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知足之心”

 HNYZL 2023-08-09 发布于上海

Image

【每日·听稻】人的内心绝非仅仅只有自我存在。这个自我,也就是利己心虽然很强烈,但与此同时,所有人都拥有“利益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与人为善的,关爱他人”的利他本性。——稻盛和夫#盛和塾

本文字数:3607字 | 预计阅读:12分钟
音频播放结束后将自动循环播放,可重复收听



Image

知足之心让人随时感受到幸福

什么才是一颗能够随时感受幸福的心灵呢?那就是“知足”之心。我们经常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能够感受到幸福的人,都是“知足”的人。

这样的人经常会觉得这个太多了,那个太值得感谢了。拥有这种感受力的人,稍有一点值得高兴的事情,就能油然而生感谢之情并感受到幸福。

“公司已经发展壮大,迄今为止都比较顺利,不能再继续追逐欲望了”,拥有这样的心态,就能知足,实际上这就是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灵。


这个“已经足够了”,并不是要放弃努力的意思。仍然要拼命努力,但不是那种因为感到不服气和牢骚抱怨而做出的努力。

一边想着:“一直以来我真的已经非常幸福了,感谢让我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一边更出色地完成工作,仍然不懈地努力。

这样的心态非常重要。如果想着“眼前的这点还远远不够,还要赚更多的钱”之类的,就会堕入“饿鬼道”。

我想再重复一次,要知足常乐,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这真的非常重要。

Image

抑制利己心,

用知足的心态待人接物

人的内心绝非仅仅只有自我存在。这个自我,也就是利己心虽然很强烈,但与此同时,所有人都拥有“利益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与人为善的,关爱他人”的利他本性。

在这里,我想再次向大家强调,“如果企业家的心中没有利他心,也就是关爱他人、为他人着想的愿望,企业经营是无法成功的”。

我想告诉大家:“只要自己好就行,仅以这样的心态是无法经营好企业的。”

当然,天生就能发扬利他之心的人少之又少。普通人如果不有意识地修行,几乎都会以完全利己的动机行动。在我们这些普通人心中都有利己心,也就是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心态。

所以,我想再次强调,必须抑制这种利己心,我们能抑制多少利己心,就会相应地有多少利他心呈现出来。

关爱他人的利他之心,即便我们努力发扬,也往往很难做到。但是,只要抑制利己之心,利他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如果我们的心灵是一个中空的圆球的话,那么一般而言,这个容器中都充满了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


但是,如果努力减少这种利己心,心灵中就会有相应的空间空出来,而填充这部分空间的,必定就是利他之心。

因为利己的欲望会膨胀,而且会无限膨胀。如果要加以抑制,就需要以“知足”的心态待人接物,立身处世。

这样的话利己心就自然能得到抑制,利他心就能呈现出来。

Image

减少欲望,再次学习并掌握

“知足”这一思维方式

西乡隆盛触怒藩主后被流放到南方遥远的小岛上。在岛上,他给当地孩子教授学问时,有一个孩子问道:“一家人如何才能和睦相处?”

对于这个问题,西乡是这样回答的:“大家各自减少一点欲望就行。”

比如,有好吃的,不能一个人独占,而是和大家分享;

遇到高兴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快乐;

遇到悲伤的事情,大家一起悲伤,相互安慰,相互支持。不懂西乡这句话,就无法建立和睦的家庭。

人的过错、傲慢、事业失败,都是过分的爱己之心生出的弊端。


爱己之心、私心、利己这些对于自我的执着才是人类欲望的真实面目。

所以,能减少多少这类欲望,就能从心中除去多少自我,真我所占的比例才能相应扩大。

到目前为止,经济是以欲望和利己为杠杆发展的。但到了今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弊病日益突显,这是迄今为止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断堆积的结果。

今天,人类所构筑的文明,已经走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

拿粮食这个问题来说吧。地球这个星球上,如果所有人都放开肚皮吃饭,那么粮食能够持续供应吗?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能源问题也一样。随着欲望的增长,能源的使用量不断攀升。明知这样下去会导致毁灭,人类依然任凭贪欲不断膨胀。这就是人类的另一面。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经到了这样的时期,即必须再次学习并掌握“知足”这一思维方式。

如果说迄今为止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是以“还要更多”这种利己的欲望为原动力,获得了进步发展的话,那么,从今往后的文明就应该转变为让他人更幸福、让社会整体更好的,以利他为基础的文明。

Image

我们必须去实践“知足”的

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知足这种生存模式自然界里就有。

食草动物吃某些植物,食肉动物又吃这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的粪便和尸体返归土壤,变成肥料滋养植物。

从广义的角度看,貌似弱肉强食的动植物界,实际上处于协调平衡的生物链之中。

与人类不同,动物自己不会去破坏这种自然的循环。假如食草动物贪得无厌把植物吃光,生物链断裂,不仅食草动物自己无法生存,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也将面临灭绝的危险。

因此,它们从本能上懂得节制,没有超越自身需求的贪婪。

狮子饱腹以后不再捕捉猎物,这是本能,也是造物主赐予的“知足”的生存方式。正因为它们从本能上懂得知足,才能长期维持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

人类也应该从自然界中学习“节制”。

人类原本也是自然界的一员,也曾理解自然的法则,自己也处于生物链之中。

后来,人类从食物链的制约中解放出来,单独摆脱了循环的法则,同时也失却了与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谦虚。

在自然界,只有人类才具有高度的“知性”,可以大量生产粮食和工业品,还能够不断开发新技术,来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但是,人类因为具备“知性”而逐渐变得傲慢,企图支配自然的欲望不断膨胀。

同时“知足”这道自我节制的防线消失。还想要更多、还想更加富裕,这种贪婪之心赤裸裸地凸显出来,终于威胁到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为了避免与地球这条船同归于尽,我们除了重新找回自然的“节度”之外,别无选择。

不要再去追求超过自身需求的东西。必须把神灵赐予人类的“知性”变为真正的睿智,掌握控制自身欲望的法门。

就是说,要将“知足”这种生活方式付诸实践。对现在身边之物感觉不足,就会继续追求,那么到手后就会满足吗?绝非如此。

老子说:“知足者富”。这就是“知足”的人生态度。

还有一句格言:“当你想要的东西无法到手时,就珍惜你手中已有的东西吧”。

“满足是贤者之宝”,知足带来人心的安定,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去实践。

Image

幸福的感受,

来源于“知足之心”

尽可能摆脱欲望。即使不能完全消除“三毒”也要努力控制它们、抑制它们,这才是重要的。

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知足之心”。

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充裕,如果无限度地追求欲望,就会感觉不足,心中就会充斥着不满,就无法感受到幸福。

相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的状态下,如果具备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说,幸福与否,是由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的。

“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能幸福”,世上没有这种普遍性的标准。在临死时,能够感觉到“我的人生是多么地幸福啊”,塑造这种能够感觉到幸福的心灵,才是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灵”,就绝不会有幸福。

那么,要塑造这种美好的心灵,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据说人有108种烦恼,这些烦恼中,最厉害的有三种,就是“欲望”“愚痴”“恼怒”,被称为“三毒”。

我们人类是在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别人过更好的生活,想轻松赚钱,想尽快出人头地。这种物欲和名誉欲,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

如果这些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转为恼怒:“为什么事不如意?”恼怒之余,就会对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

一般人随时随地都会被这样的烦恼所支配。但是,人要听任“三毒”摆布,就绝不会感受到幸福。

Imag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