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李自立先生,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古豳历史研究会成员,彬州作协会员。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其本家高祖李友梅、其恩师杨民权的祖父杨维屏与范紫东三人是同科进士,这份难得的机缘让他的这篇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爱好文化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手头积累了一些资料,前几天收到乾县范紫东研究会的约稿,没有弄清楚约稿的目的和要求,热情满满地写了一篇《陕西的莎士比亚范紫东》。一来想迎合大乾州范紫东研究会征文;二来也想实在地做点事,兑现秦腔艺术研究者的诺言。不曾想文章写成,却受到了冷遇,范紫东研究会因多年研究,已积累大量常规性综合类文章,所以要求新投稿件要观点新颖的专题性文章。看看手里的稿件,难以割舍,就索性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文章发布后,反应平平,非但没有引起共鸣,而且好多叙述或许在别人眼睛里,不过是陈年旧事重提烧剩饭。按文学作品处理吧,全是方志搜集来的资料堆砌;按历史史料吧,却没有过多新内容,大多数观点均来自方志。虽然都属于历史事实,但也算不上评传,泛泛而谈,重点不够突出,而且由于选材不够谨慎,对一些历史事实没有判断清楚,反而弄巧成拙。首先搞错的是范紫东的出生年月。依据了咸阳市文化局《戏剧志》编委会1986年出版的《咸阳戏剧史料》第一集《范紫东传》一文,将范紫东的出生年月写作1878年。按历史研究常识和规律,历史人物的史料研究,如果出现历史人物信息有分歧的,应当以墓志铭为准。推文后才突然发现《范紫东先生墓志》原文如下:范紫东先生之墓碑 范紫东先生碑位于本县灵源镇强家村东,西兰公路北侧约200米处,坐北向南。正面为冰心题“范紫东先生之墓”,碑阴为墓志。内容曰:“范紫东先生墓志,先生名凝绩,字紫东,小名信。一八七九年元月生于乾县西营寨村。……于是年三月三十一日与世长辞。”既然有一九九二年元月乾县人民政府立《范紫东先生墓志》一文,做后人的何须废话连篇,又画蛇添足。觉得自己干了无用的活路,真乃可笑至极。确认纠错为范紫东(1879年元月17日~1953年3月31日)。 《陕西的莎士比亚范紫东》一文提到,清晚期关中大儒有贺瑞麟、牛兆濂、于右任、李仪祉、范紫东、邠县李友梅等。又说“彬州市人民剧团团长杨民权先生曾经在我面前讲过,范紫东先生写剧本非常地投入,他爬过的办公桌,因为他琢磨剧本唱腔唱词,时常在桌面上拍打节拍,时日渐长,他把办公桌竟然拍出一个深坑。”第一句话说陕西民国的文化人自己了解的都有何人。第二句话说范紫东对戏曲剧本的创作,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执著认真的那种境界。其实这两句话里边还有一人,就是杨民权先生的爷爷。杨民权先生家里放着一面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功牌,功牌上提到的人,是杨民权先生的爷爷杨维屏老先生。大体内容是说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清政府对杨维屏进行了嘉奖。话题源于杨民权先生在彬县文声剧团工作以后,文声剧团下乡到水口镇西留村演出,剧团所有演职人员派饭到各村民户下就餐。杨民权先生的饭,恰好村上安排在了李友梅先生家里。李友梅,又名李佑梅,字雪樵,号岭南老人,蒲谷老人,遁世老人。1873-1957年,享年84岁。祖籍陕西省彬州市水口镇西留村人。学识渊博,从事过教育,擅长书法绘画创作,开过商铺,经营过山庄。清光绪年间科举贡生,人称“七贡爷”。吃饭期间,李友梅先生问杨民权老师:“彬县鸣玉池村有个叫杨维屏的,孙子在彬县剧团唱戏,你是否认识?”杨民权先生告诉李友梅先生,他就是杨维屏的孙子。李友梅先生高兴地告诉杨民权老师,他和杨民权先生的爷爷不但认识,他们俩还和乾县写秦腔剧本的范紫东先生,他们三人同是清末光绪年间的秀才,同年参加的科举考试。彬州水口镇西留村的七贡爷李友梅先生,当地人们因其性格怪异,称之为怪七爷。老人是我同姓高祖,考了贡爷卖了官,然后回家种地经商,后来从事教育事业,是民国政府邠县二、三届国大代表。他和于右任先生是深交。新中国成立后,到了晚年主要在家写字作画。杨维屏先生和我的同族高祖李友梅先生都是当时邠县的读书人。我虽然不知道杨民权老师爷爷的年龄和具体的出生年月,但有光绪二十二年的功牌为证,大致可以推算出来。清末民初,在整个邠县城也找不到几个读书人。每年科考的秀才,整个陕西省也就那么几位,所以说三位老人之间相互认识有来往,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此要声明的是,我并不是为了和三位文化古人沾光,而是觉得清末民初,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朴素,可是古人的精神追求,却实在高雅,非同一般民众。他们那么艰苦朴素的条件下,却没有忘记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从侧面看得出来,范紫东先生在当时陕西秦腔界的名气很大,渭北高原的各大县域也是家喻户晓。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十二个字。秦腔戏曲艺术在中华文化中是则是龙头艺术,它囊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武术等艺术的综合艺术体,体现了社会、历史、人文、政治的各方面内涵,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巨大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秦腔戏剧艺术是将文学艺术场景舞台化,情节虚拟化、演奏程式化,语言诗韵化,唱、念做打具体化的歌舞模式,借以表现高于生活现实的艺术形式。借助戏剧表演,以达到启迪民智、移风易俗的作用。这么高级的艺术形式,当然要有丰富生动的生活情节,更要有诗词化的文学语言,努力表现诗词律韵一般的绝美场景,让观众的精神世界得到一种美感享受,让观众能感觉得到愉悦、兴奋。最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从艺术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分明自己的爱恨憎恶。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先贤文化,不外乎儒家、道家、佛家宣传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诚悌勤雅恒”。其中“孝亲尊师”则是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范紫东虽然出生在旧时代,但是范紫东的思想,没有被旧封建礼教束缚。在范紫东的很多戏曲剧本里,都能找得到传统文化的影子,一九三O年范紫东创作的大型剧作《宫锦袍》,一九三一年创作的秦腔剧《颐和园》,一九三三年反映八国联军入侵痛斥《辛丑条约》的《关中书院》,一九四九年创作的《志愿军人》等等。所编著的《三滴血》久演不衰,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二十大报告指出“增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根本做起,从戏剧做起,这不正好合乎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塑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吗?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首先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西北、在陕西当然就是秦腔戏曲文化。陕西省十四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等领域推出更多优秀作品。精心办好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秦文化是陕西人的根,是陕西人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秦腔艺术就是其中之一。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在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立法,已生效一年。可见省委省人大和省政府对秦文化建设的重视。总而言之,范紫东是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剧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巧妙、语言通俗、风格诙谐,他的作品有自己的美学追求。值得当下陕西乃至全国的戏剧作家学习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