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考物理《光现象》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3-08-09 | 阅:  转:  |  分享 
  
中考物理《光现象》专项练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
_____1.因为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 小孔成像B. 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
C. 海市蜃楼D. 风雨过后出现彩虹2.节日期间,宁波三江口上演了主题灯光秀。光与“影”交相辉映,营造出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如图所
示。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因为光射到江面发生了(  ) A. 光的直线传播B. 光的折射C. 光的色散D. 光的反射3.图
所示的“手影”游戏中,影子的形成原因是(  ) A. 光的反射B. 光的色散C. 光的折射D. 光沿直线传播4.诗人李白根据光的反
射现象写下美妙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图中也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水球成像B. 晷针留影C.
江面倒影D. 铅笔“折断”5.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 树荫下的光斑B. “折断”的铅笔C. 镜中的像D.
日食6.一束光线与水面成锐角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α,反射角为β,折射角为γ,则(  )A. α>β>γB. α=β>γC
. α=β<γD. α<β<γ7.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光的折射
形成的B. “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C.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D. “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8.阳光明媚的
周末,不少市民到鹭栖湖游玩。湖畔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大树拖着长长的影子,几只白鹭从平静的湖面轻快掠过,水中的鱼儿欢快嬉戏。下列对
此情景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B. 白鹭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 看见水中
的鱼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D. 鲜花五颜六色是因为阳光在鲜花表面发生色散现象9.小王同学在家里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
可沿ON折叠的硬白纸板ENF竖直的立在平面镜上,以此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测量他发现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50°夹角,如图所示,
则(  ) A.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B. 入射角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C. 将纸板NOF向后折叠
,则反射光线会消失D. 光在纸板上发生了镜面反射10.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
图的两个“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 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 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D. 倒
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11.小强同学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并将数据依次记录在表1中。实验后他想让与地平线成60°的太
阳光竖直向下照亮井底,他把平面镜按如图乙放置。对此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1次数123450°20°30°40°60°
0°20°30°40°60°A. 图甲中表示反射角的是B. 实验时的反射光线是绕O点逆时针转动的C. 实验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D.
图乙中平面镜与地平线的夹角θ为75°12.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
,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②“
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
面的折射到达眼睛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13.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牛顿用光
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_______混合而成的,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14.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亲临现场时,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见编钟,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__________。15.如图所示,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反射
和折射,入射角为 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度,界面CD上面的介质是______。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理
知识。《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______形成的;唐代诗句“潭清疑水浅”描绘了
潭水清澈,让人感觉水变浅了,这是由于光的______造成的。 17.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能绕水平轴MN转动,小明站在平面镜正
前方,他在镜中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小明垂直镜面移动8cm,他与像的距离改变  cm;为了让他站着就能看到镜中脚的像
,可以让平面镜绕轴沿  时针方向转动。18.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19.一束激光从空
气中以图示角度射入水中,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刚好垂直。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并标出折射角的角度大小。20.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21.如图所示。从S点向平面镜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到达光屏上的P点。请你作出此过
程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2.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采用可转折的两部分纸板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
_、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纸板上光的径迹,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_
(填“镜面”或“漫”)反射;入射光线AO靠近法线ON时,反射光线OB将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ON。23
.小科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验中小科同学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
改善重影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实验中选取同样大小的蜡烛A、B是为了_________;(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
,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
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3)完成实验后,小科同学又将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
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cm,该硬币的像_________(选填“向右移动3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动3
cm”)。24.某同学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她把半圆形玻璃砖固定在圆盘中心,让激光束沿圆盘半径入射到玻璃砖圆心处,激光束经玻
璃砖折射后从半圆弧边射出(如图所示)。旋转圆盘,多次改变激光束入射角度,观察折射光线方向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12345
入射角折射角(1)做第三次实验时,忘了记录入射角的数据,结合图可知,此时的入射角为________;(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光从
空气斜射到玻璃表面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________。参考答案1.因为有了光,自然界才绚丽多彩
。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 小孔成像B. 晴天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C. 海市蜃楼D. 风雨过后出现彩虹【答案
】D2.节日期间,宁波三江口上演了主题灯光秀。光与“影”交相辉映,营造出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如图所示。大楼的彩灯在水中形成“倒影”
是因为光射到江面发生了(  ) A. 光的直线传播B. 光的折射C. 光的色散D. 光的反射【答案】D3.图所示的“手影”游戏中,
影子的形成原因是(  ) A. 光的反射B. 光的色散C. 光的折射D. 光沿直线传播【答案】D4.诗人李白根据光的反射现象写下美
妙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图中也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水球成像B. 晷针留影C. 江面倒影D.
