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国棉一厂

 书柜茶室 2023-08-08 发布于上海

上海第一棉纺织厂,原位于今长寿路582号,前身为创办于1921年的日商内外棉株式会社第十三、十四工场,1932年改称内外棉株式会社第一、第二工场,抗战胜利后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一纺织厂,1949年改为国营第一棉纺厂,简称国棉一厂,1966年后更名为上海第一棉纺织厂,产品有纯棉、涤棉混纺纱线等50个品种。在厂区主道南侧有一幢西班牙建筑风格的三层楼洋房,1950年6月中共普陀区委正式成立就设在该幢楼内办公。

该厂曾接待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1954年10月6日,前苏联原国家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前来参观。

1956年9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柯庆施陪同下前来视察,走进纺织车间,了解关心工厂生产与职工生活情况。

该厂还培养出多位劳模,最著名的就是曾当选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的全国劳动模范杨富珍。

1932年7月,杨富珍出生在南汇县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丧父,9岁失母,13岁进了上海的“中纺一厂”当童工。

吃着冷饭,穿着破衣,住在臭水浜旁的“滚地龙”,每天没睡醒就走进车间,忙到天黑才放工。

她在15岁入了党,成为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的一名小交通员,在上海还处于一片白色恐怖气氛的时候,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积极参与了护厂等任务。

她勤学苦练,练就了每分钟能打好40多个棉纱结头的绝活;她虚心请教,学成了左右开弓的刮盘方法;她刻苦钻研,发明了“红花标识法”,创造了连续89个月无疵布的行业奇迹;她积极探索,研究出了“六个巧干,六个仔细”操作法,个人看台数发展到了20多台;她带领班组,开展了“心贴布、布贴心,织布为人民”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把自己首创的织布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纺织姐妹们,得到了全国各地纺织女工的积极响应。

左二为杨富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