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阳询的传世楷书中,名气最大的就是《九成宫》,似乎在后人看来此碑就是“欧楷”的最高水准,经常被推荐给初学者当作入门法帖。 但是名气最大并不代表技法最好,《九成宫》是受帝王诏令而作,因此欧阳询用笔时力求完美,每一个点画都严谨细致,少了几分从容自如的味道。 加上此作风化损毁处较多,与最初原貌相差过甚,初学者不仅难以参透笔路变化,临摹多了还会让用笔禁锢板滞,或者产生寒俭之气,之后也很难摆脱。 其实入门“欧楷”从他的《李誉墓志》开始最合适,此作乃唐代开国功臣李誉的墓志铭,2014年出土于陕西西安一个大墓中,曾在地下深埋1000余年。 因此碑上文字毫无缺损,全文1249字极为清晰,单字大小约为2.5厘米,根据碑文内容可知,此作写于贞观八年,彼时欧阳询已至78岁。 进入晚年之境,用笔上相较于早年多了几分温厚典雅,颇为老道精练,无一丝懈怠,大多都以藏锋起笔、回锋收笔,转折之处不再恪守方严峻整之态。 而是方圆兼备,将锋芒之气略微收起于内部,让气韵回荡的更加绵长,在字形上依然延续了之前的刚健端正之姿,略微带一点欹侧姿态。 点画瘦硬劲健,个别笔画适当拉长,营造出险绝之感,不过相较于《九成宫》严丝合缝,无法移动半分的谨慎势态,此作在结体上多出疏朗之感。 带有隶书笔意,不仅增强了此作的质朴浑厚之风,还为点画赋予了温婉清健的气质,拥有了些许的感性成分,激活了楷书灵动旺盛的生命力。 在全篇以及单字的结构布局上,也以起伏跌宕的穿插排布为主,例如文中的“字”,上面宝盖书写的较为宽阔,重心微向左偏。 因此在写下面的“子”时,就把弧钩稍微向右偏移了一下,在字体重心平衡的情况下,呈现出左右参差起伏之感,透出生动鲜活之气。 让艺术气息更加浓烈,这种风格是《九成宫》所不具备,也比不上的,展现出“欧楷”应有的真实水准,达到孙过庭所说的“复归平正”之境。 同时这种温和平正之气,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加友好,很多人在初次临摹“欧楷”时,可能无法充分把握它的峤劲精严之态,就像《九成宫》一样。 让人越看越困惑,但此作完全不会有这种问题,用笔清健雅致,笔路明了可察,时常临摹,不仅可以增强自我的控笔之力,领悟到规范的书写法度。 还能保证后续发展自如,开阔自我创造力,而且“欧楷”较为瘦硬,可以用在硬笔书写,满足了当代人的日常需求,是一件一举多得的绝佳入门范本。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欧阳询的《李誉墓志》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 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以及笔法转变都清晰可见,与原作毫无二致,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