铅笔“折断”【答案】C【解析】A.水球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晷针留影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故B
不符合题意;C.江面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利用光的反射,故C符合题意;D.铅笔“折断”是光经过不同介质发生的折射现象,故D不符合题
意。故选C。5.下列现象中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 树荫下的光斑B. “折断”的铅笔C. 镜中的像D. 日食【答案】
B【解析】A.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现象,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折断”的铅笔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
意;C.镜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
.一束光线与水面成锐角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为α,反射角为β,折射角为γ,则(  )A. α>β>γB. α=β>γC. α=
β<γD. α<β<γ【答案】B【解析】一束光线与水面成锐角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β=α;当光从空气斜射入
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γ<α,则α=β>γ。故选B。7.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杯弓蛇
影”,杯中的“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 “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C.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D. “一叶障目”,是光沿
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D【解析】A.“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经过光的反射映在杯子中的倒影,故A错误;B.“鱼翔浅底”,看到的鱼
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本身不会发光,故不是光源,故C错误;D.“一叶障目”是
指用一片叶子挡在眼前就看不见东西了,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故选D。8.阳光明媚的周末,不少市民到鹭栖湖游玩。湖畔盛开着五
颜六色的鲜花,大树拖着长长的影子,几只白鹭从平静的湖面轻快掠过,水中的鱼儿欢快嬉戏。下列对此情景的解释正确的是(  )A. 树荫下
的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B. 白鹭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C. 看见水中的鱼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D. 鲜花五颜
六色是因为阳光在鲜花表面发生色散现象【答案】A【解析】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透过树叶和枝丫的间隙落在地面的实像,属于光沿直线
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故A正确;B.白鹭在湖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C.人在岸上看见水中的鱼,是光从水中的
鱼处斜射到空气中的人眼处,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D.鲜花五颜六色是因为花瓣中含有各自色素,我们能看见鲜花是阳光在鲜花表
面发生了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A。9.小王同学在家里将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可沿ON折叠的硬白纸板ENF竖直的立在平
面镜上,以此来探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测量他发现此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50°夹角,如图所示,则(  ) A.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
40°B. 入射角增大10°,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C. 将纸板NOF向后折叠,则反射光线会消失D. 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镜面反射【答案】B【解析】A.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50°夹角,则入射角为90°-50°=40°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角为40°,
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90°-40°=50°故A不符合题意;B.入射角增大10°,则反射角也增大1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
夹角增大20°,故B符合题意;C.因为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NOF向后折叠,在纸板NOF上将看不到反
射光线,但反射光线不会消失,故C不符合题意;D.为了能在各个方向都能观察到光线,纸板表面比较粗糙,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故D不符
合题意。故选B。10.小敏散步时看到了李白诗中“对影成三人”的真实场景:一只白鹭站在水中,形成了如图的两个“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影子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 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 两个“影”形成原理相同D. 倒影是白鹭等大的虚像【答案】D【解
析】A.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错误;B.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错误;C.两个“影”形成原理不相同,一个是光的直线传播形
成的,一个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D.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原理成的等大的虚像,故D正确。故选D。11.小强同学用如图甲的实验装置,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并将数据依次记录在表1中。实验后他想让与地平线成60°的太阳光竖直向下照亮井底,他把平面镜按如图乙放置。对此探
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表1次数123450°20°30°40°60°0°20°30°40°60°A. 图甲中表示反射角的
是B. 实验时的反射光线是绕O点逆时针转动的C. 实验说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D. 图乙中平面镜与地平线的夹角θ为75°【答案】CD【
解析】A.由于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由图甲可知,是入射角,故A错误;B.由表1可知,实验时,
反射角逐渐增大,即反射光线逐渐远离法线,所以反射光线是绕O点顺时针转动的,故B错误;C.观察表1中数据发现,反射角的大小始终等于入
射角的大小,所以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C正确;D.太阳光与地平线的夹角为60°,竖直向下照亮井底,则反射光线与地平线的
夹角为9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50°,由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75°,则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
90°-75°=15°则镜面与地平线的夹角θ为90°-15°=75°故D正确。故选CD。12.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
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
反射到达眼睛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解析】①②“
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杯沿挡住了,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③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光,从水中斜射到
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经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故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故
选D。13.物理学的每一次重大发现,都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牛顿用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_______混合而成的,
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答案】 七色光14.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亲临现场时,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见编
钟,是因为光在其表面发生__________。【答案】 漫反射15.如图所示,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CD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角为
