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大模型的快速向前奔跑,让我们见识到了AI的无限可能,但也展示了AI在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和网络攻击方面的潜在威胁。 据安全分析平台Netenrich报道,近日,一款名为FraudGPT的AI工具近期在暗网上流通,并被犯罪分子用于编写网络钓鱼电子邮件和开发恶意软件。 ![]() 黑客在售卖页表示,该工具可用于编写恶意代码、创建出“一系列杀毒软件无法检测的恶意软件”、检测网站漏洞、自动进行密码撞库等,并声称“该恶意工具目前已经售卖了超过3000份”。 ![]() 据报道,FraudGPT的运作方式是通过草拟一封电子邮件,以高度可信的方式诱使收件人单击所提供的恶意链接。它的主要功能包括:
![]() 即便Claude、ChatGPT 、Bard等AI提供商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他们的技术被用于不良目的,但随着开源模型的崛起,犯罪分子的恶意行为很难被遏制。 7 月初,基于开源大语言模型GPT-J开发而成,并且使用大量恶意代码进行训练和微调的WormGPT也曾引发关注。 据悉,WormGPT擅长使用Python代码执行各种网络攻击,例如:生成木马、恶意链接、模仿网站等,其在创作诈骗信息和钓鱼邮件等任务上所表现出的“卓越”能力让人胆战心惊。 但相比之下,FraudGPT在功能丰富性和编写恶意软件方面的功能更强大。 事实上,除了上文所提到的FraudGPT、WormGPT等专为恶意活动而生的聊天机器人外。 大语言模型本身所潜藏的风险也在不断给安全从业者们带来挑战,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幻觉问题外,大模型脆弱的护栏也在成为网络安全的一大噩梦。 上个月ChatGPT、Bard等聊天机器人暴露出的“奶奶漏洞”就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只需要通过提示让这些聊天机器人扮演用户已故的祖母,便能欺骗它们在讲睡前故事的过程中透露大量限制信息,甚至是手机IMEI密码或Windows激活秘钥。 除此之外,CMU和人工智能安全中心的研究员还发现了另一种通用方法,只需要附加一系列特定无意义token,就能够生成一个prompt后缀。 而一旦在prompt中加入这个后缀,通过对抗攻击方式,任何人都能破解大模型的安全措施,使它们生成无限量的有害内容。 尽管在过去几个月中,OpenAI、谷歌等世界顶级科技公司都在努力为自己所研发的大模型设计更多更加完善的限制措施,以保障模型能够在安全稳定的情况下工作。 但显而易见的是,直至目前仍然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 毋庸置疑,无论是WormGPT ,还是FraudGPT ,这类极具威胁性的AI工具,都在为促进网络犯罪和诈骗“赋能”。
![]() 但无论是FraudGPT、WormGPT等恶意软件的出现,还是大模型总会出现的幻觉、越狱等问题,其实都不是为了告诉我们AI有多么危险,而是在提醒我们需要更加专注于解决现阶段AI领域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正如网络安全专家Rakesh Krishnan在一篇关于FraudGPT的分析博客中所写的那样: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犯罪分子正在利用生成式AI的能力,而我们同样可以利用这种能力攻克他们所提出的挑战。 技术作恶者不会停止创新,我们同样不会。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无论在国内外,政府及科技企业都在积极完善有关人工智能的监管政策及相关法规。 七月中旬,国家网信办已联合六部门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七月底,美国7家AI巨头也与白宫达成协议,将为AI生成内容添加水印。 近来多个包含数据采集和使用不规范等问题的AIGC应用被要求在苹果商店下架一事也证明着监管措施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虽然关于人工智能,无论在技术还是监管方面我们都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去探索,但相信随着各界的共同努力,许多问题都将在不久后迎刃而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