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longxin0616 2023-08-09 发布于四川

前言

公元263年,蜀汉被灭,后主刘禅主动开城投降,成为司马昭的俘虏,并被押送到魏国的都城洛阳。在此后的封赏中,刘禅被封为“安乐公”,他的子孙和50多位蜀汉大臣也被加封侯爵之位,这是司马昭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而采取的手段。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在司马昭主持的宴会上,他特意安排了一曲蜀汉的歌舞,触景生情的蜀汉旧臣纷纷掩面而泣,唯有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喜笑颜开。面对司马昭的质问,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被解读为刘禅对蜀汉的离别并不感伤,表现出他对新环境的适应和满足。

从此,刘禅在人们心中就成了“扶不起的阿斗”,也成了“庸主”的代名词。 事实果真如此吗? 历史上的刘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少年刘禅:努力学习的平庸之才

公元207年,在刘备的妾室甘夫人腹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阿斗,这就是后来的蜀汉后主刘禅。与曹魏诸子和孙权相比,刘禅天资平庸,没有太多出众之处。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12岁时,刘禅被立为太子。刘备非常希望儿子有所成就,为此和诸葛亮等臣子下了不少功夫。刘备亲自为刘禅制定学习内容,诸葛亮更是亲自抄写书籍供他学习。武事上,刘备也亲自教导刘禅学习射箭。

在父王和诸葛亮的悉心教导下,刘禅的进步显而易见。诸葛亮曾评价道:“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看来,刘禅虽然不及曹丕等人聪颖,但学习上也颇为努力,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般无法教化。

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时,甘夫人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刘禅在长坂落难,多亏大将军赵云不顾自身安危,将他们救出重围。其时战火纷飞,四处哀嚎,甘夫人抱着襁褓中的刘禅躲藏在山间小路,左右逢源的敌兵让她心惊胆战。

赵云将士奋勇杀出一条血路,甘夫人才得以生还。随后数日他们又在荆州的林间小路躲避搜捕,甘夫人抱着孩子昼夜兼程,风餐露宿,才终于逃出生天。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而后在刘备带领下转战各地,刘禅从小就跟随在军队中。那些日日夜夜的马背生活,训练有素的士兵,还有父亲那不屈的意志,都向他展示了一个帝王该有的气概。幼小的他,也时时仰望北方夜空的亮星,想象着自己有朝一日必将重归故乡,复兴汉室。

公元212年,孙夫人想带刘禅回东吴,也是在诸葛亮的及时救援下才将刘禅留在身边。当时孙夫人与刘备产生分歧,决定带着刘禅离开。

她暗中订好船只,想要悄悄溜回东吴。谁知此事被诸葛亮察觉,他立即命人去江边的码头封锁要道,还通知了张飞去截住孙夫人。在两相逼迫下,孙夫人只得放弃此举。

少年时期的刘禅,在学习上勤奋努力,保住了性命最为重要。这为他日后成为帝王奠定了基础。刘禅从小生活在战乱之间,不甘平庸的心气也由此培养。他身经百战,明白大义所在,这也成为他日后成为明君的重要资本。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二、武侯辅政:刘禅安心学礼,蜀汉享太平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临终时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彦,并留下遗诏要刘禅视诸葛亮如父。一个月后,17岁的刘禅继位为帝。

与同时期的帝王不同,刘禅对政事全无兴趣,将一切大事都交给了诸葛亮处理。他常说“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说朝政由诸葛亮主理,他只管祭祀之事就好。

有人认为这显示刘禅昏庸,但放权给贤能的臣子,也可以视为明智之举。在诸葛亮治理下,蜀汉国力日益增强,不仅政治清明,百姓富裕,经济贸易也极为发达,出现了短暂的黄金时期。

刘禅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表现得极为勤奋。他经常请教诸葛亮,诸葛亮也指点他治国之道。刘禅平日学习《周易》、《春秋》等,并以礼仪自重,渐渐收放自如,有君主风范。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这一时期的刘禅,放权给了贤臣,自己则在学习上下足功夫。表面看来他无所作为,实则帮助蜀汉走上正轨,也使自己日渐成熟,可谓一举两得。

刘禅登基之初,心中也曾动摇。他明白自己的才能远不如曹丕,担心无法独当大任。所幸有诸葛亮在身边辅佐,刘禅这才放下心头大石。他时时追思父亲的教诲,谨记托孤之言,以诸葛亮为师,每日去请教国家大事。

诸葛亮也十分看重这个徒弟,不遗余力地辅导他。他手把手教刘禅如何顺应天时地利,怎样斟酌人事。刘禅的治国之术在他悉心指点下日渐成熟。朝堂上刘禅也不再说话不经大脑,而是学会聆听不同意见,并慎重做出决策。

两人相处甚欢,刘禅还时常邀请诸葛亮下围棋、畅饮,以讨教权谋国事。刘禅也乐于向百姓学习,经常巡视农田了解民情,与老人对弈聊天。这让臣民们感受到年轻君主的诚意,纷纷拥戴,国家因此日益繁荣富强。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蜀汉之所以能够享太平盛世,刘禅放权予臣并在学业上努力奋发,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敢于倾听谏言,又能顺应民心,正是明君的做派。

