于中尉的北军,贴身侍卫、郎中卫和南军都直辖于皇帝,眼下皇帝刘邦率军远征,则吕后和太子有资格直接管理这些部队。

但汉军这次远征规模庞大,京中所有大将都倾巢而出。

中尉陶舍、郎中公孙昔、许猜等都在平叛战争中因功封侯。

可见无论是南北军还是守护殿中的郎中卫都大量奔赴前线。

此时直接由吕后、太子管辖的部队,数量不会太多,大约最多两三千人。

而长安城中的县卒可用于作战的也基本都已在前线,留下的大体都是负责治安的武警部队。

在中尉已经随军出征的情况下,丞相萧何对数以千计的长安城中武警部队的影响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且,长安城中兵力空虚,另外一支力量的分量一下变得很重。

而与家臣谋,夜诈赦诸官徒奴,欲发兵袭吕后、太子

韩信计划中的主要作战人员是诸“官徒隶”。

当时长安城中官徒隶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各种手工生产。

由于前线正在大战,当下最重要的生产无疑是兵器生产。

汉初主要由寺官、武库等官员督造兵器,这些官员或属少府,或属中尉。此外还有各类铁官、船官、铁兵工室等。

紧急时刻长安城中从事手工工作的徒隶相信至少数千。

而这些徒隶显然归属朝廷管辖,丞相就是他们的最高领导。

当时长安周边还有一支更强大的徒隶队伍:

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

太上皇万年邑千户。徙天下民赀三百万以上,与田宅,守陵。

太上皇于这年七月驾崩,葬于长安城北面不远的万年陵。

此时太上皇驾崩才几个月,万年陵很可能还在修建。

汉时徒隶规模和工程规模虽远不如秦,但为修万年陵,两三万的徒隶相信还是要的。

而修陵人员都属于少府管辖,自然也属于丞相的管辖范围。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结论:长安城中及其附近,萧何的可控实力远在吕后和韩信之上!

从常理来分析,韩信既然计划以徒隶为主要兵员,他起事前必须通过某种渠道和萧何沟通。

没有萧何的默许,韩信这个计划根本没有任何可执行性!

因为长安周边徒隶几乎全都在萧何治下,萧何但凡发句话,韩信拿头去指挥这些徒隶?

当萧何收到韩信派人送来的密谋时,他会怎么答复呢?

他多半是劝告韩信,此事九死一生,你不要乱来。

毕竟萧何稳居相位这么久,断不会去趟这浑水。

但萧何有立即派人逮捕韩信吗?有立即派人向吕后告发吗?似乎都没有。

萧何保持了沉默,而韩信最期待的无疑就是萧何的沉默。

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萧何对于韩信谋反为什么要这么暧昧?

这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真正的萧何。

萧何是大乱初起就敢于举族加入刘邦阵营的豪士。

刘邦身边成百上千的大佬,再无第二人有此魄力(见链接:《萧何曹参

自从加入刘邦阵营,萧何就成为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垄断行政事务十几年!

刘邦死后,萧何依旧是大汉二号人物,垄断帝国行政事务直到死去!

萧何不同于随时撤退躲避的张良陈平,萧何是真正的揽大权直至死亡。

如果说刘邦是天生大哥,萧何就是刘邦阵营地位稳固的二哥!

