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头看看10年前写的这篇文章,当时没有被录

 奎林说 2023-08-10 发布于江苏

文章文摘、小标题、参考文献等信息已删除。

基于SSCI的新媒体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近几年来,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使得人们对新媒体的讨论和研究又达到一次高峰。以“新媒体”为篇名在CNKI中检索,得到2.4万多条记录,可见学者对本领域的关注。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匡文波教授认为,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面对新媒体概念和应用的冲击,有必要从不同角度研究新媒体传播的发展,以期给本领域研究者提供帮助和启示。
文章利用计量学、知识图谱解析等方法,通过对新媒体相关的学术论文绘制知识图谱,进行主题前沿和热点的描述分析,展示本领域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对新媒体研究进行了全面考察,期望本研究对我国新媒体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以及实践有所启示。
本文使用SATI文献工具对检索得到的新媒体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研究,利用CiteSpaceⅡ可视化分析工具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绘制聚类视图和时区视图等,以显示新媒体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展示相关研究前沿和热点话题。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new media”为Title进行检索、筛选,得到相关文献1850篇,以此为样本对新媒体的现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然后对高被引文献进行主题分析。高频被引文献是新媒体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核心文献,因此对其分析可以反映当前研究热点。
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文献,本次统计中最早出现于1948年,是Beville,H撰写的《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Media:Television,FM,and Facsimile》,本文提出了当时的新媒体是“电视、FM收音机和复印传真机”,文中说到:“印刷报纸在家庭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电子未来的预言家们已经给听众们高兴的告知了未来:这项服务将成为可能-印刷品复制品和图片能够通过无线传真广播给家庭”。
统计作者发文数量和被引频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产作者及其学术影响力。本文利用SATI软件统计第一作者发文数量前20位的作者(见表1)和单篇共被引频次数量前20位的作者(见表2)。

表1 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

排名

作者

篇数

排名

作者

篇数

1

Poissant, L

8

11

Lievrouw, LA

3

2

Vaupotic, Ales

5

12

Wesemann, A

3

3

Baetens, Jan

4

13

Kroeker, KL

3

4

Nicholls, P

4

14

ARNOLD, SE

3

5

Rice, RE

4

15

Bovcon, Narvika

3

6

Berwick, C

3

16

Grigar, D

2

7

Lievrouw, Leah A.

3

17

SCHNEIDER, C

2

8

Tabbi, Joseph

3

18

Punathambekar

2

9

Doyle, DJ

3

19

Wallis, Cara

2

10

Graber, DA

3

20

Gilliam, Melissa

2

表2 共被引频次作者排名

Freq

Central

Year

Cited References

55

0.00

2006

JENKINS H, 2006, CONVERGENCE CULTURE, V, P

53

0.00

2001

MANOVICH LEV, 2001, LANGUAGE NEW MEDIA, V, P

20

0.00

1964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V, P

19

0.00

1999

BOLTER J D, 1999, REMEDIATION UNDERSTA, V, P

16

0.00

1995

TURKLE S, 1995, LIFE SCREEN IDENTITY, V, P

15

0.00

1997

AARSETH ESPEN J, 1997, CYBERTEXT PERSPECTIV, V, P

15

0.00

2000

BOLTER JAY DAVID, 2000, REMEDIATION UNDERSTA, V, P

14

0.00

2001

CASTELLS MANUEL, 2001, INTERNET GALAXY REFL, V, P

14

0.00

2008

BRUNS A, 2008, BLOGS WIKIPEDIA 2 LI, V, P

13

0.00

2006

GITELMAN LISA, 2006, ALWAYS ALREADY NEW M, V, P

13

0.00

1996

CASTELLS M, 1996, RISE NETWORK SOC, V, P

12

0.00

2000

MILLER D, 2000, INTERNET ETHNOGRAPHI, V, P

12

0.00

1989

HABERMAS J, 1989, STRUCTURAL TRANSFORM, V, P

11

0.00

1988

MARVIN C, 1988, OLD TECHNOLOGIES WER, V, P

11

0.00

1976

SHORT J, 1976, SOCIAL PSYCHOL TELEC, V, P

11

0.00

1995

ROGERS EM, 1995, DIFFUSION INNOVATION, V, P

10

0.00

1984

RICE R R, 1984, NEW MEDIA COMMUNICAT, V, P

10

0.00

1988

ABRAMSON JB, 1988, ELECTRONIC COMMONWEA, V, P

10

0.00

2003

GITELMAN L, 2003, MEDIA TRANSIT, V, P1

9

0.00

2001

NORRIS P, 2001, DIGITAL DIVIDE CIVIC, V, P

(Freq:被引频次;Central:中心性;Year:文献发表年;Cited Reference:被引作者)

