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唐朝时期太监是怎么上位的?

 白衣钱子 2023-08-09 发布于辽宁

纵观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几乎都有兴风作浪、祸国殃民的太监。远的有“指鹿为马”的赵高,近的有与“忠贤”毫无关系的魏忠贤。

要说哪个朝代的太监最疯狂,答案可能会让不少人感到惊讶——唐朝。

9世纪的藩镇割据

对于太监之“祸”,晚唐宰相崔胤曾说过:

“国初承平之时,太监不典兵预政。天宝以来,太监浸盛。贞元之末,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卫从,始令太监主之….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公鬻狱,祸害朝政。”


唐朝的太监到底有多“强”,他们是如何插手政治和军事各项事宜的?他们豪横的本钱是什么?

在唐朝中后期,太监掌握军权的主要方式,主要以担任军职、掌管禁军和监军制度三点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监们不仅掌管了军权,甚至还可以在政治问题上“指手画脚”。

1)太监担任军职

在唐朝,太监的管理机构是内侍省。唐太宗时期曾规定,“内侍省不立三品官,以内侍为之长,阶第四,不任以事,惟门阁守卫,廷内扫除,察食而已。”因此,直到玄宗以前,太监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唐太宗李世民

到了唐玄宗时期,太监可以担任三品以上的官职,并有了统兵权限。

“杨思勖以军功,高力士以恩宠,皆拜大将军,(官)阶至从一品。”从这开始,太监干政的潘多拉魔盒,被正式打开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监李辅国拥立肃宗即位。肃宗加封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李辅国被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这是太监掌兵的开始,“凡四方章奏、军符、禁宝一委之。”

代宗继位后,更是尊其为“尚父”。

唐肃宗李亨、李辅国、唐代宗李豫

代宗定计诛杀李辅国后,又任用另一太监程元振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继任者鱼朝恩同样还是太监。

简单地说,从李辅国到鱼朝恩,都是通过担任军职,进而掌握了中央的一部分军权。

2)太监掌管禁军

唐朝的军队分为卫兵和禁军两种。到了唐朝中后期,随着府兵制的破坏,十六卫的影响力大不如前,禁军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一言概之,掌握了禁军,大体等同于掌握了中央的军权。

太监掌管禁军并形成制度,开始于唐德宗时期。建中四年(783),朱泚发动泾原兵变,禁军仓促不及征集,首都长安迅速失陷,德宗带着皇妃、太子、诸王等仓皇出逃,由咸阳到奉天(今陕西乾县),护驾的只有宦官霍仙鸣及窦文场几位太监。叛乱尽管顺利平息,但朝廷的威严已然跌入尘埃。

唐德宗李适(kuò)(742—805),唐朝第九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79—805年在位)

兵变以及狼狈的跑路经历,给德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从这以后,他既不信任宰相大臣,也不敢信任手握重兵的武将,而是将信任尽数给予了有过“共同跑路经验的”太监。

兵变平息后,窦文场和霍仙鸣被加封为“左右护军中尉”,掌握了中央禁军的最高指挥权限。从这以后,唐朝皇帝都任用太监掌管中央禁军。

除了中央禁军,同为精锐的神策军的最高指挥权,也落入到了太监集团的控制之下。所谓神策军,原为西北戍边军队的一支。

为平定安史叛军,唐朝相继召回安西、北庭等地的驻军,西北地区防务空虚,吐蕃势力趁机内犯。广德元年(763),吐蕃攻陷长安,禁军溃败,太监鱼朝恩率神策军护卫代宗顺利逃至陕州。至此,神策军成为了又一支“天子禁军”。

在唐朝中后期,神策军不仅地位重要,待遇也很优厚,每一位在太监拥立下登上皇位的皇帝,都要对神策军大加赏赐。自窦文场、霍仙鸣担任护军中尉后,戍边的诸军也“多请隶属于神策军”,在全盛期一度扩编至18万人。

伴随着太监集团势力被迅速膨胀,最终形成了“京师兵柄,归于内官,天下军镇节度使皆(由)内官一人监之”的荒唐局面。

3)太监监军制度

对于驻守各镇及出征在外军队的军权,太监可通过担任“监军”和“观军容使”等来进行控制。

所谓太监监军,就是中央委派太监担任监军至诸地方节度使处,使“以监视主将”。譬如高仙芝远征勃律,玄宗派太监边令诚为监军,与其同行。

所谓观军容使,即出征军队中负责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至德间,九节度使围贼相州,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直到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其为监军者,诏方镇诛之”,太监监军才从唐朝历史上消失。不过唐朝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天祐元年(904),朱温发兵攻陷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

