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从游库布其沙漠

 余自农 2023-08-09 发布于北京

文/余自农

沙漠里昼夜温差还是很大的。凌晨更是最有寒意的时刻。一些“早起鸟”已经起来开始收叠帐篷了。准备再穿过一段沙海,向“库布其”绿化带进发。昨夜大家沉浸于篝火晚会的欢悦,加上不是望日,也没有注意观察大漠上的月亮。据说沙漠上的日出还是很壮观的。今天天气继续晴好,昨晚忽视了看大漠落日圆,那么今天的日出则不能再错过了。须定睛一看。

沙漠正东方向的地平线上,一轮圆日正在冉冉升起。先是红霞漫天,继而万道金光。似是水蒸气与初阳的交汇,持续出现了约十多分钟的海市蜃楼景观。一会儿功夫,阳光就洒满了沙海,黄色的沙砾更加明亮,称此时的沙海为金海再恰当不过了。朝阳里,刀削般的沙梁脊背上,蒸腾着一缕缕云气,诱惑着人们登攀留影。最拉风的影姿,莫过于抓拍往空中欢呼跳跃的瞬间了。

“库布其”在蒙古语里,意思是弓上的弦。诚然,库布其沙漠就像一根挂在弯弧黄河上的弦。更像一条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黄龙。一脚深一脚浅地在沙海里行走一天了。库布其沙漠的神秘感正在不断消失。但脑海里还有一个大大问号,一直没有拉直。那就是库布其沙漠何时何因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库布其沙漠的成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就是,自然因素为主,社会因素一定程度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说到自然因素,人们自然联想到黄河,这里巧是黄河的一个几字湾,古代黄河的冲积物,来自狼山前洪积物,可以在这里就地堆沙。现代科学探明,库布其沙漠的沙丘几乎全部是覆盖在第四纪河流淤积物上。

然而,《诗经》也好,郦道元的《水经注》也好,都曾记载,库布其沙漠在历史上曾有大量规模的游牧民活动,有热闹的古城,有繁忙的驿站。说明,库布其的沙漠化程度是逐步演进的。最近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应是自商代后期至战国,气候变得干冷多风,使沙源裸露,为库布其沙漠的大规模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但我认为,近现代人类的大量活动,应是压倒库布其沙漠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如果人类只是一味地掠夺越来越匮乏的资源,而不去系统地维护越来越脆弱的生态,总有一天要到达全部沙漠化的拐点或者峰值点的。

记得1982年初春,我们从重庆来北京参加毕业实习,就遭遇到了连续几天的“沙尘暴”。遮天蔽日不说,风中夹杂的沙尘让你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据说,其源头就是距京城800多公里外的库布其沙漠。上世纪八十年代,既是库布其沙漠肆虐的峰值点,也是治理它的历史起点。

1988年,以亿利集团为代表的新时期治沙人,发起了对库布其沙漠的挑战。30多年过去了,终于把库布其三分之一面积的沙漠驯化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沙海绿洲,昭示着我国八大沙漠治理的希望和方向,也是人类向沙漠化征战的经典范例。一辈子深具绿色情结。此时此刻,站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永久会址前,心情格外激动,恨不得就留在这里,与他们一起续写明天的绿色传奇……。

(向图片贡献者致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