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峰老师昨天发了一个20多分钟的长视频,说了很多的话,表扬了刀郎的新专辑。与专家的口吻来对刀郎新专辑做了艺术上的分析,并且以老师的姿态给专辑打了93分。 昨天晚上他抖音的这一条评论接近十万,但是今天早晨变成了1000多。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笑的事情。 ![]() 第一,刀郎经过很多年的准备,磨砺,积累,创作,出了这一张专辑,一推出就受到极大的关注,成为了现象级的事件。 网上有数不清的业余的专业的人士对他进行了各种评价,有纯音乐的评价,有纯文学的评价,有社会性的评价,也有带着社会情绪的宣泄式的评价。在互联网的时代,这些评价通过网络的手法逐字逐句,音画并茂。可以说,让许多对《聊斋志异》不了解的读者有更多的兴趣去了解这一部经典,对中国民族音乐没有感觉的听众,也有更多的兴趣去了解中国各个地方音乐的特性特点。 刀郎做这个专辑的初衷是针对自己一直的音乐的追求和信仰,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达。 和汪峰没有什么关系。 这个时候,汪峰突然花那么大的功夫,那么长的时间,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去评价刀郎的这个作品。 有的人说这是他的危机公关,有人说他是蹭刀郎的热点。 其实怎么说都无所谓。 有人总结到汪峰昨天说那么多的几个要点: 1、20年前,对刀郎的评价是就音乐说音乐没有对刀郎的不敬,现在就别再提了。 2、刀郎的这个专辑做的是很好的。 3、我作为音乐专家大咖,点赞表扬刀郎的这个音乐,并给他打一个93的高分。 ![]() 第二,汪峰的这一番话,肯定是精心准备的,他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把这种莫名其妙的、完全莫须有的一种观点强加于大众,去相信刀郎这张专辑或某一首歌里有这样意图的人,自己心里面是阴暗的。” 这一句话,他精心的省去了主语,谁把这个观点强加给了大众?同时还指出,这种人心里是阴暗的。 那么还是想请汪峰先生,明示您说的把观点强加给大众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法,就是分化离间对手,在对手当中说出你们是受一小撮一小撮人的利用,是被他们蒙蔽,你们本来不是这样想的,是一小撮人强加给你们的。 这种手法挺熟悉的。引起了一片回忆杀。 汪峰先生可能平时受人拥戴太多,当导师已经习惯了,总是好为人师,有一种天然的掌握了行业话语权和业务解释权的习惯。 其实一个人最牛的时候就是他是一个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和解释者。 汪峰在评价表扬刀郎新专辑的时候,其实天然的是把自己摆在了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 你听,我来给你讲讲刀郎的音乐到底好在哪里?你们都不懂吧?还是我说的最清楚。 你看,我都给刀郎的专辑打93的高分了,这个93的分数是根据什么标准来打的?我不告诉你,但是这是我天然可以掌控的。 什么人可以给什么人打分? 傻子也知道,老师可以给学生打分。 他这一打分就天然的告诉了大家,我汪峰是老师,你刀郎是学生。 ![]() 第三,平时高高在上,又忙于开演唱会的汪峰老师,可能对现在网络时代所对人们的感知,认知,行为影响带来的巨大变化不太了解。 在网络时代,一切是扁平化的。由于发声的多渠道和多点位,让一个作品问世的时候,它所受到的评价是在一个公众可以共同欣赏和批评的平等的平台上来进行。 每一个人都可以对一个作品进行评价,这个作品受关注的程度决定了其评价的标量的多少,甚至决定了这个作品的影响力的大小。 在各种各样的评价当中,有的高屋建瓴有建树,也可能有些是随口的胡说八道,受众在这些庞杂的信息当中去自我淘洗,去粗取精,做出自己的判断,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网络这个平台给宣泄大众情绪,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容纳器。 大众把本来和汪峰没有任何关系的刀郎的作品,拿汪峰等人来说事,其实就是找了一个渠道来宣泄一下,这么多年来,对几个把持歌坛江湖,守卫自己利益的人的不满,这种不满是主体。刀郎的歌,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气阀而已。 网络上评价刀郎的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的帖子太多,许多人都比汪峰说的更好。而且汪峰也不用一点作品的视频插入,20多分钟,全部是一个人在那讲,这就很不符合现代传播的特性了,有多少人能够耐着性子看你一个人在那演讲20多分钟呢。 更要命的是,昨天晚上十万条评论,到今天早晨就只有1000多条了,为什么要删帖呢?这不又会形成一个舆情的热点吗?至少说明汪峰大模大样讲道理的那些话,其实内心深处是不自信的。 你给我讲情绪,我给你讲专业,你给我讲专业,我给你讲销量,你给我讲销量,我给你讲艺术,你给我讲艺术,我给你讲思想,你给我讲思想,我就删你的帖! 但是在网络时代,这谁跟谁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