4)太监干政

代宗永泰二年(766)枢密使的设置,使太监有了公开参政的机会。

僖宗时期,担任枢密使的杨复恭为夺宰相之权,“乃于堂壮后帖黄指挥公事”;

到了昭宗天复元年(901),规定宰相廷英殿奏事,枢密使不仅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与朝臣辩论,对于皇帝诏书中可能存在的不当之处,也可“帖黄更改”。

简而言之,在公元九世纪时,禁军和枢密使这两个中央最重要的权力所在,都操在了太监手里,成为太监专权的政治资本。

唐朝中后期的太监,可谓手眼通天、说一不二。譬如李辅国权主政时期,自府州县三司的审讯案件,都要经过他的最后裁决;白居易的“好基友”元稹,也是在得到太监崔潭竣、魏弘简的引荐后,才官至尚书右丞的。

元稹与白居易

到了唐朝后期,连皇帝的废立和生杀权力,也被太监所掌握。元和十五年(820)2月14日,宦官陈弘志与王守澄于中和殿暗杀唐宪宗,对外宣称暴崩。

这一“臣弑君”事件,开启了唐朝由太监主导皇帝废立的先例。自宪宗以后,除敬宗以太子继位外,如穆宗、文宗、武宗、宣宗、僖宗、昭宗均是由太监拥立的。

唐宪宗李纯(778—820),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05-820在位)

太监的独断专行,使唐朝政局更加混乱,政治更加黑暗。首当其冲的,便是南衙北司之争。南衙即朝官,北司指太监。从肃宗时期,双方的纷争就充满了火药味。

到了文宗时期,双方斗争尤为激烈。为了夺回失去的权力,文宗便任宋申锡为宰相,密谋除去太监。但这一任命提前为太监所知。太监集团先发制人,诬告宋申锡谋立漳王李凑。文宗中计,宋申锡被贬为开州司马,四年后离世。

不死心的文宗,继续重用李训、郑注等人抑制、打击太监势力。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太监集团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后,双方激烈战斗。李训、王涯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尽数杀害,家人也受到牵连而惨遭灭门,这便是历史上的“甘露之变”。

“甘露事变”后,文宗遭到软禁。开成五年(840年),他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一岁。

唐文宗李昂(809―840),唐朝第十四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826―840年在位)

甘露之变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宦官时代”正式拉开了帷幕。“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这样的困局,直到朱温在昭宗天复三年(903)大杀宦官后,才终告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也因朱温建后梁篡位而灭亡。

为什么在唐朝的中后期,会形成太监专权的局面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治日趋腐败

唐朝初期,监的权力得到很好的限制。“至永淳末。自七十年,权末假于内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统治者开始不理朝政、追求享乐,政治日趋腐败。与此同时,太监的数量有了递增之势。

《新唐书·太监序》中说:“玄宗承平,财用富足,志大事奢,不爱惜赏赐爵位。开元、天宝中,宫殡大率至四万,太监黄衣三千员,衣朱紫者千余人,其称旨者辄拜三品将军,列戟于门,其在殿头供奉,委任华重,持节传命光焰殷殷动四方。

到了天宝年间,玄宗的厌政情绪日益增长。他怠于政事,把内外朝政统统交于李林甫、杨国忠和太监高力士。从这以后,太监势力急速上涨,越往后越不可收拾。由此可见,太监专权是政治腐败的产物。

2)内部矛盾的加剧

实际上,唐朝在建立之初,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就不断发生。无论是“玄武门之变”、武则天篡位,还是玄宗、肃宗即位等,几乎都是“靠武装斗争得来的”。可以预见,在皇位争夺战争中,具有“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地位的太监,自然是这些新君最值得依靠的力量。

因此,他们顺利登上皇位后,必然会对太监集团大加恩赐。譬如李辅国加分封开府仪同三司、咸国公,食实封五百户,拜兵部尚书;代宗即位,尊为尚父,加司空、中书令,食实封八百户。

另外,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也会刻意削弱以宰相为首的文臣集团和手握重兵的武将集团的权力。这样的大背景,给了太监捞取更大权力的契机,最终让他们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

3)皇帝深居宫中,不理政事

《新唐书·宦者列传》说:“昏君蔽于所昵,英主祸生所忽。”皇帝不理朝政的现状,给了太监专权的外部条件。

实际上,不少太监也有意使皇帝不理政事。如发动“甘露之变”的太监仇士良在告老还乡时,就曾对同僚说:

“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 灭玩好,省激幸,吾属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毯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间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

可想而知,有这样一帮奸佞小人在皇帝身边,皇帝怎么可能收回自己的权力,“恢复祖宗的荣光”呢?

总而言之,在唐朝中后期,之所以能形成太监专权的局面,并不是某一个人的罪孽,其根源就是建立在以家天下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衍生出的畸形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