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这是2019年1月15日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他从中宣部郭义强局长手中领到的办刊30余年来最重要最有成就感的奖励证书。其时他是20位获奖代表之一。 他就是横跨中国新闻界、中国律师界、中国学术界的“三栖人物”——刘桂明老师。 刘桂明,字开强,号千古洲人(笔名),1962年9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曾任中国律师论坛秘书长、《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2010年8月起至今,任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 1985年,刘桂明老师走进了新闻出版行业。三十余年来,作为记者,他以笔为戎,不断为弱势群体发声;作为编者,他主张编辑要甘为他人做嫁衣,成全他人,成就自己;作为总编,他倡导改革、发展、创新,一份份刊物,从标题形式、排版格式、选题风格到刊期,都经他的妙手,实现了创新发展;作为中国律师界的金牌主持人,他主持策划了无数个供法律界优秀人才交流经验、碰撞思想、展现自己的平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此次荣获期刊出版界的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三十年如一日的勤奋、笃定,与其说是源于一个梦想,不如说,是源于一种热爱、一份坚持、一个信仰。 一份工作从事30年不倦不怠,这是怎样一种体验?“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意味着什么?而一本杂志又是如何出版的?题材怎样选择?版块如何设置?选题从哪里来? 让我们揣着好奇,带着疑问,从刘桂明老师这篇文章中一探究竟。 ![]() 《民主与法制》社总编刘桂明 办刊30年,有啥感受与体会?我用八个字作了概括 ——刘桂明 ![]() 一个人一直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记得还是在中学时代,不记得是一种什么动因,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竟然萌发了这一辈子一定要当记者编辑的梦想。 幸运的是,我这个梦想竟然实现了。更幸运的是,这个梦想不仅实现了,而且还一直在延续着。幸运加幸运的是,竟然因为这个梦想,我还荣幸地获得了中国期刊协会颁发的“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 ![]() 因为一个梦想 1985年7月,我从华东政法学院法律系(2007年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如期毕业。在年级办主任刘正浩老师的关心和动员下,我来到了北京。如我所愿,我被分配到了新闻出版单位。 1985年8月13日,我坐着绿皮火车从上海来到了北京,如期来到司法部法律出版社报到。从此,就开启了自己梦想的新闻出版工作生涯。 从那时到现在,除了从事了一年的图书编辑和一年参加中央讲师团赴河南支教之外,我始终如一地在从事办刊工作。 1987年7月,在当了一年教师进修学校老师、做了一年语文写作老师之后,我完成中央讲师团使命从河南濮阳回到北京。 时任法律出版社党委书记惠德明、社长蓝明良充分考虑到了我的个人愿望,将我调整到了社办期刊《法律与生活》杂志。于是,我从这里真正开始了我的法治期刊记者编辑工作。 从那时到1995年底的8年时光里,在时任社领导徐长、吕山与胡少安、杨金路、王西光、李秀平等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我竟然从一名助理编辑一直干到了副主编的位置。在担任副主编后,我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充分体现一个带头人的表率作用。在采编业务上,积极开辟稿源,认真探索采编业务,努力提高采编水平。在广告、发行及经营上,大胆开拓新路子,积极探索新渠道。经过大家的努力工作,编辑部的面貌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可以说,在《法律与生活》杂志的8年工作经历,既是我从事办刊工作的起点,也是我积累办刊经验的福地。 1995年底,我响应司法部“重中之重”的律师改革召唤,调到了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工作。在时任司法部部长肖扬、副部长张耕、全国律协秘书长杨金国的大力支持下,我荣幸地走上了《中国律师》杂志社负责人的岗位。 ![]() 作为《中国律师》杂志总编,因为司法部领导和全国律协领导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我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首先,带领大家对杂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任职第二年就将小16开48页的《中国律师》杂志变成了大16开96页的大型刊物;其次,团结大家进行了经营发行的突破性改革。任职不到一年就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的基本目标;最后,带领大家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举办律考培训班、开展专业研讨会、发起杂志协办单位,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思路、扩大了影响力。于是,从适应到改革、从改革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一晃就是12个年头。在12年的时间里,《中国律师》杂志的发行量从几千份增长到近6万份,影响力从律师界扩展到了政法界与学术界。 2006年10月,我又来到团中央工作,负责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的《青少年犯罪研究》。这是一本于1982年创刊的学术期刊,当时还属于内部期刊。现在,该刊刊名已经改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最重要的是已经成为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了。 