萧何是那种介于大哥与小弟之间的角色。

或者说大哥成分远比一般人浓,但终究没到99%。

历史上这类人物有很多,这类人物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共性。

作为一个稳居相位的顶级二哥,其欲望、决心与能力都与大哥不相上下。

只不过风格不同,一个更愿意居中而坐,一个更喜欢退居幕后。

我们后面会介绍,当时正处于废立之争的关键时刻。

而萧何正是作为吕后小团体对立面的领袖人物。

萧何未必在乎谁当太子这点破事,但是身为二哥,萧何有自己的政治骨气。

萧何明面上可以给吕后很大面子,但政治上断不会把位置摆在吕后之下。

简单来说,真遇上事,我萧何断不会管你生死,只有你吕后求我萧何、向我乞怜的份。

政治骨气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很难用语言直接描述。

就好比韩信但凡有半点干掉刘邦的机会,他们就会拼尽全力,不顾生死。

就好比刘备、吕布无论辗转几姓,但凡有半点缝隙,就会毫不回头的猛冲而出。

大哥有大哥的政治骨气,二哥与大哥相去不远,也会有二哥的政治骨气。

很多时候,我们受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往往误以为谋反是类似谍战剧里面的益智脑筋急转弯。

泪痕在巨作《漫评两晋南北朝》时就针对各种案例反复强调过,我这里再强调一次:

谋反的本质是站队,任何谋反都是寻求有千万人站在自己这一边。

真正的谋反大多都会与对政局至关重要的人物提前沟通,因为谋反的成败就在于能否得到普遍支持。

而萧何的选择也绝非特别奇怪,因为后世有很多和萧何类似的人做出类似的选择。

说白了,这是一个强势者的自信,什么样的结果我都敢面对,不要让我站队,是你们向我站队才对。

并不是说萧何不认为刘邦会赢,韩信会输,而是说,萧何有敢于掀翻桌子的底气。

你吕后敢不来求我,我就敢按兵不动,我就敢任韩信怎么玩,因为我就敢相信我会没事。

简而言之,不管你们会闹成什么样,甚至不管刘邦会被搞成什么样,萧何都不怕!

萧何相信无论怎样我都有办法稳定长安的局势,更有办法坐稳我的位置。

很多时候,普通人在各种对抗中迅速落入下风,听凭少数大哥拿捏,就是缺少这种敢于破局的底气,所谓一步低头,步步低头。

你说萧何这算不算盲目自信,会不会有风险?

当然有风险,就如同刘邦为了坐稳大哥的位置多次九死一生、命悬一线。

萧何在波澜诡异的局面下坐稳相位到死,又岂能不冒险?他又怎么会怕冒险。

或许舍人乐说向吕后告发有萧何的暗中助力,但至少明面上萧何完全沉默。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面临生死威胁的吕后没有办法,只能主动去求萧何。

因为她知道,没有萧何支持,她想抓捕韩信就是个笑话!

有此一求,萧何在吕后前就彻底站稳了脚,今后即便吕后大权在握,也绝不敢与萧何为敌。

当然,在吕后面前彻底站稳了脚没用,因为真正的大头在外面。

刘邦带着数以十万计的大军已经胜利在望。

京城发生了什么,刘邦这种人精自然心知肚明,甚至事情没发生前他就打过预防针(见链接:《未央一怒)。

刘邦对萧何一直就有强烈的戒心,今后萧何的日子自然不会那么好过。

刘邦与萧何即将迎来矛盾显化、激烈化的新局面,但萧何会害怕与刘邦争斗么?怕博斗萧何哪来的今日地位?

萧何从来不怕与包括刘邦在内的任何人斗,也幸亏韩信的奋起一搏,我们接下来将有机会欣赏到这位低调的一代高手的绝世风采,大家不妨期待。

我们之所以对萧何有不同于其本来面目的刻板印象,是因为萧何这种人,把人生三碗面,人面情面与场面给吃透了。

萧何无论做任何事,面上都会给足刘邦面子。如果当时有飞机火车,萧何一定会以最快速度赶到刘邦处,抱着刘邦痛哭:

陛下啊,陛下,大权还在您手里啊。

但当时没有飞机火车,萧何只能采纳召平的建议,表达类似的意思。

刘邦闻讯火速回京,听取了韩信谋反案的详细汇报,“且喜且怜之”。

怜的是年轻的一代枭雄韩信就这样走向了人生终点。

喜的是萧何还是愿意高呼“陛下啊陛下,大权还在您手里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