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豫园||你不知道而已

 登记去 2023-08-09 发布于湖北

            豫园印象

               文/图:西风无语

上海,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外滩以及一江之隔的东方明珠。

每一位到上海的旅人,可以说是必到外滩,必到东方明珠,好像非这样就如同没有到过上海一样。

老城隍庙亦如此。

豫园,就并非如此了。

外滩,往北,直走再右拐就可以到城隍庙,然而,我并没有看到城隍庙,随着人流,我却看到了豫园。
豫园?我并不知道此园;如果说绍兴的沈园,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我或许是略知一二的。
实际上便是自己孤陋寡闻罢了。
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系潘允端私园。

他是刑部尚书潘恩之子,造园的目的在《豫园记》中说得清楚:“匾曰'豫园’,取愉悦老亲意也。”“豫”,有“安泰”、“平安”之意。足见潘允端建园目的是想让父母在园中安度晚年。

但因时日久拖,潘恩在园刚建成时便亡故,豫园实际成为潘允端自己的退隐享乐之所。

潘允端去世后,豫园数度易主,八国联军的英军曾以园中湖心亭为指挥部,小刀会的城北指挥所就设在点春堂,嘉庆、道光后这里行业会所蜂起,商业渐渐发达起来。

民国时期,豫园已被一条东西小路(今豫园路)分割成南北两片,古建筑破漏败坏得面目全非,有些改建成民房,凝晖阁、清芬堂、濠乐舫、绿波廊分别成为菜馆、点心铺、茶楼。

​香雪堂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被日军炸毁,除堂前玉玲珑假山石外,仅剩一片空地。所幸园中重要部分点春堂、乐寿堂、大假山和一些亭台楼阁、古树名木,仍得以保存,豫园当时占地七十余亩,由明代造园名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并亲自参与施工。整座园林规模宏伟、景色佳丽。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园冠”。

清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响应太平天国革命,在上海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清兵在城内烧杀抢掠,豫园被严重破坏,点春堂、香雪堂、桂花厅、得月楼等建筑都被付之一炬,1956年起,豫园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历时五年,于1961年9月对外开放。

现豫园占地三十余亩,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上海豫园虽不大,但是整个花园风景优美,绝对是一座优雅的江南园林。豫园内有九条曲径,布置着曲折弯弯的砖路,深错萦廊,回环搭檐掩映,亭台楼阁,湖塘池堰,池塘的水清澈见底,远处绿树江山,石桥点缀着一片典雅的江南风光。
豫园内还设有各种艺术景观,如花池、水景、林地、人物雕像、亭台楼阁等。
在两步一廊,三步一亭,五步一阁的园内,感受江南气息。

坐在廊上,脑海里总是会浮现一位江南女子,眉头轻蹙,衣袂飘飘,迈着小碎步,轻轻而至,或在廊上小坐,或在小亭托腮冥想,或在闺阁上望南飞的大雁⋯;

雨滴敲打着芭蕉,更添一丝愁绪。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
​墙角的竹,寂寞地历世事变迁,经风云变幻,更添如水的淡泊心境。
“小桥流水”依旧,“人家”早已远去;​

门前的石狮子历经数百年,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地看着川流的人群,想必早已看淡人生。
老戏台。

耳畔似有锣鼓声声,出将入相的门帘里,似乎正走出姜尚,范蠡,吴起,周勃,曹操……

台上的花旦老旦铿锵有力的强调,引得台下一片喝彩。

有钱人家的小姐端坐在二楼,轻摇丝绸小扇,微微抬头,却看见对面楼上谁家的公子正笑意盎然地看自己。

“红若春簇百花艳,颜容如玉招人醉。”

如今,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不知曾经是否真的有这样的貌美男女,他们是否有凄美的爱情故事?

或许是有的。

就如同豫园之前对于我。

你不知道,他,他们却确实存在过,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是我们孤陋寡闻罢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