Poissant, L和Vaupotic, Ales发文量在5篇以上,是新媒体研究领域的相对高产作者。同被引频次最高的作者是JENKINS H,次数为55,其他的一些高被引作者被引频次都在10以上。
从国别上看,新媒体研究领域发文量前15位的机构,美国14个,澳大利亚1个,可见美国处于新媒体研究的核心地位。从类型上看,新媒体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说明高等院校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见表3。

表3 发文量前15名的机构

排名

机构

篇数

国别

类型

1

Columbia Univ

18

美国

高校

2

Univ Calif Los Angeles

18

美国

高校

3

Univ Wisconsin

17

美国

高校

4

Univ Illinois

17

美国

高校

5

Univ Michigan

16

美国

高校

6

Univ Penn

14

美国

高校

7

Univ Florida

12

美国

高校

8

Univ So Calif

12

美国

高校

9

Univ Washington

12

美国

高校

10

Northwestern Univ

11

美国

高校

11

Indiana Univ

11

美国

高校

12

Univ Melbourne

10

澳大利亚

高校

13

Harvard Univ

10

美国

高校

14

NYU

9

美国

高校

15

Univ Minnesota

9

美国

高校

打开CiteSpaceⅡ,网络节点选择Country与 Institution,来源选择title、abstract、descriptor和identifiers,算法选择Minimum Spanning Tree,数据抽取对象为top25, Time Scaling的值为5,即将1948-2015年分成14个时段进行处理,经过运算,将上述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绘制出有关新媒体领域研究机构的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其中圆形节点代表国家。

图1 新媒体领域研究国家与机构图谱

机构图谱显示出新媒体领域的论文主要来自以美国和英国两个聚类簇,其次是中国、德国和澳大利亚,从图可以看出,美国的中心度最高,图中显示英国、中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与美国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说明这些国家在研究范式上与美国有相似之处。可见,美国是这个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在当今世界新媒体领域研究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美国科学家普赖斯提出了“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这个概念来描述某个领域的动态本质。普赖斯认为某个领域的研究前沿是由科学家积极引用的文章所体现的,用来描述研究领域的瞬时特征。2009年,陈超美把研究前沿定义为“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而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则是它在科学文献中的引文和共引轨迹。
运行CiteSpaceⅡ,网络节点选择Cited Reference,在视图结果中分别选择Timeline图和Timezone 图,用共引网络图谱来展示新媒体研究的学科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具体分析如下:
新媒体研究的知识基础分析可以分为两类:早期奠基性文献和一组共被引频次和中心性都比较高的关键文献,它们形成了新媒体研究的脉络,组成了研究的基础。
CiteSpaceⅡ的时间序列图谱,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新媒体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看出这个领域的奠基性文献。

图2新媒体研究领域奠基性文献的时间序列图谱

新媒体研究的重要的奠基性文献是Castellanos A, Pereiras R, Garcia A三人于1937年写的《La angiocardiografia ra- dioopaca》一文,文中写到,最近电视、数字电子技术和图像增强器设计等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图像的电子记录,并重新引起了人们对静脉造影和动脉造影的兴趣。。
第二篇重要文献是David M. Solinger于1948年写的《Unauthorized Uses of Television Broadcasts》。主要论述了电视已经成了美国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估计1948年6月电视观众数达到175万,到年底会达到400万,而到了1950年末,这一数字将会达到650万。新的工业、新的媒体产生了新的法律问题,电视也不例外。文章就广播电视公司以及这些新的媒体引出的各个环节的版权、授权问题做了详细探讨。
第三篇重要文献是Clemens, T. D于1956年撰写的图书《TV and Teacher Education》,在电视和直接观察之间做比较,Clemens描述了一个重要排位的条件来指示观测测序组合的值。该研究报告称,在亲身观察前先给与电视观察,得到的值比仅仅只是电视观察和亲身观察要高,也比先亲身观察在前电视观察在后得到的值要高。考虑媒体的组合操作的主题将会在本研究调查的其余部分反复研究和调查。
第四篇重要文献就是前面提到的Beville,H撰写的《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Media:Television,FM,and Facsimile》。
从总体上看,正是这些相关领域的发展才奠定了新媒体研究的坚实基础。
一般来说,某个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与其研究前沿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延伸和拓展,最终形成一个学科的核心文献集合,并进而表现为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簇。图3中每个圆形的节点代表一篇文献,节点的大小代表该文献被引用的多少,年环的厚度与相应年份的引文数成正比。

