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二主的改革是统一趋势下的产物,它又为实现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太祖郭威以保境息民为主,禁诸军入辽、南唐境,与诸方通使往来,对北汉则几次挫败其进攻俘得北汉官兵,一概赐与衣物,遣送回归。这种措施不是屈辱或软弱的表现,而是积蓄力量,收揽人心,为此后统一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世宗柴荣继位,开始了统一活动,收到明显的效果。 后周世宗柴荣于显德元年(954)继位后,一面厉行改革,一面进行统一战争,怀着“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壮志宏图,宵衣旰食,励精图治,虽然壮志未酬,其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1、选能淘劣,刷新朝政周世宗在政治上大力选拔贤能,将一些确有治国经邦、统兵作战的人士输送到国家重要的领导岗位,同时坚决惩办、淘汰一批徇私枉法的政府官员,不断刷新朝政。 王朴曾在后汉当校书郎,见后汉即将大乱,主动离职。顺元年(951年),柴荣为澶州节度使,挑选王朴任掌书记,柴荣称帝后(即后周世宗)又迁王朴为比部郎中。 注:
王朴献《平边策》以后,世宗更欣赏其才能,决意重用,很快提拔他为户部侍郎、枢密使。周世宗三征准南,两次以王朴留守东京,全权处理朝廷的一切事务。 王朴在后汉怀才不遇,愤然离开,而在后周却大显身手,短短几年从校书郎升至枢密使,关键是周世宗善于发现人才,敢于重用人才。 北宋欧阳修说:
这将后周的统一强盛,归结于周世宗选贤任能,的确表现出史学家敏锐的政治眼光。 当然,周世宗时期,并非王朴一支独秀,还有魏仁浦、王溥、范质、李谷、向训、曹翰、赵匡胤等文臣武将。 如刀笔吏出身的魏仁浦,周太祖曾提拔他为枢密承旨,周世宗又提拔他任枢密使、宰相。当时有人说魏仁浦未经科举,不宜当宰相。 周世宗回答说,自古任用文武才略的人士为辅佐大臣,难道都通过科举吗?当过郡小吏的曹翰,在乡里名声不佳。周世宗先在澶州署他为小校。后出征高平,曹翰参与谋划,立有战功,寻迁枢密承旨,后来成为宋朝的开国功臣。 周世宗选拔人才,着重强调个人的文武才略,即使是布衣平民,或级别低下的官府胥吏,也能越次擢用,身居重位。 周世宗鉴于唐五代以来科举制度弊病很多,决定加以整顿,亲自对新及第进士进行复试。 经过复试,显德二年(955年)新及第进士16人,淘汰12人;显德五年(958年)新及第进士15人,落选7人。 世宗根据礼部侍郎窦仪的奏请,废除明经、童子二科。显德四年(957年)又批准加置制举,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治、达于教化三科。 全国不论前资官、现任职官、布衣百姓,都可以参加应试。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后周选拔人才具有比较广泛的途径。 和后周太祖一样,世宗惩治贪赃枉法者极为严厉。 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额外收税,楚州防御使张顺贪污税钱,均被赐死。世宗发现修建永福殿的工徒削木片为菜匙,用瓦片盛饭,当即命杀死负责监工的供奉官孙延希,御厨使董延勋、副使张皓等被免官。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父韩伦,在陈州(今河南淮阳)于预军政,贪污不法,韩令坤为其父陈请,周世宗毫不留情,流放韩伦于海岛。 此外,有的节度使未奉朝命擅自入朝,有的官员私自跑回家中,有的官员奉使外出因私事耽误不能按时回朝,有的官员审判案件失实,有的官员举人不当,都一一受到处分。 周世宗一方面大力选拔人才,一方面整顿政府机构,两者相辅相成,扭转了五代以来朝政混乱的局面。 周世宗重用一批有才能的人士充当宰相、枢密使、高级将领,对夺取统一战争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并大大推动了各项改革的全面进行。 2、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部分。农村人口与农业生产的兴旺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军队的来源与军需物资的供应。 所以五代有识之士恳切呼吁“国富兵强,家给人足”。