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别人家做客当你要走时,如何鉴别别人的挽留是真情还是假客套?

 毛竹君_ 2023-08-09 发布于河北

上周末回家的时候,碰到有个邻居来了,她给家里的小孩(我姐的儿女)带来了些水果,然后坐在炕上和妈妈热情的聊天。

聊她家的家长里短,婆媳矛盾,时而哈哈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抱怨,嬉笑怒骂各种表情被她演绎的淋漓尽致。

说着说着就已经不知不觉快中午了,我回到家之后很开心,就和外甥女玩了起来,当然也拿出吃的和大家分享。

当我和外甥女去外面院子里玩时,外甥女调皮的说了一声:“那个奶奶怎么还不走呀?都要吃中午饭了。”

“嘘.....”我堵住外甥女的嘴,告诉她不可以这样和人家讲话,万一被听到,显得我们好像赶人家走一样。

其实外甥女的想法就是童言无忌,她想让那个邻居走,然后我们一家人可以更自在的聊天,还可以试穿我买给大家的衣服。

然后过了又一个多小时,终于邻居一看呀12点多了,给妈妈诉苦诉了一上午,该走了。而妈妈却热情的说:“不晚呢,也没啥事再坐会儿吧”

我也开始客套的挽留说:“奶奶你那么勤快干嘛啊?着急回家给一大家子做饭吗?先别走了在我家吃,让我爷爷意识到你的重要性哈哈”

奶奶笑了笑,终于还是回家了。

等她走了以后,外神女又问我:“姨姨,为啥你也想让她走,却还说让她再待会儿呢这样的话呢?”

我突然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去回复孩子这句话。

是小孩太天真,还是大人太虚伪?

在成年人看来,当客人要走时,说点客套话表达挽留是很有礼貌的,可以增进与人关系的亲密。但是我们是不是真心的想让对方留下来,对方是不是会被我们挽留下来,要取决于双方的意愿,以及彼此拉扯的次数。

热情的中国人喜欢用推拉,欲拒还迎等类似的周旋来试探诚意。却不愿意直接袒露真心。

【1】

从这件事中,我后知后觉的觉察到了我习惯了的讨好模式,其实就是从妈妈那习得的。妈妈在街坊邻居的眼里是一个热情好客的人,她的口碑好,人缘强,别人都爱和她来往。

妈妈从小教育我,见了人就要积极主动的打招呼,亲切的称呼叫长辈,大方的叫这个爷爷,叫那个婶婶,客人来要起身相迎,客人走她必然送到街口。

而我从小就比较内向,我其实对妈妈的要求有些抗拒,但也会被迫的服从,尽管照做了,但带着勉强做出来的行为还是达不到妈妈的满意。

妈妈经常数落我不够懂事,有时候见了人太害羞腼腆不说话或不够热情得体,不懂号之类的。而妈妈一直以懂礼貌好客的样子示人。

就拿这次邻居串门的事件来说,她就做的很有人情味。

我知道妈妈的心肠是好的,但她的热情和周到有时候超出她内心原本的那个部分,我觉得超出的那部分就是一种讨好,有点为了别人眼中的她的好形象而为之的刻意。

所以我偶尔会听到她在家发牢骚,抱怨有一些人不懂事,不像她一样有教养,有些不尊重长辈,有些脸皮太厚等等。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像她一样懂礼貌待客周到,那些不符合她标准的人就会让她不满。

有时候她表达让别人多呆会儿,别人就会真的不走了,

她说让别人在我家吃饭,对方就真的厚脸皮的吃了。

通常这些果呈现的时候,其实就是心里不平衡的开始。

因为我们的表达,并非源于100%的从心声,而是从头脑的面子或形象出发的,为了外在的一些认可或人情世故而为之,当结果不称心时,人就会不舒服而抱怨。

【2】

所以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其实就是活得如实一点。没有必要对谁都热情,放弃求认可的需求,我们就可以自然的与别人链接。

有6分的热情就好,不用做到8分。当别人要走时,随心送别就好,不必非用挽留的方式表达不舍,否则有可能给别人造成错觉。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我在人际关系中的一些趣事。

之前去一位不太熟悉的朋友家里做客,快到中午时,我提出要回家,然而朋友却说要请我吃饭,毕竟我大老远来她家做客不容易。我本能的想离开,因为别人一邀请就接受,在我从小的观念里是厚脸皮的不好的。

所以我想用自觉离开来谢谢对方的好意,也活出自己懂礼貌,不厚脸皮的形象。

但是我拒绝了之后,那个朋友还是一再真诚的邀请,挽留,让我和她的家人共进午餐。推脱不来,于是我才答应了。

我必须要感觉到对方是真的在挽留才会留下来,但还是会被头脑的旧有认知以及大道理给左右。

【3】

还有一次,去找朋友玩,走的时候她也是挽留说,吃了饭再走吧!我本身也没有主意,走或者留都可以,所以就留下来陪她一起吃饭。

吃饭的时候我发现,她在一边看手机,一边吃饭,偶尔和我聊一两句,她的心不在焉才让我意识到,我其实被她的客套话给忽悠了哈哈哈。

我当时没有用心去感受她言语中蕴含的状态,也没有感受自己的心到底想走还是留。结果创造的这个吃饭的体验并不好,

当我看着她看手机边吃感觉有点孤独,还不如回家独处。相反上次被真诚邀请吃饭的体验感就很愉悦。

所以人和人的来往,基于双方都真诚才会产生高质量的相处体验。

我们如何识别对方是真情还是假客套?

其实就是要用心去感受,

而不是只看别人怎么说。

这让我想到《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书里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品质是由他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她所说的话。”

昨天参加读书会时,听到一句很受益的话;

“头脑是用语言沟通的,

心是用感受沟通的,

灵魂是用静默沟通的。”

与大家共勉吧!

你在用什么与人沟通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