图3 新媒体研究的关键被引文献图谱

从图看出,最重要的2篇文献是Henry Jenkins在2006年下的专著《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Lev Manovich于2001年撰写的图书《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前一本书是由亨利詹金斯写的,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研究项目”的创始人和主任,这本书里破除了人们对于数字革命不合时宜的观点,他认为新媒体不会简单的取代旧媒体,而是会以一种“融合文化”的复杂关系互相学习和交互作用。这本书的目的是解释目前融合是如何影响媒体受众、生产者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远非易事。第二本书中Lev Manovich提出了关于新媒体的第一个系统和严格的理论。他把新媒体放在了过去几个世纪中视觉和媒体发展的历史中来考虑。他讨论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比如矩形框架和移动摄像机,展示了如何使用新媒体作品创造现实幻想、满足观众。他还分析分类和形式独特的新媒体,比如接口和数据库。
第三篇重要文献是Marshall McLuhan(麦克卢汉)的经典著作《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作者麦克卢汉致力于研究人们如何以及怎样交流,其部分理论如“地球村”及“媒介即信息”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术语。麦克卢汉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还有,媒介是那些延伸人类器官的所有工具、技术和活动,它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媒介即是讯息包含着这样含义:一,一种媒介的产生会在社会中产生新的行为标准和方式;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影响很大著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二,媒介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一种媒介注定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在指导大众传媒的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篇重要文献是Jay David Bolter和Richard Grusin撰写的《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这本书通过对再媒体化过程的内在逻辑的考察—去媒体性和超媒体性作为再媒体化的两条逻辑,将从文艺复兴开始到虚拟实在的所有媒体联系起来,并认为新媒体的出现是再利用了之前所有的媒体,使其得到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复兴。该书可以看作是从历史角度对新媒体内在逻辑的一次深入研究。。
如图4所示是新媒体研究前沿的时区视图。图中右上角显示的是由一组最新热点研究文献构成的研究前沿,它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思想现状。从该图可以看到新媒体研究领域最近几年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之间的联系。

图4 新媒体领域研究前沿时区图谱

从图4可以看到代表前沿节点的有S Kember和J Zylinska撰写的《Life after new media: Mediation as a vital process》,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到处充满新媒体的社会,Sarah Kember和Joanna Zylinska以一个例子来表明对于新媒体的理解应该有一个显著的转变。他们认为我们应该超越我们的迷恋对象-电脑、智能手机、iPod、kindle阅读器,转到连锁技术检验、社会和生物过程调节的检查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揭示了生活本身就可以理解为是传递和传播以及中介,就像是复制、改造、平整和形成专利等形式转化的过程。
另一个前沿节点是E Loos等人写的《Generational use of new media》,这本书研究和对比了代表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和老年人,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融入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环境下,他们如何使用和对待新媒体的。本书探索了在各种不同的假设情况下,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哪些年轻人或者老人,更愿意或者不愿意或者有能力去使用新媒体这本书严格审查被假定为年轻用户的新媒体和老年非用户之间存在的差距。通过收集欧盟、美国和香港新媒体使用以及其他丰富的实证材料,进行主题组织和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的使用比较分析,来印证在社会实践和实际意义上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第三个前沿节点是Turkle S撰写的论文《Alone Together: 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Turkle认为,尽管短信、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络能够让人们远离面对面的交往、更多的利用电子设备,这样能有更多的往往是表面意义上的互相联系和交流的机会。人们坐在饭店或家里餐厅里,大家不是面对面的交谈,而是用他们的黑莓手机或其他智能手机来虚拟互动。至于在二十一世纪,友谊的概念是什么样的,Turkle引用了一项调查报告,指出:尽管人们所有的好友都在facebook(提供虚幻的陪伴假象)上,美国人还是说他们的朋友远比以前少了。
另外,重要的前沿节点还包括Morozov,E于2011年撰写的《The net delusion:The dark side of Internet freedom》,Evgeny Morozov是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在这本书中他主要讨论的是新媒体、数字外交等手段对政治和民主等政策和策略以及其他政治方面的影响。
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广泛普及、新媒体实现的途径、新媒体传播机制的理论研究、新媒体给生活和学术带来的便利、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
在CiteSpaceII软件中,时间选取1948-2015,5年一个间隔,网络的节点选择Cited Reference,Top N per slice选择25%,其他参数不变,生成以引用文献聚类的知识图谱,图中每个圆形的结点代表被引文献,结点大小一致,如图5所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整体的知识图谱比较紧密,每个类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从聚类列表可以看出知识图谱的展示符合人们对新媒体研究领域的一般认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新媒体研究的主题领域是变化着的。