周世宗也认为“国以民为本,本立则国家安”,把广大民众关心发展农业生产看作国家富强统一的重要前提。 他刻木为耕夫、蚕妇,陈放在宫廷内,让自己和朝中官员时时见到他们的形象,不忘记奖励发展农业生产。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后周政府规定,自广顺元年(951年)以后,凡从契丹、北汉、南唐、后蜀各处归来或投降的军人、百姓,允许他们承佃无主荒闲土地,并充作永业。 第二年又发布诏书,凡人户逃走,土地荒废,其他人答应承担向国家缴纳租税,可申请耕种荒地。 倘逃户在三至五年内回到原籍,可从别人那里领回自己原有土地的一半或三分之一。 对于从契丹统治区回到原籍的人们,五年内可从别人手中收回原有土地的三分之二,十年内收回一半,条件更加优厚。 后周政府大力招抚流民,奖励人们从事耕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赋税的增加。 水利事业的好坏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 五代诸国地处黄河中下游,自后梁以降,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淹没大批土地房屋。后周以前的各朝政府有时筑堤堵口,收效甚微。 显德元年(954年),周世宗派宰相李谷到澶、郓、齐(今山东济南)等州督修黄河工程。各州征发民工6万人,从阳谷(今山东阳谷东北)抵张秋口修筑堤防。 显德六年(959年),郑州原武县(今河南郑州东北)河堤溃口,又命宣徽南院使吴廷祚征发附近各县民夫堵塞决口。 后周政府为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平均赋税的工作,按实有田亩征取赋税,收到了实效。 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鉴于近朝征收谷帛,多不按时,往往提前征收,乃指示三司使通告诸州府,今后夏税六月一日起征,秋税十月一日起征,永远成为定制,减少了随时乱征赋税的弊端。 3、僧尼还俗,以利生产寺院田产扩大,广收僧徒,使国家赋税收入减少,劳动人手也随之日减;而且,剃度为僧者,除了痛苦无告的农民外,还有逃兵、犯法以及“恶逆徒党、山林亡命”之类的起义群众,又对政权起着威胁。基于这些原因,周世宗采取了“灭佛”措施。 早在后汉乾祐二年(949),就有一个小官员李钦民疏请“灭佛”,疏云:
这个倡议在后汉朝未受到重视。 周世宗把这个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显德二年(955),颁诏云:
乃规定:
同年,周世宗在后周境内保留寺院2694所,废除寺院30316,仍为僧尼者61300人。世宗此举,被佛教僧侣认为是“三武(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之祸”以后的再次大祸。 但它却对当时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献不载还俗僧尼详数,但可以估计不会少于尚存僧尼数的10倍。 寺院田亩免除赋税特权被废除,大批僧尼还俗,国家财赋及劳动力得以增加;而坐食的僧尼转事农桑,化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对生产的发展有利。至于严禁种种眩惑流俗,既有反对迷信之效,又可制止僧徒诈骗行径。 因此,世宗灭佛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事件。 周世宗实行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后周“仓廪实,器用备”,为尔后南征北战能提供大批物资,保证战争顺利进行。 4、整编禁军,加强国防军队是执行国家任务的武装集团,需要广大将士具有武艺超群的过硬本领,还要求有健壮的体魄,以及一定年龄条件的限制。因而军队成员要不断增加新生力量,减少不适宜在军队中服役的人员。 但是,从唐后期到五代实行募兵制,全国禁兵、藩镇兵主要靠招募取得,不少人一旦取得军籍,便成为终身领取衣粮的职业兵。 各级军将为取得兵士们的支持,往往曲意顺从,很少在军队中进行认真的拣选淘汰。 这样,五代军队中老弱混杂,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周世宗总结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战的经验教训,一针见血地指出:
