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蔚南序跋集(22)《现代市政通论》序

 吴越尽说 2023-08-09 发布于浙江
《现代市政通论》序
徐蔚南

杨哲明著《现代市政通论》,徐蔚南作序

我国因系农业国家,国人的生活思想,便侧重在保守的家庭的方面。自己的家中知道整理得清楚好看,大门外的一切却就不管了。这种生活状态在农业时代,自然可以勉强过去。但是近代产业的发达,将农村变为了都市时,保守的家庭的思想生活便不得不跟改变而注意到整个的都市的一切。
原来近代的都市,是一种人民的自动的政治组织。中国从前没有近代的都市。都市的建设是自五口通商始,是西洋人硬在中国的土地建设起来的。因为西洋人硬在中国建设的都市,和国人的生活思想全不调和的缘故,所以像上海附近地带和上海租界地相比较,两方相差,简直要使人感到相差有几百年之多。但是世界的潮流是回避不了的:你自己回避了,人家也要来代你迎接,如上海为西洋人所建设,正是一个好例。
现在是产业时代,我国亦非启发产业不可。在西洋,产业发达的结果是产生都市;在中国,为要启发产业,实有应先建设都市以促进产业的必要。既要建设都市,那末一切关于都市的知识,便是国人所必需的知识。现在杨哲明先生,以其多年攻研市政的心得,著成一部现代市政通论,举凡市政之历史,管理,工程以及其他,无不系统地详加探讨,对于市街的建设等更为精细,这部书所以正是一部解救国人市政知识饥荒的好书,我敢推荐给一切的人。

一九二九年,六月,十七日

*《现代市政通论》杨哲明编著,上海明智书局 1929年6月出版。

笔者注释:

1、杨哲明所著《现代市政通论》,全书共六编二十二章。总论有市政之重要、我国市政之过去、我国市政之进境、我国市政与外国市政之比较;市政之设施编,分市政与国家、市政与商业、市政与交通、市公安、市政与教育等章;市财政编,有土地厚利税、估税法、市公债等章;现代市政革新运动之趋势编,有田园新市之概况、我国创办田园新市之计划、田园新市之法律与制度、都市之美化与艺术化等章;各国之市政制度编,有美国之市政制度、法国之市政制度、德国之市政制度等章;市政计划编,有举办市政前应有之观察、都市之运输问题、城市设计、市组织法等章。书后附有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行政部门32件行政章程。
作者杨哲明资料,据笔者查到,是安徽宣城人,复旦大学工学士,曾是徐蔚南的学生,毕业留校任复旦实中经济学教员,成为徐蔚南的同事;1929年12月《复旦实中》校刊记载,校务委员会增补徐蔚南、杨哲明、席涤尘3人为群育委员;1931年与徐蔚南一起编辑上海世界书局《世界杂志》;1936年担任江苏省建设厅指导工程师。
2、杨哲明在市政学方面的专长,深得徐蔚南赏识,徐蔚南在主编《ABC丛书》时,即邀请杨哲明编写有关市政学方面的全部7本书,并且为他的《现代市政通论》作序。徐蔚南的这篇序言,概括了我国近代都市的产生、应时代的要求而发展的背景,并指出,在现代都市的发展中,我国迫切需要市政知识的传播,所以特别推荐这部著作。序言的开头徐蔚南说:“我国因系农业国家,国人的生活思想,便侧重在保守的家庭的方面。自己的家中知道整理得清楚好看,大门外的一切却就不管了。”我国古代实行城乡合治,向来没有市的建制,只有名称的不同,更没有市政管理的意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廷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开始城乡行政分设,以府、厅、州、县治所在的城厢为“城”;城厢以外的市、镇、村、庄、屯、集等,人口满5万以上的为“镇”;5万以下的为“乡”。这是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明确城市为一种政治单位。从此,中国开始了从城乡合治向城乡分治的转变。民国初年城市改革推进,1911年底,《江苏省暂行市乡制》颁布,将“城”统称为“市”,使“市”的名称被普遍采用,论述市政建设的书籍开始出现。1928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特别市组织法》和《市组织法》,从此正式将“市”纳入国家行政序列并得到施行,“市”成为单独一级行政组织,特别市比普通市高一个序列。

《浙江公报》1913年第329期

3、我国近代大都市则出现在“五口通商”之后。徐蔚南在序言中说:“中国从前没有近代的都市。都市的建设是自五口通商始,是西洋人硬在中国的土地建设起来的。”胡适也曾说:“大城市的市政大都是受了租界的影响而产生的。上海闸北与南市的市政历史便是明例。”“现在中国的情形很像有从乡村生活变到城市生活的趋势了。上海、广州、汉口、天津等处的人口的骤增,各处商埠的渐渐发达,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我们这个民族自从有历史以来,不曾有过这样人口繁多、生活复杂的大城市。大城市逼人而来了!”(张慰慈《市政制度·胡适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25年)20世纪20年代,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各路学者,都十分清楚地认识到产业发展和市政建设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徐蔚南指出:“现在是产业时代,我国亦非启发产业不可。在西洋,产业发达的结果是产生都市;在中国,为要启发产业,实有应先建设都市以促进产业的必要。”这一时期许多大城市,如上海、汉口、南京、广州、天津等正是通过市政建设来推动城市的现代化,继而带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执政者和文化界一致对于城市发展的使命感,也是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4、徐蔚南任职通志馆后,致力于对上海史研究,尤其是他担任上海市年鉴委员会主席,主编上海市年鉴,对上海市的市政规划、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有了更多了解。为了编写通志稿和年鉴,他领导的通志馆编辑部收集了大量跟上海有关的历史的、现状的各方面的资料,也包括最新的全国各地有关市政方面的资料。他认为,“上海是一座海外飞来的奇峰”(徐蔚南:《上海市大观》序),尽管租界现在由外国人建设,上海的市政主要把持在租界工部局的手里,但是中国人民要尽快学习和掌握市政管理的知识,租界终究会回归中国,中国人民自己管理上海是毋容置疑的。所以,他又鼓励和帮助通志馆的同事蒋慎吾,利用通志馆的资料,撰写《近代中国市政》一书。

蒋慎吾著《近代中国市政》

蒋慎吾在书的附记里写道:“本书主要参考资料,著者因在上海市通志馆服务之利便,大多取自最近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岛、广州、汉口等市政府各项出版刊物。初稿甫竣,即承徐蔚南师绍介陈陶遗先生校阅后转托白蕉先生,在《人文月刊》陆续发表,于客岁刊载完毕。今年二月,重将初稿略加改正,复蒙武佛航先生代请中华书局出版,并得甘自明先生惠赐题字。著者于此,对于本书关系各机关,暨甘、武、白、陈、徐诸先生谨致最诚挚之谢忱!”文中提到的陈陶遗先生是政界前辈、也是徐蔚南的朋友,徐蔚南把这本书的初稿委托陈先生校订,陈先生又联络到其他几位朋友,都为这本书的出版出了力。

蒋慎吾的附记

这是笔者目前所知,徐蔚南全力支持他的第二位同事出版关于市政学方面的著作。

写于2023年8月4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