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夫人死后,林如海为何急于送走女儿林黛玉?

 栖鸿看红楼 2023-08-09 发布于山西

不是“夫人死后”,而是“儿子和夫人连续病故之后”。这个区别很重要。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

《红楼梦》是“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来的,当然不是那些急就章的网络小说可比。林如海这个儿子只提过一次,没有什么戏份——但是当然不会没有用意。

“去岁”死了儿子,“堪堪又是一载”又死了夫人。这个四口之家(还有“几房姬妾”,但是在那个时代,她们是不算数的。就是《金瓶梅》里,西门庆为儿子祈福,也只写正室吴月娘和儿子生母李瓶儿的名字,引得潘金莲醋意大发),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就损失了一半人口。

在那个平均寿命极短的时代,这样的变故,林如海当然会感到极大触动。

黛玉孱弱多病,大概率会早夭。如果她死了,林如海一定伤心,可是还能支撑,毕竟是成年人了。

可是,如果,万一,林如海早死呢?

从《红楼梦》后来的发展来看,林如海在几年后突然去世,估计身体也不好。从遗传角度来看,更证明了这个可能性。林如海不能不考虑后事。他没有亲近的兄弟宗族,让姬妾们抚养女儿更不可靠。算来算去,只有岳母和内兄才是最可信托的。

贾敏去世,林如海不过四十多岁,就“再无续室之意”,显然是与妻子感情很深,对抚养教育妻子的岳母也充满了信任。

林如海曾对贾雨村说起贾政:“为人谦恭厚道,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这话看起来平常,却像《天龙八部》里萧峰那句“萧某大好男儿,竟和你这种人齐名”一样,在自豪自诩之中,对别人进行肯定——“我能看中的人,绝不会差到哪里去。”

有了对贾母和贾政的双重信任,林如海才会答应送女儿千里进京,让外祖母和舅舅替自己这个可能缺席的父亲,尽抚养幼女的责任。

至于说黛玉的婚姻未来,那还是太遥远的事。如果没几年林如海就死了,他就是想操心黛玉婚事,能管到吗?如果过几年林如海还没死,一封书信把黛玉接回来,再精心择婿,又有什么不可以?

把女儿送到可靠的岳母家去,是林如海替女儿买的一份巨额保险。这保险并不能保证黛玉一生幸福,却是林如海能为女儿争取到的最大保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