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9.3.4 特殊来历的物品:所有权争议物

 木蘭猫不睡 2023-08-09 发布于北京

图片图片


中国艺术家刘窗有一件基于“私人物品”的作品非常精彩,不过他拿出来的并不是他自己的私人物品,而是一些他人的物品。《收购你身上所有的东西》这一项目开始于2005年,艺术家在深圳罗湖人才市场与来找工作的人交谈,看能否花钱买下这个人身上所有的东西。有人真的卖了身上所有的东西,从口红和胸罩,到找工作的广告单到票据。我最感到震动的是某个男人身上竟然带了三把锋利的刀,看起来不像是为了削水果而更像防身道具。这暴露了这座南方城市在一些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安全。刘窗的的调查是人类学式的,他的展示也是人类学式的,不带标签的博物馆罗列。刘窗没有展示出他购买的票据,或许因为每个人身上正好携带着的财物价值不同,议价能力不同,每次收购也都是不一样的。也不知道自从计划开展以来他一共成交了几个人。除了窥探和调查,以及暴露出“生活必需品”在不同的人们身上的异同,“收购你身上所有的东西”这个标题带着暴力气息,出卖劳动力或技能的底层劳动者的“隐私”通过这些“私有物”等出售而被公之于众。这件作品其实讨论的是钱的力量和雇佣行为,以及物的所有权的转移。

图片刘窗,《收购你身上的所有东西(唐启元)》,120cm×240cm×20cm,2005-2013

图片刘窗,《收购你身上的所有东西(曹亚君)》,120cm×240cm×20cm,2005-2013,艺术家| 图片提供,连衣裙一件,牛仔裤一条,胸罩一件,内裤一条,鞋子一双,手提包一件,化妆镜一个,指甲油一瓶,化妆油两瓶,脂粉盒一个,项链一条,餐巾纸一包,电池两个,口红一个,太阳眼镜一个,钱包一个,皮夹一个,卡片两张,智能手机一部,照片两张,身份证一个,个人照片八张,写有字的四张纸,名片五张,车票一张,各类收据七张,笔记本一个,五张小票,贺年卡一张,宣传单张一张,英语书一本,舞蹈培训宣传单张,杂志内页一张,杂志一本,地图三张

图片刘窗,《收购——名片》,“收购你身上的所有东西”作品过程中制作的名片广告,2005

图片

另一位中国艺术家刘韡,在2006年的《反物质》系列中开始在被暴力地切割和重组的家用电器上打上“刘韡财产”的字样。同年,他开始找来那种带着钢筋的混凝土建筑垃圾碎块,一一打上“刘韡的财产”的字样。

在另一系列的作品中,他把日常生活场景按照宝利来照片的视角进行了切割。通常是台球桌、家具和家用电器等,当这些被切割过的日常物件作为装置展出的时候他们事实上变成一种“强制透视”装置。但是他将其命名为《看见的就是我的》。

这里“XX的财产”和“我的”这样的宣示,再次明白地提出了所有权问题。杜尚很强调他的现成品是买来的---在给他妹妹写的信中“买”这个词出现了两次。在“买”这个动作之中,他想要强调的其实是他自己没有动手制造---从而挑战当时的人们普遍认同的艺术家动手“独创”的理念。“买”同时意味着世界上同样的物品的数量。杜尚为自己保留的只是选择权。在刘韡这里,看见就是占有,切割的动作把某个人在某个瞬间的“看”的视角凝固下来,从而完成了“占有”,这种占有是时间的占有。

《反物质》毕竟经由艺术家的主意并由艺术家雇人动手切割了,艺术家宣称对其物的所有权并不令人以为,甚至多余。但多余的动作被刻意做出,自有其理由。这是一场讨价还价,同时是以艺术的名义展开对无效所有权宣示。假设这么一件装置作品被某个美术馆或某位收藏家所购买,它的所有权其实就变更为美术馆或藏家了。但藏家和美术馆都不能破坏艺术品的原貌,所以“刘韡财产”这个字样恐怕将一直存在下去,与那时的真实产权持续冲突。而建筑废墟中随处可捡到的钢筋水泥块更是这样。

