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读者|彼•汉德克【奥地利】:重温之想象

 置身于宁静 2023-08-09 发布于浙江

《重温之想象》(1983)是彼得·汉德克旅居萨尔茨堡期间创作的随感集。汉德克以小说和戏剧创作知名,而其随感集也不应被忽视,他创作的三部随感集《重温之想象》《一支铅笔的故事》(Die Geschichte des Bleistifts, 1982)和《世界的重量》(Das Gewicht der Welt. Ein Journal,1977)在其整体创作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图片图片
《一支铅笔的故事》和《世界的重量》
汉德克将随感创作视为一种生命体验,因此三部随感集都具有主观非虚构的特征。作者将自己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形成独立文本片段,它们没有虚构的情节,却向读者展示了写作本身的纯粹性。德国文学史家拉尔夫·施奈尔对此的评价是:随感集就是作家的“日记式内省”。
日记是在开放性的碎片形式中描绘生命真实的“最自由”方式,作者和读者都无需为所记之言搜寻逻辑,亦无需“唤醒”书中所记之人,更无需求证书中所记之事。与歌德或托马斯·曼等文豪的日记不同,汉德克的随感集并非是对个人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记录,而是随时随地书写自己当下所见、所感、所思、所想。用汉德克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在路上或在户外创作的”,是“对无目的之感受的即兴记录”,都是无日期的日记。

重温之想象

彼得·汉德克作  李睿译
梦里我终于又成为朝圣者:亦即一切都被痛苦而清醒的无奈之感标记。清晨醒来时,我情愿这个冬天永远持续
耶稣不会再出场,但永远都要有一位荷马;而且也不仅仅是出场,而是要响彻。(我把荷马想象成一个天真而胖乎乎的服务生,从他身上出其不意地爆发出嗡嗡营营铿铿锵锵叮叮当当的声响)
下雪了,于是,我有兴趣,继续创作
暴风雪中的脑袋整个儿冻僵,我愕然:“好个严冬!”
当我心有挂碍之时,我就不好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若是作家,则不应再心存任何欲望之痕迹
世界愈向我展开,赐我之欢乐就愈多,于我之伤害也愈深
我妈一直认为我“坚持不住”。她或早或晚盼着我失败,我倒霉。难道所有母亲都这样吗?

图片

《重温之想象》

灰色的田野上站着一名小童,身背黄色弓箭,箭镞从中射出,飞矢越过灰色田野上的蔚蓝色天空。田野小径之上,一只米色狍子腿旁有只鼹鼠。两只孔雀蛱蝶翩然而过——紫气袭袭——蝴蝶翅上的眼睛凝望着我。路尽头的沙堆看上去像座金字塔。接骨木树丛上有一颗石球,其后走过两名戴着头巾穿深色套头衫的南欧妇女(叙述之光,重温之光)