图5新媒体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聚类

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一般不超过6个,但这几个关键词是论文内容的核心提炼,主题词也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对论文中的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分析,频次高的关键词和主题词都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全面地把握新媒体研究热点和趋势,笔者选用了关键字Keyword和主题词Noun Phrases作为科学文献共引网络生成图的依据。在CiteSpaceⅡ中可以选择使用关键路径 Pathfinder算法,在其他选项设置值保持默认值的情况下,生成由两个网络共同构成的关键字与主题词混合的网络图,见图6。

图6 新媒体研究的关键词与主题词热点图谱

图中正方形的节点代表新媒体研究的热点,是引文文献中出现的高频主题词短语,用红色字体显示,节点的大小代表主题词出现的频次,即该节点的受关注度。图中的圆形结点表示引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字,用黑色字体显示,节点的大小代表关键字出现的频次,每个结点都代表该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通过论文高频主题词和高频关键字共现的可视化网络图谱 可以对论文中的主题词和关键词进行频次排序和中心度排序,得出按主题词和关键词的被引频次降序表,见表4、表5。

表4 新媒体研究热点词汇(按出现频次排序)

频次

中心度

年份

关键词/主题词

193

0.28

1992

new media

87

0.31

1996

internet

47

0.07

1992

technology

38

0.17

1993

communication

31

0.04

2008

social media

26

0.05

2003

media

24

0.11

2003

participation

18

0.07

2008

information

18

0.04

2008

politics

18

0.11

2004

television

17

0.00

2008

blogs

16

0.15

1993

online

16

0.08

2008

web2.0

14

0.05

2003

innovation

14

0.05

2007

youth

表5新媒体研究热点词汇(按中心度排序)

频次

中心度

年份

关键词/主题词

87

0.31

1996

internet

193

0.28

1992

new media

11

0.25

2008

adolescents

9

0.24

2008

internet use

6

0.24

1992

organizations

38

0.17

1993

communication

16

0.15

1993

online

10

0.13

1996

digital media

5

0.12

2013

discourse

24

0.11

2003

participation

18

0.11

2004

television

4

0.10

1992

electronic mail

6

0.09

2008

children

6

0.09

2000

context

16

0.08

2008

web 2.0

根据图谱分析,结合对文献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新媒体的研究主题具有以下特点。
1)新媒体的概念辨析和理论研究。主要围绕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给人们在不同阶段带来的生活变化有哪些,以及新媒体的传播学原理和传播机制的研究等。
2)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个方面包括的关键词比较多,谈及的新媒体技术包括电视、因特网、博客、web2.0、推特(twitter)、facebook、youtube、社交网络、社交媒体、通信技术、移动传输等。这个多出现在2006年之后的文献中,这和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是相一致的。
3)新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媒体和新媒体对人们社会交往、交际等方面的影响。涉及到的主题一般有社会媒体、社会运动、粉丝圈、新媒体艺术、新媒体时代、数字教育、MOOC、大学生教育、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竞争、电子商务。
4)新媒体对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媒体对政务的影响,最主要的例子就是奥巴马利用网络竞选美国总统。还有舆论监督、政治透明、政务公开等。
5)新媒体的负面影响。主要在于新媒体政策、法律法规,个人隐私、团体隐私、商业秘密等方面的泄漏,还有新媒体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方面,这些是目前国外对新媒体研究的重要领域。
根据关键词聚类和时区图。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趋势。
1)可穿戴技术和媒体是目前的研究和应用热点和趋势。2)通过移动媒体、社交媒体做微商呈上升趋势。3)播客、微视频、自媒体发展壮大。4)Facebook持续占有主导地位,特别是在移动终端。5)智能家居、家庭互联,互联汽车。6)个人内容分发,SnapChat和WhatsApp(国内的微博、微信)。7)超高速互联网和超高清流媒体的广泛使用。
近些年世界互联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更是引领了新媒体的潮流,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等带来了很大变化,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本文试图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面分析新媒体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话题,以期能对新媒体领域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笔者利用CiteSpaceII软件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48-2015年的新媒体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国际上该领域的各年文献量、主要作者和机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前沿、发展趋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