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房颤8年,头晕,目眩,炙甘草汤案。

 秋风瑟瑟无尽思 2023-08-08 发布于河南

郭某某,男,63岁,2023年4月5日初诊。患房颤8年余,发作性心悸动,形体肥胖,头晕,目眩,大便日2次,舌质红紫,舌下静脉迂曲不甚,脉弦缓有结代。

证属:气阴两虚,心脉失养。

拟方:炙甘草汤加减,

处方:炙甘草30,麦冬15,人参10,桂枝10,炒枣仁30,甘松10,五味子5,茯神15,生地10,生山楂15,生白芍15。14剂,水煎服。

两周后复诊:患者诉偶有心动悸。六脉弦滑,无结代,舌质紫黯,舌苔薄白。处方:炙甘草30g,党参10g,人参10g,桂枝10g,麦冬15g,丹参10g,赤芍15g,甘松10g,炒枣仁15g,夜交藤15g,生山药15g。14剂,水煎服。

4月19日:头好转,心悸未发作质红,舌苔薄白,弦。血压150/105mmHg。处方:杭菊20g,茺蔚子15h,牛膝15g,青子15g,女贞子15g,赤芍30g,杜仲10g,桑叶10g,双钩藤 20 g,后下,天麻 10g ,黄芩10g,生甘草10g,14剂,水煎服。并加服缬沙坦,每次80mg,每日1次。

5月5日复诊:头晕基本未发作,未见心悸。舌脉同上。血压140/85mmHg。嘱稳心颗粒,缬沙坦继服,定期到医院复查。

体会:《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该方原载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案为心气阴两虚证,故取炙甘草汤为正法正方。但亦有心脉瘵阻指征,故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后又出现高血压,所以用缬沙坦治之。对于中度以上高血压者,余必用西药降压剂治疗,不固守中药“保险降压”之说。

每篇医案,都很温暖;

转变认知,也提供方法;

医病,也医心;

以人文医学科普,温暖每处伤痛。

每个点赞,每位关注,我都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