维吉尔是如何引人入胜地描写这些小物件啊:榉木杯子,“以精刻刀雕出蔓卷葡萄藤,并以浆果簇覆于其上,散布于色泽温润的常春藤缠枝中”(“西西里的缪斯女神,让我们高声歌颂……”:已然如是)
我刚刚在想:“人类的任务是什么?——观看树木的运动”(而且我还想要在树前化作一棵树:以便不扰乱视线)
你们悄没声地消失在自己的机器(汽车等等)当中——我多想也能如此隐身,隐于我自己
对着清晨安然蹲在那儿的猫咪说:“今天你又是来自哪一个童话?”
夜半走进卧室,漆黑中有股蜡烛刚熄的气味,那儿,趴着只猫
我是如何日日衰老,然后转天又变年少(然后再衰老)
炎炎正午,花园里到处都是蒲公英绒球;一阵风吹过:从一棵独一无二的蒲公英中,种子旋转着飞了出来;而那棵月桂树,有我坐于其下,作响
“现在我知道我该怎么说了”:这就是写作
“切莫犹疑,勿吝赞美!”梦中女子说
我要一直吓退我眼中的乌云,直到我终于见到天空
某些苦已如此融入我,使我不再以其为苦:它已成为肉身意识之属
小石子在此地日光之下闪耀,时空飞船将我从此地带至彼处:小石子在彼处日光之下闪耀
修剪过的草坪,全然一片草坪,简直不堪入目
一年中芬芳之季不断:接骨木花随丁香花而来,茉莉花跟着接骨木花(而紧接着梨香的是音乐)
从乏味的重温到极乐的重温:亦即,唯有当我落入无定之中,不知所措,方可体味重温之乐
我对“珍宝”是多么无感(“教堂珍宝”);甚至生厌
为我描写一处地方!假如人人都有此能力,也就太平了
噪音里几乎再没有比小城夜间的叫嚷和大笑更讨人厌的了:“再没史诗了,”我想;有人在街上咒骂,其他人在看电视——但兴许有一人正在读贺拉斯,而在空荡荡的影院大厅里,灯光花哨而幽昧,站着唯一一位老妇
时常,我视人间为一条忧郁的小巷;然后,在博物馆里,一个班的孩子挤来挤去,其中一个孩子面对着一幅自然风景画惊呼:“好美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汉德克部分作品
我是孤单,抑或只是不舒服?我是难过,抑或只是没活力?(“永恒的问题”)
“这我一直都知道。”——“仅仅知道是不够的,你必须重温。”
我独行而有所得;与众同行却无所悟
每个作家都在挡另一个作家的路,以便他自己能找到路
我倒是很高兴,这么多人都待在汽车里而使别人看不到他们
重温有色:重现于色彩中
当我真正(彻底)沉着(周全,务实地)静观,我就感到我的额头上有第三只眼;我感到我的额头就是第三只眼
文字须如一局高难度对弈;一词一步
清晨林荫道的石椅上坐着只喜鹊,而在对面的石椅上则坐着它的另一半
垂死之人倘若能重生,大概话会很多——但这会儿他可做不到
当我长久细赏旧画之后,画中树叶依然生出玫瑰,画中河流尚未被治理过,然后我看到外面马路上有个姑娘指间夹着樱桃。其实,那只是汽车钥匙
我只能重温那些纯粹的岁月静好,虽说眼角中的某些情景还是会令我欣慰(日光或暮晓之色);即便日落也是浓墨重彩且不可重温的;确实我一次都不能重温某种光,或暮晓之色,而只能
“我温柔的灵魂,”巴尔扎克写道;明明白白白纸黑字,仿佛“温柔”是每颗灵魂的天然修饰语一样
我敢肯定,除了我的路就没其他路了;但有时我也不清楚我是否走在一条路上
窗台上的一只麻雀将我从阴郁的冥想中带回到礼拜日的阳光里来
在从前那些最无聊的地方和场所,现在我却体验到最深刻的存在之确幸:比方说在火车站,午后,在乡村
在火车站,我再次看到了人、人类和人性之美,我于是动心,要深刻、沉着、炫彩而有力地描绘它,如提香那样
过去我曾许愿以白色之城填满空旷之地;现在,我想、我愿、我要企及,那空旷之地永远空旷,保持表率的、蓬勃的、振奋的、空前的空空如也
我是谁?上帝之使,在我隙驹而逝的健康时期;这还意味着,我须全力以赴,包括用上最后气力,去忽略我之必死
我不寄希望于上帝,除了在那离奇而充满危险的工作中:并非在奇遇中,亦非在险情中,而是在那离奇而充满危险的工作中
没有什么比习语更使我尴尬的了(“很高兴再次见到您”)

图片

巴尔扎克在一片荒凉而空旷之地为我布置了一幢房子,大门前却一直突突冒着黑烟,而且所有山丘都变成了骇人的飞沙走砾。接着,当房子将就着为我备好之时,巴尔扎克死了。我吃了个布满黑点的大果子,这些黑点原来都是虫子。此前,我曾去过歌剧院,几小节后因担心滚落护栏坠入无底虚空而匆匆逃离。和我一起离开的有:一个老妇,她被她的母亲用婴儿车推走,还有一辆载着一个真婴儿的婴儿车

越来越多的人戴电子表,以至于我,作为一个从不戴表的人,经常向对面来人的手腕偷瞄一眼,却一无所获
巴尔扎克称灵魂为“这颗人类之星”
相较从前,我说谎越来越少了。可惜
老妇人从天窗里把一串钥匙扔给了站在下面马路上的那个男人。男人问:“大门钥匙是哪一把啊?”——老妇答:“最漂亮的那一把。反正不是带锯齿的那一把。”
白雾笼罩着草地;其上是渐圆月亮的镰刀,金星,无云的天空:夜晚美好——而上帝遥远
在翻读旧笔记时,有时我会沮丧地想:“是的,那曾是我。”有时我又释然:“是的,这就是我!”(渐渐我也就会解释何为“存在即是”了)
本世纪大多数数得上的文学(或至少是被一再枚举的)都出自狂人之手;但是我知道,就算我最终也病了,患的也不会是狂人病(当然,我也不会写任何东西)
卡夫卡使人勇于承认自己无能
据卢克莱修,灵魂是由极圆滑且极微小的种子构成,这样它“经猛然一撞即能溜溜滚动”,他将灵魂比作罂粟籽,一阵微风就足够,“一大团从尖顶飞溅”
也许,就像恐龙有着过于硕大的身躯一样,我们人类有着过于伟大的灵魂,因此必须灭亡
也许人们可以谈谈一只动物的感受,比如:“那只猫感到阳光很受用”

载于《世界文学》2020年第2期,责任编辑:杜新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