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荒野,倾听生命之声

 陶鹿在读书 2023-08-09 发布于上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背着摄影器材,带着检测工具,用脚步丈量人迹罕至的江河湖泊,用笔和眼睛记录大自然和动植物生命的轨迹,这些热爱大自然的人,把自然之美展现给民众,让荒野的回声更加嘹亮。

《荒野的回声:我的野生动物观察笔记》中的作者韦晔从2008年开始撰写专栏文章,之后13年间行走荒野之间,拍摄了100多幅照片,从保护生物和记录自然环境的角度和鸟兽虫鱼相遇,探知它们的历史,寻访保护它们的故事,探知自然保护工作的不易。

作者出发的起点在秦岭,这里是南北方的分界线。相对于卧龙保护区的大熊猫,秦岭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态更值得去关注。通过作者的介绍,在大熊猫的栖息地,熊猫依据竹子的长势“逐水草而居”,一旦竹子开花,对熊猫来说就是灭顶之灾。这些野生大熊猫想要遇见需要一定的运气,常常作者们遇见的都是新鲜的熊猫粪便。偶尔在每年3-5月大熊猫的恋爱季节,容易看见大熊猫。不过看见它们的踪迹,听见它们的声音,想靠近却不容易,熊猫的警惕性很强,专家说没有人在山里追得上熊猫。能拍摄到熊猫过河,喝水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

作者在文中讲述了2008年那次汶川大地震,卧龙基地的人工繁育熊猫面临了巨大的考验,而秦岭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这也对目前国内的熊猫繁育工作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秦岭保护区,不仅有野生大熊猫,还有各种鸟类如朱鹮,羚牛等动物,都在这里悠闲自在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秦岭也寻找到了一种中和,平衡的方式来保护动物种群的活力。

文中提及了一个悲伤的标志性灾难事件,那就是白鱀豚功能性灭绝,如今已经成为动物标本被陈列。作者和亲身经历的权威专家周开亚深情回忆白鱀豚的的历史、发现与保护历程。《尔雅》中就有“鱀”的描述,唐代诗人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长江江豚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形成一个独立物种,1956年白鱀豚制成标本,1977年中文名定为白鱀豚。从1958年发表论文到1974年白鱀豚得到重点研究和保护,1978年白鱀豚成为独立的一科,被比喻为一个“民族”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野外影像已经出现白鱀豚划伤的印记。随着经济的发展,老一辈科学家提出人工养殖和迁地保护政策。

1980年,淇淇被人工饲养,但随后因为人工饲养技术不成熟,全部死亡。2007年去拍摄江豚的作者来到长江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这里的保护工作也遇到了窘境,没有足够的经费。武汉的水生生物研究所里存放着的白鲟和白鱀豚的标本,宣告着长江生态系统的衰退。目前长江的江豚数量从2006年的1225头已经变成2012年的500头,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无论是雪白的山丘迷路的小鹿,还是林间飞翔的小鸟,虎啸猿啼,鸢飞戾天,这样的自然美景让人震撼,但同时作者所指出的生态保护问题也极为严峻,《荒野的回声》一书,态度真诚,提出的问题直击灵魂。愿那些至暗时刻永不再来,如何和周围的动植物世代共存,需要大家的努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