______度,折射角为______度,界面CD上面的介质是______。【答案】 ①. 30 ②. 42 ③.
空气1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墨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__
____形成的;唐代诗句“潭清疑水浅”描绘了潭水清澈,让人感觉水变浅了,这是由于光的______造成的。 【答案】 ①. 直
线传播 ②. 折射【解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穿过小孔时,能在光屏上成倒立的实像,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由于水底
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会感觉水变浅了。17.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平面镜能
绕水平轴MN转动,小明站在平面镜正前方,他在镜中成的是  (选填“实”或“虚”)像;小明垂直镜面移动8cm,他与像的距离改变  c
m;为了让他站着就能看到镜中脚的像,可以让平面镜绕轴沿  时针方向转动。【答案】虚;16;顺。18.在图中,根据给出的反射光线OB
画出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的大小。【答案】【解析】由图可知,反射角为40°,由反射定律可得入射角也为40°,根据入射角的大小在
法线左侧画出入射光线AO,如图所示:19.一束激光从空气中以图示角度射入水中,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刚好垂直。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
并标出折射角的角度大小。【答案】【解析】过入射点O的垂直于界面是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53°画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界面的
夹角为90°-53°=37°光从空气斜射向某透明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垂直,则折射光线与界面之间的
夹角为90°-37°=53°折射角为90°-53°=37°如图所示:20.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答案】【解析】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21.如
图所示。从S点向平面镜发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到达光屏上的P点。请你作出此过程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答案】
【解析】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则O为入射点,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
光线,如图所示: 22.如图所示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采用可转折的两部分纸板是为了研究___________、入射光线
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纸板上光的径迹,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_(填“镜面”
或“漫”)反射;入射光线AO靠近法线ON时,反射光线OB将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ON。【答案】
①. 反射光线 ②. 漫 ③. 靠近23.小科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利用如图甲所示器材进行了以下操作: (1)实
验中小科同学从点燃的蜡烛一侧透过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改善重影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实验中选取同样大小的蜡烛A、B是为了__
_______;(2)改进器材后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并移动另一支蜡烛,确定每次像的位置,将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记录在玻璃板下
面的白纸上,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3)完成实验后,小科同学
又将一枚硬币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cm,该硬币的像_________
(选填“向右移动3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动3cm”)。【答案】 ①. 用较薄的玻璃板 ②. 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
系 ③. 相等 ④. 在原位置【解析】(1)实验中有重影,是因为玻璃板较厚,蜡烛通过玻璃板两个面都成像了,可采用较薄的玻璃板,两个面所成的像几乎在一个位置,避免重影对实验的影响。用A、B同样大小的蜡烛进行实验,可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B与A的像重合时,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2)由图乙知,每次记录的像距与物距的大小相等,所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cm,硬币的位置不变,则像的位置也不变,在原位置。24.某同学做“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她把半圆形玻璃砖固定在圆盘中心,让激光束沿圆盘半径入射到玻璃砖圆心处,激光束经玻璃砖折射后从半圆弧边射出(如图所示)。旋转圆盘,多次改变激光束入射角度,观察折射光线方向并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次数12345入射角折射角(1)做第三次实验时,忘了记录入射角的数据,结合图可知,此时的入射角为________;(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表面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增大而________。【答案】 ①. 45° ②. 小于 ③. 增大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第 1 页 共 16 页 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夏哥在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