2010年6月9日,时任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代表党组找周占华与我谈话。于是,我成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第八任总编辑。转眼之间,9年过去了。9年来,在以党委书记、社长周占华为班长的社党委领导和支持下,我将《民主与法制》杂志从半月刊改成了旬刊,又从旬刊变成了周刊,再从单一传统的黑白刊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彩刊。 因为一个梦想,成就了我30余年的工作经历,也成全了我30余载的办刊经验。 喜获一种荣誉 2019年1月15日,在中国期刊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上,作为20位获奖代表之一,我从中宣部郭义强局长手中领到了我办刊30余年来最重要最有成就感的奖励证书——“从事期刊出版工作30年”荣誉证书。 ![]() 在颁奖现场,我看到来自法律类期刊的获奖者不到10人。看来,这个大奖完全可以当成我办刊30多年来的终身成就奖了。 回顾这30余年的办刊经历,自己也得到了不少荣誉。但是,这个荣誉确实非同一般。因为这些荣誉,都给了我更强大的内在动力。为此,自己一直默默耕耘地煮字烹文,也始终竭尽所能地谋篇布局,更依旧无怨无悔地策划构思。这个荣誉的取得,促使我自然而然地开始回望以往30年办刊的经历和经验。 回望之间,发现自己在不同时期乃至不同的期刊,各有收获、各有心得。 迄今为止,我在全国律协工作时间最长,长达12个年头。在全国律协工作期间,不断为律师业改革与发展鼓与呼,深得司法部和全国律协乃至广大律师的好评。为此,我所主编的《中国律师》杂志也因其受到“广大律师所喜爱,社会公众所欢迎”的办刊风格和“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的专业特色而荣获“全国法制好期刊”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全国法制好新闻评选中,自己写作的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乃至时政评论,多次获得重要奖项。既兴奋又欣慰的是,1997年4月,本人还荣获了“全国百佳法制新闻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同样,因为自己办刊工作的贡献,还多次获得司法部机关“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办刊之余,我还发起举办了一系列业界研讨交流活动。我一直主张,以办刊创品牌,以活动带品牌。于是,我发起创办了“中国律师网”、“中国律师论坛”、“中国青年律师论坛”“法学与法治巡回讲坛”等业内交流活动平台;组织策划了“中国律师西部行”、“中国律师形象工程”、“我们为什么做律师?”等新闻宣传活动;参与组织了 “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等大型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策划开办了“中国死刑问题三人谈”、“宪法司法化的理论与实践”、“刑事辩护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等学术研讨活动。这样,一个以杂志为主阵地,涵盖网络、论坛、媒体三方的平台形成了。更重要的是,利用一切形式展示律师风采,反映律师问题,倡导律师文化,完善律师制度,从而将我们的办刊宗旨与我个人的梦想完美结合了。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本人曾经发起并设计的“中国律师论坛”。在我们律师界,自从起意于1999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以“中国未来五十年”为主题的《财富》全球论坛年会、脱胎于2000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的“首届中国律师论坛”,于2001年12月在昆明成功开坛后,“论坛”的潮流便从昆明到上海、从广州到合肥、从天津到太原、从沿海到西部、从北国到南方……如滔滔江水一样、像星星之火一般,一发而不可收。从此, “律师论坛”的模式在中国律师界可谓遍地开花。于是,“中国青年律师论坛”、“西部律师发展论坛”、“华东律师论坛”、“厦门律师论坛”、“山东律师论坛”等许多区域性论坛,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作为前六届中国律师论坛的总策划、总协调,更作为当年的《中国律师》杂志社总编辑,我曾经对中国律师论坛总结了四个定位:一个先进经验交流的地方、一个优秀人才汇聚的地方、一个前沿思想碰撞的地方、一个法律文化展示的地方。事实上确实如此,通过“律师论坛”这种模式和平台,充分展示了中国律师行业的整体形象,有效繁荣了中国律师行业的文化交流,大大促进了中国行业的职业认同,协同推进了中国律师事业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与其说是我发起了中国律师论坛,还不如说是广大律师支持拥戴繁荣了中国律师界这个赢得了来自司法行政等党政部门与法院检察院等法律人认可与欢迎的平台与品牌。 本文成稿之时,喜闻由司法部指导、全国律协主办的“首届世界律师论坛”将于我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40周年的12月9日在广州闪亮登场。在我看来,这是中国律师发展的喜讯,更是中国律师发展的成果。 作为当年的办刊人,我很乐意看到这样能够成就律师品牌、成全律师人生的品牌和平台的扩容乃至提升。从当年的《中国律师》总编到今天的《民主与法制》总编,我永远乐意以一个办刊人的努力为中国律师发展而鼓与呼。 因为一种荣誉,让我已经收获诸多;因为一种荣誉,我还将继续努力。 总结一点心得 从事办刊工作30余年来,无论是当记者还是做编辑,不论是主编还是总编,不管是办刊还是经营,可以说,借墨结缘,播火传薪,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笔触神州各路英雄豪杰。自我感觉,收获诸多,感慨颇多。 ![]() 作为记者,30年来,我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釆写作品已达百余万字。