图片 

图片

中国艺术家中最早思考物品与所有权关系的无疑是吴山专。在好几次,吴山专声称“买就是创造”,用霓虹灯,用条形码文字。

图片

其实早在1988年前后在舟山时期窗户玻璃上的《私印》,吴山专就已经在思考权力如何宣示和占有一个物件。1991年旅居欧洲之后,他创作了《吴的东西--給无用主义》和《手写信封》等作品。在《手写信封》的其中一张中写着:经过艺术家从材料变成了艺术品,又经过人们和时间移到了材料。另一张写着:没有什么地方比超级市场更好,对艺术物来说。还有个信封上写着“给全世界的超级市场”,这一时期,他还创作了《我的红色从西方超级市场买来》、《如何从超市里偷一千种红》等作品。这一切终于导致他将《人权宣言》逐条篡改为《物权宣言》:“每一个物生具物权……”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山专的议题和行动都晦涩而多元,一部分在讨论人与人的权力在物品上的争战,也就是通过物所发生的所有权的争夺和转移。一部分涉及使用物对人如何不由自主地为物所役,也就是“从吴的物到物的吴”。而这一些在超市里每天都在发生,艺术世界何尝又不是,于是有了超市里的红。最终,在物权宣言中,他宣称艺术家的行动就是要实现物的自由和解放,而这种解放在超市里是不会发生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曾经与品牌合作出产过一件T恤,背后都印着《你不能拥有我》,这恐怕既是物权宣言,也是人权宣言。

图片

《物权宣言》的很多篡改结果很妙,会让我们忍俊不禁。但确实为我们敞开了思考物品的很多维度。从狩猎采集者宣称“这是我的猎物”开始,人类有了私有财产观念,所有权问题就内在的属于物。事实上,比起从物的造型、类别、符号语义来考虑品,我们其实更经常地从所有权的角度讨论物品。“寻得物”或者海洋塑料垃圾,乔治·阿德格博在贝宁的泻湖里捡到的都是“无主之物”或者“弃物”,回避了所有权问题。

杜尚前往商店购马桶、瓶架和雪铲的时候,已经意识到机器生产将带来人与物的新关系。物即将摆脱被创造的命运,成为膜拜对象。但是杜尚并没有来得及意识到,今天甚至于空气和水,人的血液甚至精子、卵子和人的器官,都有机会成为商品。一个人的时间甚至他的活动踪迹等等信息也都能够成为商品。而商品将建构其所有权明确的自恋体系。

奢侈名表百达翡丽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把商品的自恋推到了极致:

“没有人能真正拥有百达翡丽,你只不过是为下一代保管而已。”

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杜尚之后的马克思,或艺术家的两个身体》一文中说: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决定将某件物品作为艺术品提供,而艺术机构决定接受该物品作为艺术品,就足以生产出有价值的艺术品——不涉及任何体力劳动。……在后杜尚艺术的条件下,正是这种运输物品的异化劳动与投资于建造和维护艺术空间的劳动相结合,最终产生了艺术价值。杜尚式的革命不是将艺术家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而是通过异化的建筑和运输工作导致他或她的无产者化”。

而此刻艺术家能做的,往往是重新去激活物品之上隐藏着的所有权争端,也从中出发,触及人类造物、用物、格物的更广阔的思考。我们创造性地与物相处的机会就在其中。

图片

2011 年,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在洛杉矶的跳蚤市场租了一个空间,打算出售“最不值钱的东西”。本例中的物件——棕榈叶——保持静止,简单地展示在地面上一些移动的毯子上,而艺术家和活跃的公众之间则发生了交流。侮辱、笑声、讨论和故事在这个相遇之间产生了。

图片

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些讨论与练习: 

图片

作业1: 《免费的物品》

思考和讨论我们身边有多少种免费的物品?

空气和景观在什么情况下成为收费的物品?

为什么有的公园收费有的公园不收费?

所谓的“免费经济”是什么意思?何以能够维持?

然后用你能够获得的免费的物品创作作品。

作业2: 《公共物品》

通常所说的公共物品包含哪些事物?除了交通围栏、红绿灯、井盖、路灯等公共设施之外还有哪些公共物品?税收与公共物品之间是什么关系?

公共物品得以存在的前提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私有物品在什么情况下成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又在什么情况下私有化?

如何在不破坏的情况下利用公共物品做成艺术品?

如何不占有物品而用它们做艺术?

作业3: 《赠送与交换》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进行赠送,目的是什么?

赠送的动机是否预期了交换?那么赠送与交换之间的界线何在?

在不涉及货币的易物交换中,推动人们交易的理由是什么?

应对匮乏的“雪中送炭”与创造精神愉悦的“锦上添花”为何出现价值排序?

分别创作一件用来赠送的物品和用来交换的物品。

作业4: 《临时权力》

这个作业需要多人小组合作,人数越多越好。每个小组成员贡献一件自己的私有物品,由多件物品经集体讨论共同组装为一件作品。

作品由所有成员集体署名。小组讨论议定署名排序,你们讲依据什么排序原则?

作品展出后如发生销售,依据什么原则来拆分收益?

如不发生销售,将作品拆解后,取回你的私有物品。

作业5: 《众筹产物》

提出一个作品构思,将构思发布在众筹网站上,获取作品创作资源。

研究众筹模式的参与者心态和利益诉求。

怎样众筹可以使之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