后周决定扩充中央禁军,将藩镇军队中的精兵强卒选入禁军。 同时召募全国各地勇士,即使是山林草泽的亡命之徒,也予以赦免,由各州府送到京师大梁,世宗亲自试阅,挑选“武艺超绝及有身首者”编入禁军。 又收编各国投降的军卒,如将北汉降卒数千人编为效顺军,后蜀降兵数干人编为怀恩军,南唐降卒分为6军,共30指挥,赐号怀德军。后周还清除军队中老弱病残者,将他们送回原籍。 后晋、后汉以侍卫司统领禁军,军权过于集中,容易引起动乱。 广顺二年(952年),后周太祖在侍卫亲军之外,又建立殿前军,以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在高平之战危急时刻,侍卫亲军作战不力,由于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内殿直马仁瑀、殿前指挥使马全义等将领英勇奋战,终于转危为安,取得大胜。 世宗接着命令赵匡胤“选武艺超绝者,署为殿前诸班,因是有散员、散指挥使、内殿直、散都头、铁骑、控鹤之号”。 殿前军补充了大批强壮之士,队伍迅速扩大,与侍卫亲军相互并列,一起承担宿卫、外出征战的军事任务,使中央禁军发挥出更强大的军事威力。 五代承袭唐制,骄兵问题十分严重。这是多次造成作战失败与频繁发生动乱的重要原因。 高平之战刚刚结束,世宗就打算严肃军事法纪,在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的支持下,将樊爱能、何徽等败将七十余人全部处斩。 此后,后周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李继勋、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在淮南作战失利,周世宗予以贬官,调离淮南前线。 世宗还一再下达命令,军队行军作战不准进入民居村舍,不准践踏民田、伤害禾苗,违者按军法处置。 军将赵晁、白延遇等人不听军令,在扬州贪贿钱财,劫人妻女,被后周淮南节度使向训处死。 周世宗为严明军纪,除惩罚失职的军将外,又重赏作战有功的将士。 高平之战立功将校李重进、向训、张永德、赵匡胤等数十人都一一迁官。即使资历浅、但作战有功的兵士,也有人“自行间擢主军、厢者”,当上了军或厢的指挥使。 崔彦进在后周建国初只是一个普通的兵士,因参加出征淮南与北伐契丹之战有功,不到五六年间就提拔为散员都虞候、东西班指挥使。 这样不拘一格而按军功大小提拔人才,调动了广大将士参战的积极性。 在国防建设方面,周世宗主要是加强对辽国、北汉的防御。 河北深州(今河北深县西)、冀州(今河北冀县)一带,接近契丹辖界,辽国军队在后晋、后汉时经常越过胡卢河(漳河别名,在深州、冀州之间)南犯,破坏严重。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亲自看图定策,派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彰信节度使韩通领兵士、民夫疏浚胡卢河,设置静安军(位于今河北景县东北),留兵戍守。 周世宗命德州刺史张藏英为沿边巡检招收都指挥使,募兵千余人,在胡卢河一带随时打击契丹军。 此外,在深州、冀州东面由名将郭崇出任成德节度使,坐镇镇州。 在深州、冀州南面以骁将符彦卿任天雄节度使,镇守魏州。这样,后周在河北地区主要以静安军、镇州为防御契丹南犯的第一道防线,继以魏州声援,相互连成一片,不仅阻止了契丹军队南犯,而且有利于后周抽出大批兵力出征南唐。 显德三年(956年)三月,周世宗赐南唐帝李璟诏书说:
这表明周世宗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改革措施,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为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同时,后周立国虽然不及10年,而厉行改革,成绩斐然,为北宋统一和改革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它的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为北宋继承并有发展,尤其集权于中央的诸项措施,当时是积极的,而入宋以后,积久弊生,如官职分离名实混淆,冗官倍增,就转化为消极的东西了。 总之,宋朝开国,虽然完成了统一内陆的历史任务,而其气魄则不及后周,这是与开国君主的见识有关的。 (正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