经我釆写的从事政法工作的先进人物,如今有的已担负起国家重要部门的领导职务,有的已离开工作第一线,有的依然还在地方在基层在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岗位上勤奋地工作着。我釆写的文章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的脉搏,严格遵守法制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既有与中央一致的正确导向,又有深入生活实际,反映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人们在法制社会进程中的真实心态与真实表象;既有深入恰当的政策分析、法学探讨与理论研究,又有贴近生活,生动而颇具可读性的报告文学和深度报道。为此,多次获得法制好新闻奖及其他有关新闻奖。尽管我把一个个或知名或普通的人物推向法制宣传的前台,光大和弘扬着他们严格执法、勇于奉献的精神和风采,但我依然认为,是无数的读者与热心的作者乃至一个个主人公在支持我、帮助我、成就我。 作为编者,从《法律与生活》杂志到《中国律师》杂志,再到《民主与法制》周刊,我曾经策划了无数个不同风格不同内涵的选题,也曾经编发了数不清不同读者不同水平的稿件,还修改了许多篇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来稿。 如果要说我对办刊经验和心得最多的地方,自然还是《民主与法制》杂志。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法治期刊当中,《民主与法制》杂志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的刊物、最老的刊物、最大的刊物。 所谓“最早”,是指我们《民主与法制》创刊于1979年8月,当年还没有其他任何法制期刊。我国最大的法制媒体《法制日报》创刊于1980年8月,也比我们《民主与法制》晚了1年。我曾经供职的《法律与生活》杂志创刊于1984年,比《民主与法制》晚了5年。所谓“最老”,是指在目前所有法制期刊与法制报刊中,《民主与法制》的创刊已经40周年了,再没有比我们《民主与法制》更老的法制期刊了。所谓“最大”,主要是指《民主与法制》在当时的影响最大。这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民主与法制》就相当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南方周末》,也相当于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的《焦点访谈》,更相当于当下无边无际的互联网。总而言之,可以说,《民主与法制》杂志是我国改革开放与依法治国进程的见证者和推进者乃至记录者。 ![]() 那时候,《民主与法制》在全国各地、在社会各界很受欢迎,也有很大的影响力。那时,《民主与法制》刊发一篇文章,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干部的升迁,或者是引发一个地方的制度性变革。那时,《民主与法制》的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300多万册。即使是在当下法制期刊难以突破10万大关的时代,《民主与法制》杂志仍然达到了14万册的发行量。 现在,作为国内唯一的法治周刊,如何将杂志特有的深度与法治应有的高度乃至网络必有的速度有机结合,已经成了我这个《民主与法制》杂志第八任总编辑的头等大事。这对于纸质媒体来说,确实是非常不容易。如何面对挑战、突破瓶颈,值得大家共同探索实践与深入思考。 回顾这些年的办刊经历,可谓心得与体会齐飞、经验与教训同在。因为我既办过学术期刊,也办过新闻期刊,更办过法治周刊。为此,对于办刊的体会和心得,我归纳为八个字即“成全他人、成就自我”。可以说,这八个字,既是我当年从事期刊出版工作的初心,更是我多年来担任期刊出版单位负责人的使命。 有鉴于此,这些年来,我时常将本人办刊30余年来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然后分享给大家。 比如,对于采访写作,我以“一根线、一个点、一句话、一种景、一件事”的“五个一”目标,作了总结和提升; 也比如,对于《民主与法制》杂志办刊思路,我以“一个封面主题、两个现实难题、三个有机结合、四种报道题材、五个内容选题、六个栏目版块”的“一二三四五六”关键词,进行总结和提炼。所以,在给我社驻地记者和通讯员及特约撰稿人授课时,特别强调了我们民主与法制社的投稿方向,提出了“要速度,请找民主与法制网;要高度,请找民主与法制时报;要深度,请找《民主与法制》周刊”的“三度”秘诀。 又比如,对于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资源整合,我按照“三点式”思路即:“一是通过新媒找热点——各领风骚三五天;二是通过网媒选重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三是通过纸媒看亮点——东边日出西边雨”,提出了要求和安排。 还比如,对于总编辑工作责任,我以“看主题、定选题、改标题”的“三件事”,对大家广而告之。也就是要求我自己做到:看准主题、找对选题、起好标题。 另比如,对于编稿选稿要求,我以“内容为王、形式为主、语言为本、结构为表”的“四为”方法,提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再比如,对于选题策划,我用“怎么来?怎么看?怎么定?”作了分享:一是怎么来:从会议与活动而来、从阅读与交流而来、从文件与规定而来、从工作和任务而来。二是怎么看:大局、大事、大会、大家、大案、大势。三是怎么定:因人而异、因地而宜、因时而生、因事而为、因势而变。 更比如,对于最后每期杂志开印之前的核红程序,我以一首打油诗,进行了提示和指导: 开头结尾加标题, 上下左右看版心。 照片页码对目录, 一字一行总关情。 …… 一点心得和经验,一种感觉和体会,既源于一个梦想,也缘于一种经历,更圆于一种荣誉。 “成全他人,成就自我”,这八个字,既是我30年来当记者、做编者、找作者、爱读者的心得和经验,更是我30年来煮字烹文、借墨结缘的感觉和体会。 ![]() 这种感觉,原来如此美好、如此幸福;这种经历,原来如此荣幸、如此快乐。 我永远感恩这种初心,也永远珍惜这种使命。 2019年9月4日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