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百练:战国策·齐策五2

 一中大语文 2023-08-08 发布于福建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闻用兵而喜先天下者忧,约结而喜主怨者孤。夫后起者藉也,而远怨者时也。是以圣人从事,必藉于权,而务兴于时。夫权藉者,万物之率也;而时势者,百事之长也。故无权藉,倍①时势,而能事成者寡矣。

“今虽干将、莫邪,非得人力,则不能割判②矣。坚箭利金,不得弦机之利,则不能远杀矣。失非不恬③,而剑非不利也,何则?权藉不在焉。何以知其然也?昔者赵氏袭卫,车不舍人不休,傅卫国,城刚平,卫八门土④而二门堕矣,此亡国之形也。卫君跣行告溯于魏。魏王身被甲底⑤剑,挑赵索战,邯郸之中鹭,河、山之间乱。卫得是藉也,亦收余甲而北面,残刚平,堕中车之郭。卫非强于赵也,壁之卫矢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赵氏惧,楚人救赵而伐魏,战于州西,出梁门,军含林中,马饮于大河。赵得是藉也,亦袭魏之河北,烧棘蒲,队黄城。故刚平之残也,中车之堕也,黄城之坠也,棘蒲之烧也,此皆非赵、魏之欲也。然二国劝行之者,何也?卫明于时权之藉也。今世之为国者不然矣。兵弱而好故强国罢而好众般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惯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行此六者而求伯,则远矣。

“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故约不为人主怨,伐不为人控强。如此则兵不费,权不轻,地可广,欲可成也。昔者,齐之与韩、魏伐秦、楚也,战非甚疾也,分地又非多韩、魏也,然而天下独归咎于齐者,何也?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且天下遍用兵矣,齐、燕战而赵民兼中山;秦、楚战韩、魏不休而宋、赵专用其兵;此十国者,皆以相敌为意,而独举心于齐者,何也?约而好主恐,伐而好挫强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五》,有删改)

[注]①倍:通“背”,违背。②判:割,剌伤。③恬(tián):锋利。④土:通“杜”,堵塞。⑤底:通“砥",磨砺。⑥队:同“堕”,毁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B.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C.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D.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后起者藉也”与“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谏逐客书》)两句中的“藉”字含义相同。

B.干将,春秋时著名的铸剑师,与妻子莫邪铸出两把名剑。文中干将、莫邪都指剑名。

C.“何以知其然也”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不同。

D.“以其为韩、魏主怨也”与“且以汝之有身也”(《与妻书》)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认为,国君如果善于顺应时势、倚重天时,那么成就大事的机会就增多了。

B.卫国国君在卫国遭到赵国的袭击时,仓促间披头散发逃到魏国求援军。

C.魏王亲自披甲带剑,为卫国出头,向赵国挑战。卫国乘机重整旗鼓,北向攻赵。

D.齐国率先联结韩、魏讨伐秦、楚,挑起了大国间的争斗、交锋,从而被天下埋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卫非强于赵也,譬之卫失而魏弦机也,藉力魏而有河东之地。(4分)

(2)臣闻善为国者,顺民之意而料兵之能,然后从于天下。(4分)

5.苏秦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劝谏齐闵王要善于借助外力成就功业的呢?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B[(原文标点)兵弱而好敌强,国罢而好众怨,事败而好鞠之,兵弱而憎下人,地狭而好敌大,事败而好长诈。

2.A(A项,第一个“藉”译为“凭借”,第二个“藉”译为“借给”。B项表述正确。C 项,第一个“然”译为“这样”,第二个“然”译为“.....·的样子”。D项,两个“以”都译为“因为”)3.B(“披头散发”错误,根据原文“卫君跳行”,应该是“光脚逃走”)

4.(1)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国好比强弓劲弩,卫国只是借助了魏国的
力量,才取得了赵国河东之地。
(2)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善于估计军事力量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第(1)小题的关键点:“警”译为“像”;“弦机”译为“强弓劲弩”;“藉”译为“借助”。第(2)小题的关键点:“为”译为“治理”;“料”译为“估计”;“从”译为“联合”。每小题关键点各 1分,大意 1分]
5.(1)苏秦用干将、莫邪做比喻。干将、莫邪虽然是宝剑,但如果没有外力,就不会伤害人。(2)苏秦用坚箭、利金做比喻。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借助弓弩,就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3)苏秦用卫赵之战做比喻。卫国、赵国这样的小国,能够看清形势,利用魏国和楚国的力量夺取土地。(每点 1 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用兵打仗喜欢首先发难的将有忧患,带头缔结盟约攻打他国的最终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必定借势而为,且顺天而动。借助形势,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违背时势,却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
“壁如说,即使有干将、莫邪一类的宝剑,如果不施以人力,则不能破损毫发。而再坚硬的箭杆、锐利的箭头,如果不能借助弓弩,也不能杀伤远处的敌人。箭并不是不锐利,剑并不是钝而无力,那是什么缘故呢?只是由于少了借力之物。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赵国袭击卫国车不停顿,人不歇息,逼近了卫国,修筑刚平城,卫都有八座城门被堵寒,两座城门被摧毁,呈现出亡国的景象。卫国国君光着脚,去向魏国告急。魏王身披战袍,磨砺宝剑,亲自领兵向赵国挑战,邯郸大乱,黄河与太行山之间也乱作一团。卫国有了魏国做依靠,便收集残兵,引兵北上,攻破了刚平,毁坏了中牟的外城。卫国并不比赵国强大,卫国就像是一支利箭,魏国好比强弓劲弩,卫国只是借助了魏国的力量,才取得了赵国河东之地。赵国恐惧,楚国救赵国而讨伐魏国.在州西开战,然后穿过魏都大梁的城门,驻军林中,饮马于黄河。赵国有了楚国做依靠,便也去攻打魏国河北之地,纵火焚烧棘蒲,毁坏黄城。所以,刚平被攻破,中牟被毁坏,黄城被削平,棘蒲被烧毁,这都不是赵国、魏国的初衷。可是它们两国非要竭力去做,为什么呢?这是卫国能看准时势和借力掌握权变的缘故。当今那些治理国家的君主却不是这样。自己兵弱,偏要同强国为敌;国家疲惫,偏要招来众怒;事情失败,偏要蛮干到底;自己兵弱,却不愿意居人之下;自己国小,偏要与大国为敌;事情失败了,偏偏喜欢行诈。如果干这六件事情,还想成为霸主,那就差得太远了。
“我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应该顺应民心,善于估计军事力量的强弱,这样之后再和其他国家联合。所以结盟不会成为众怨所归,作战时不替他人去抵抗强敌。这样,自己的兵力不会消耗,地位不会降低,土地可以开拓,目的可以实现。以前,齐王联结韩、魏两国讨伐奏、楚两国,齐国作战并不是不卖力,分得的土地又不多于韩、魏,可是天下唯独(将战争)归咎于齐国,为什么呢?因为齐国把天下对韩、魏两国的怨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再说那时天下正烽烟四起齐、燕争斗,又有赵国图谋中山;秦、楚与韩、魏不断交锋,而宋、赵主专攻伐;这十个国家,钩心斗角,相互竞争,然而天下只埋怨齐国,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齐国喜欢结盟而招来怨恨,两军相交时喜欢攻打强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