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是位于西太平洋的一个岛国,国家由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组成,是一个典型热带雨林气候国家,菲律宾盛产椰子油以及热带水果干,同时菲律宾啤酒也是非常出名的,菲律宾的人类活动历史能追溯到远古时期,但由于在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缺乏史料记载,当前主要从中国的史料中了解古代菲律宾的。 2.2万年以前,菲律宾与亚洲大陆有“陆桥”相连。群岛上已有人类活动了。2万年前,海胆人从南方进入菲律宾生活,菲律宾进入了旧石器中期。 公元前6000-前1500年,先后有两批蒙古利亚种的古印度尼西亚人来到菲律宾,他们使用磨光的石器工具,掌握简单制陶技术,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菲律宾进入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000前,古代的菲律宾人在吕宋岛北部建立了梯田,使得生计和社会组织与固定的领土联系在一起。梯田设计精细是菲律宾的古代奇迹之一,被称为巴纳韦高山梯田。公元前300~前200年,第一批马来人进入菲律宾,菲律宾的原始社会开始瓦解。他们已能制造青铜工具,采用灌溉技术,开辟梯田,种植水稻。土地、牲畜和房屋的私有现象已经出现。公元前1世纪开始,第二批马来人乘船来到菲律宾群岛。并建立了聚居地并称为“巴朗盖”。巴朗盖是古代菲律宾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首领称达图。巴朗盖社会由贵族、自由民和奴隶三个基本阶级组成。第二批马来人来自印度化程度较高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直接促进菲岛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制的确立。公元10世纪,菲律宾吕宋岛民都洛岛出现了一个古国——麻逸国。麻逸国拥有千户的居民点,其统治方式就是典型的巴朗盖联盟的社会组织形式。麻逸国又是菲律宾北部地区的贸易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同附近各岛的贸易相当密切。首领有掌管贸易的权力。公元982年,麻逸国船队载货到广州与宋朝贸易。麻逸居民以土产黄蜡、珍珠、槟榔等交换中国瓷器和铁器。麻逸国存在着奴隶制度,根据成书于南宋的中国史书《诸藩制》记载麻逸国还实行殉葬制度。早期的菲律宾人遵循各种当地宗教,是一神教和多神教的混合体,后者占主导地位。祭祀神灵需要许多仪式,但没有明显的宗教等级制度。公元14-15世纪,第3批马来人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迁入菲律宾。第三批的马来人已经完全伊斯兰化,他们的到来为菲律宾带来了伊斯兰教,促进了伊斯兰教在菲律宾的传播公元14世纪初期,在伊斯兰教传教师凯利玛尔·马哈茂德的布教影响下,菲律宾当地一些王公、贵族和商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公元1372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以吕宋岛为中心,建了吕宋王国。吕宋国建立后很快便遣使访问中国明王朝,直至1410年 3次遣使访问中国的记载,1405年明朝也遣使报聘。公元14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马来人以苏禄群岛为中心,建了苏禄王国。苏禄王国是一个典型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酋长国。实行苏丹制,掌握苏禄国的国家主要权利的是三家王侯,分别为东王、西王和峒王,其中以东王权利最大。公元1417年,苏禄国三王曾率眷属及侍从340人,远渡重洋访问中国,受到明朝永乐皇帝盛情款待。在回程途经德州时,东王巴都葛叭答剌病逝,永乐皇帝派礼部郎中带祭文赶赴德州,以藩王之礼安葬东王,还赐谥“恭定”,并亲撰碑文苏禄国东王墓。东王去世后其长子回国继位,妃子和其他儿子留在中国守墓并定居在中国,其后代慢慢融入了中国。公元15世纪中叶,来自苏门答腊的伊斯兰教教长艾布·伯克尔到苏禄传教,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清真寺。公元15-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商民同吕宋国的交往相当频繁,开始有华侨留居吕宋国。1570年仅马尼拉一地即有华侨40家。吕宋国和苏禄国都是在14-15世纪活跃在菲律宾的两个古国,他们都是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是伊斯兰教传入菲律宾的重要产物和体现。吕宋国和苏禄国都非常注重和中国的王朝建立关系以及贸易,在中国的文献中都有很多关系吕宋国和苏禄国的记载。而出现于10世纪的麻逸国到了明朝已经基本上没有记载了。进入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活动开始扩张到菲律宾,吕宋国和苏禄国将面临着抵御西方入侵的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