三、刘禅崛起:处置文武大将,稳固皇权

公元234年,年仅54岁的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临终前他向刘禅推荐了数位可承担大任的臣子,但刘禅此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知读书的书生太子了。

首先,刘禅举国哀悼诸葛亮,压制了谣言。当有参军李邈上书谤害诸葛亮时,刘禅大怒,将其杖杀于狱中,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功劳。

其次,刘禅重用了诸葛亮生前钦点的继任者蒋琬和费祎,但又使两人职权有所交叉制衡,逐步收回朝政大权。蒋琬死后,刘禅更是亲自掌握国政军务。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再则,刘禅处置了擅杀名将的杨仪,又安抚其家人,稳住了军心民心。他还平定了谋反的刘琰,坚决维护皇权。诸葛亮死后,刘禅当机立断,稳定局势,可见他的政治手腕与魄力已大不相同了。

诸葛亮的逝世,对刘禅而言无疑是个沉重打击。这个导师不仅教会他治国之道,更是他最信任的心腹之交。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刘禅整日墨衣治丧,心中悲痛无比。

然而哀痛之余,刘禅也意识到大好的局面并不容他沉溺哀恸。蒋琬、费祎虽才华出众,但终究不及诸葛亮可恃。刘禅明白自己必须振作起来,稳定军心民心,以免蜀汉江山生变。

于是他让心腹李福秘访各路大臣,以图探明众人的态度。李福反馈道军中多有嘀咕诸葛亮专权的言语,担心刘禅会清算旧部。得到这个信息,刘禅立即采取措施,首先便是高规格安葬诸葛亮,以表彰他的功勋。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此举立竿见影,军中蜀汉旧部对刘禅大为感动。李邈见势头不对,上疏诋毁诸葛亮,想打击刘禅声望。刘禅立即将其严惩,并宣布拥戴诸葛亮遗志。这使得军心完全稳定下来。

其次刘禅又权衡蒋琬和费祎之间的关系。他了解到两人素有嫌隙,于是刘禅特意交错他们的职权,既令费祎分担军权,又使蒋琬参与朝政。如此一来,无论谁要专权都会受到制衡,刘禅也就可以渐渐收回权力。

再则是军中杨仪违令擅杀名将魏延的事件。刘禅明白罚不可不罚,但也顾全大义,因为魏延确实有失于军纪。于是刘禅将杨仪革职流放,又安抚其家人,使军心不致波动。

可以说,这时的刘禅已经完全褪去了当年的文弱书生气,变得沉着稳重,运筹帷幄之间。他的这些决策,无疑稳定住了蜀汉的局面,也使他在臣民心目中的形象日益稳固。

四、亡国之君:开城投降之谜

公元263年,魏军分三路大举进攻蜀汉,刘禅却因宦官黄皓谗言,毫无防备。姜维请求死战到底,刘禅还是决定开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刘禅也成为了亡国之君。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刘禅这一决定令后人匪夷所思。面对国破家亡,他为何不战斗到底?

或许,刘禅开城是出于慈悲之心,不希望蜀汉百姓再遭战祸。投降后,刘禅不但安享晚年,老百姓也得以苟全性命。在后世看来这可能太软弱,但放下屠刀,或许也是一个君王的选择。

这一系列决定背后,到底是刘禅昏庸还是仁义呢?

姜维闻讯大怒,坚持要与魏军决一死战。他亲自去见刘禅,哀求刘禅身先士卒,以死殉国。刘禅却坚决回绝,说生命对他而言已无意义,但百姓们还活着,他不忍心让他们白白牺牲。

姜维叩首痛哭,说先主在天之灵也会痛心。刘禅却摇头说,父亲交代我的不是复国,而是让百姓幸福安康。既已无力回天,不如开城止戈为好。

姜维万般无奈,也明白刘禅定意要投降。他恳请刘禅让自己率领百官殉国,但刘禅还是拒绝。他说你我非圣贤之才,奈何徒惹民众丧命?天亡我汉,君复何益?

诸葛亮去世后,阿斗连杀3位重臣,众人这才明白:他的傻都是装的

当魏兵进城时,刘禅身着素服迎接。钟会见刘禅风度从容,甚是惊讶。钟会建议刘禅北上洛阳,刘禅欣然应允。临行前,他还预备了金帛,让手下将士带回家乡,不必跟随他去洛阳受辱。

看似软弱的投降,实则是一个君王对生命的守护。他舍弃了个人荣誉,但保全了百姓性命。刘禅或许难逃昏庸之名,但这最后的决断,却也透着对臣民的大爱。

结语

这样一个君王,柔中之刚毕露无遗。他或许不及初期那般英明,到最后却也体现出仁民爱物的大度。刘禅一生的抉择,其中蕴含的深意,实非后人可以轻易评论。

“后主昏聩”之说未必全对,我们或许还需要反思异议,方能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更全面的理解。刘禅那看似软弱的人生,其中真义所在,亦待后人再三思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